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下家庭农场融资模式创新探究
2017-09-13王欣婷车国滨龚晨航
王欣婷++车国滨++龚晨航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金融需求呈现新的特征,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与其融资需求不相适应。文章基于对成都市13个区县近200户家庭农场及相关金融机构的走访调研,发现家庭农场融资供需矛盾严重,并对影响融资供需双方不匹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缓解家庭农场融资困境,文章提出三大互联网金融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生金融创新模式。
[关键词]家庭农场;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3029
1引言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是跟随现代农业的推进而进行的。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而言的,其经营规模较大,收入水平更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也相应提高。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相继提出要扶持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发展“数量效益质量并重”的现代农业。可以说,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金融以核心驱动力的角色定位围绕始终,将推动家庭农场从孕育、诞生、成长走向成熟。长久以来,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完善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然而,由于家庭农场自身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弱质性,加之传统金融机构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滞后、政府财政金融支持不足等原因,我国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学者的调研也表明中国农村地区正规传统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的信贷配给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进而导致其生产效率停滞不前。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金融模式的产生,它以互联网作为资源,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使得金融服务对象得以下沉和深入。在金融创新浪潮下,利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互联网模式下的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形态和渠道,以颠覆式姿态为传统农业金融的换代升级创造发展空间,将是推动家庭农场增速换挡、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过研究,由于互联网金融渗透农业的实践尚浅,很多问题的探讨都仅停留在传统融资模式层面,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渗透农业产业链的模式探究并没有得到深刻发掘。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阐述结合具体实地考察,探索成都市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的制约因素,在分析多种互联网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家庭农场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型农业产业链的新模式,以期对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选择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互联网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长尾理论”(Long Tail)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提出,认为在传统的经营体系中,考虑到成本和效率因素,只关注了处于重要地位的那部分人或商品,若通过正态分布曲线描述,即只关注了位于曲线“头部”的VIP,而忽略了位于曲线“尾部”却花费了更多精力或成本的大多数人。[1]互联网金融以低成本、低门槛、多样化服务颠覆了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将视线转移到曲线的“尾部”——小微客户群。农村金融领域同样符合这样的规律。家庭农场是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可用抵押的实物价值低且数量不足、借款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农业经营不稳定风险系数较高、自身商业价值尚不成熟、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等原因,[2]家庭农场经营者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资金。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长期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农村“长尾市场”会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互联网金融融资也可能成为家庭农场新的融资渠道。具体的服务模式除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中提到的农业众筹融资、P2P融资、大数据小额信贷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还可以将互联网思维全面植入家庭农场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比如在“互联网+”政策下,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家庭农场融资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从客户、产品、渠道、风控、科研等方面家庭农场融资的发展。[3]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的开启将为家庭农场提供一个全新的融资渠道。
3成都市家庭农场融资情况
31融资供需双方整体状况
从资金需求角度看,受市场竞争加大和行业压力下行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融资需求逐年衰减。经营规模受限导致大部分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减弱。以温江区的幽萌花卉家庭农场为例,近年来周边区县也兴起了花木种植,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导致连续三年出现经营亏损。从融资供应看,以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为主的内源性融资所占比重大,而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的比重小。调查发现,民间亲友借贷具有无利息、无还款期限、无抵押、快捷便利等绝对优势,颇受农户青睐。
调研发现家庭农场融资需求呈现如下特征:首先,融资渠道受限。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条件严苛,无须担保物的小额信贷难以满足较大的资金缺口,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融资渠道尚未普及;融资困难成为普遍现状。其次,融资风险大。家庭农场生产符合具有农业的弱质性特征、经营风险大;经营品类单一、缺乏连贯的产业链;除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也面临经济周期、市场波动的风险。在三大产业中,农业风险大而收益低,所能承受贷款利率水平极低。最后,融资呈现周期性。农产品季节性特征,影响融资期限需求多元化。一个生产周期中,由于生产投入与收成回款存在较长的时间差,不同生产阶段对金融服务有不同的需求。[4][5]耕种前支付土地流转费用、购置生产资料、购买农业保险等往往需要外部融资来补充,到了收获销售季节才能有大量回款。
