APP下载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必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2017-09-13曾兰州

职业·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职人才职业

曾兰州

摘 要:为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的目标,职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其培养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这就使得其培养过程必须要贴近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只有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培养出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为此,2016年5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教师[2016]3号),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

一、文化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意义

自2008年3月以来,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出于对安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安徽省职教学会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立项课题《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实践》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立项课题《县级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研究》研究工作的需要,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先后深入到安徽博瑞特热能有限公司、安徽建林机械公司等二十多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通过到企业现场观摩、技能培训、专题座谈、交流研讨等形式,重点了解这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了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增进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了解。

二、专业设置必须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

专业建设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以培养具有进行机械产品加工、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的初、中级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员为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适应学生就业、择业的需求。根据区域内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势对专业设置进行论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并增设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实用性强的专业。

通过下企业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主动将专业建设纳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产业链系统调研人才市场,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行业需要、人才培养要求等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应优先发展本地人才紧缺的相关专业。同时要结合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针对性地对以往专业进行合理的舍弃和改进,调整现有专业设置。为使职业学校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招生工作的指导,避免陷入生源困境。

三、课程改革必须和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贯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宗旨,课程改革要渗透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行业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新技术、新工艺为课程亮点,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达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改革必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弱化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加强基础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对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通过对区域内行业、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状况调研分析,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初步了解并掌握本地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提供了决策依据。在《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和《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获得行业企业对岗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论证,保证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贴近,具体明确其职业定位,保证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論与实践,确立“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课程观,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娟.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0.

[2]傅彩虹.职业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