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堂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意义
2017-09-13姚俊
姚俊
学生的话语权利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具有与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权利,对各种形式课程的理解、质疑的权利,以及对教师权威的挑戰和解构的权利等。在独生子女政策、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以及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的影响下,当今初中生的话语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作为教师,能顺应学生的要求,适当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话语权,意义深远。
一、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有助于促进教育平等,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平等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受教育资源的平等,话语权的实现对促进这种平等起着良好的作用。七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如果某位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要求遭到忽视或剥夺,就有可能导致他从此在课堂上沉默寡言,或者是出现在其他不合适的场合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诉求话语权的行为,进而导致他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认识。
二、激励学生的话语权有助于思品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与教学环境呈正相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基础的,因为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因此,保持良好的、支持性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环境非常重要。”良好的课堂环境离不开师生、生生交流,交流的实现依靠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此刻教师对学生话语权意识的激发,对丰富课堂至关重要。七年级下册《探索人生的真谛》一课中,有三个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我清闲,我快乐”“我创造,我快乐”“我享受,我快乐”,让学生讨论并发表对这三个观点的看法。一位学生跟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三个人,甲只会为他人创造,乙只会享受,丙既会享受也会为人创造。上帝给他们打分,甲是50分,乙也是50分,丙是100分。人类也为他们三个打分,甲是100分,乙是0分,丙是50分。这个故事引发了课堂上的新思考:究竟是上帝的打分有道理还是人类的打分有道理?我和学生们一起结合这个故事把“探索人生的真谛”以及“人生的态度和意义”这两个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三、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有助于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渗透力
道德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任务,实施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的道德教学,即“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比如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另一种方式是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思想品德课的一大尴尬在于一开始就背上了“说教式”道德课的“恶名”,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些阻力,同时也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一些偏见。此时,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适当淡化教材中的直接道德知识和理论的冲击力,利用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方式,采用各种教学媒介,以学生作为道德体验的主体来增强德育的渗透力。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课前的教法、学法调查,既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话语权得到了尊重,又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之外。其次,采取学生的建议,通过视频教学手段,达到了在道德课堂上实施间接德育的教育效果。最后,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说明其他两种不良诱惑的危害,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生活化、人文化的特点,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德育目标。
四、关注学生的话语权有助于教师多元化地评价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这种思想也为科学地评价学生提供了借鉴,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使教育评价服务于“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多元化地评价学生。
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囊括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三大模块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创造多元化知识体系的课堂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多元化的知识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来选取教学案例,设定适当的教学情境以及问题,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话语权意识,让他们一方面体验到在课堂发表言论的快乐,也同时提升自己使用话语权的自信。尊重学生话语权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平等、民主、动态、多元且有意义的。善于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教师是快乐的、睿智的、发展着的,积极使用话语权的学生是自信的、创新的、生长着的。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话语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创造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