从资金供给角度看,融资渠道狭隘,供给限制重重。农村地区普遍经济活动落后、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需求分散、金融机构交易成本高。正规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信贷配给程度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从风险控制还是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农业贷款并不能给其带来优厚的收益。endprint
从调研结果看,168户家庭农场中,目前仍有融资需求的农户达76户,占452%,其融资需求差额在2万元至50万元不等。显然,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供需双方不匹配问题显著。
32融资供需不匹配的制约因素
一是家庭农场较低的担保抵押能力与经营的高风险不相匹配,导致家庭农场获得的商业贷款数量极为有限。正规金融机构出于信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首先需要考虑借款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足够的抵押品或可靠的贷款担保。农村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一般农户的房产由于没有房产证无法作为抵押物;我国已经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贷款,但是缺乏相应的产权评估机构、担保机构和服务产权交易市场,并且审批困难,不少农户还是没有享受到政府惠农政策的福利。
二是贷款额度供需不匹配。家庭农场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量缺口大、周转快;贷款金额明显由小额分散向大额集中转变。调查发现,家庭农场可获得的银行信贷配给额度较小,一般不超过5万元,对于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来说是杯水车薪。
三是农村地区信息不畅通影响融资渠道狭隘。总体来看,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农户信用评级偏低;正规金融机构考虑到资金的风险及收益,对家庭农场的信贷配给有限;而如P2P等新兴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尚缺乏影响力。根据走访调查发现,一方面,资金的供给端找不到优质的借款方;另一方面,资金的需求端又找不到合适的贷款源;矛盾突出,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亟待搭建。一旦打破了信息壁垒,农户的信贷评级自然更加标准、透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大大减弱;新兴的金融服务也将深入农村、扎根农户。
四是农业补贴落地性差。政府对农业的补助,主要通过补贴银行降息的方式进行。事实上,由于银行本身排除高风险低收益和农户贷款优惠力度小成本高,实施效果不明显。如中国农业银行专门组织家庭农场主贷款融资宣讲会,但由于贷款额度小、贷款利息补贴少,多数农场主仍不愿意从银行贷款。
五是金融产品设计不适应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规模性的特点。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降低了农户对贷款资金的利用率,贷款额度小不满足农户规模化的生产经营需求,贷款期限与作物等成熟时段不匹配等矛盾,尚需要进一步加强涉农贷款的产品优化设计创新。
4互联网金融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生金融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战略的影响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商业模式悄然解构,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变革正在发生。互联网金融则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李国英(2015)指出新的经营模式将通过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多元化的技术服务,嫁接越来越成熟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完成中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数据化的转型。[6]拥有强大的流量导入、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会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41互联网金融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产业链
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深入产业链的环节中,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品、营销渠道一体化,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平衡。生产阶段,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给信用贷款,贷款发放给相应饲料厂或化肥厂;平台向农场主提供经营养殖信息系统,实现云端管理;销售阶段,平台给批发商放款用于收购农产品;农户得到收益并履约返还之前的贷款。推广阶段,批发商销售农产品、获得收益、返还贷款,农产品流入交易市场。在销售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替代传统农用物资销售体系,线上预售、冷链直达。在整个产业链中,不仅高品质新鲜的农产品供应向市场,而且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了生产,饲料厂保障了资产流动性,批发商解决了赊销难题,平台取得了双重贷款利息收益。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拥有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利于提供惠农服务、构建指导农业产业生产与服务体系。互联网金融下农业产业链模式见图1。
农场主的经营养殖信息被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掌握,优质农场主的农资贷款形成的债权可在P2P平台上销售。新希望集团推出的“福达计划”和大北农的“智慧大北农”都采用了这种方式。由于本身在农资市场掌握了大客户资源,又能和自身农资销售业务形成协同,这种模式容易形成竞争壁垒。
42农产品供应链大数据管理
借助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运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计划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灵活调节,达到市场上供求均衡。
图1互联网金融下农业产业链模式
图2互联网模式下农业市场供需均衡
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农产品信息平台的产销链新模式(见图2),在消费者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搭建桥梁。在农产品需求端,根据特定的偏好实现远程定制,中间商把市场目前所需的产品数量、规格和往年的市场信息上传到云平台上,通过云计算,得出全域最优生产方案,反馈给生产者,农户根据信息调整生产结构,实现订单农业生产。新模式促进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供需趋于均衡,市场价格稳定,从而也保护了农户的利益。
5结论
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内生金融是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供需双方不匹配的一大利器。它在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均衡市场供需、提高金融配给效率、整合纵向产业链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马良灿理性小农抑或生存小农——实体小农学派对形式小农学派的批判與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4(4):165-172
[2]薛静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25-26
[3]张启文,黄可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学术交流,2015(7):130-135
[4]王山,奉公产业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融合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3):47-51
[5]上创利,赵德海,仲深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3):175-183
[6]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