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

2017-09-13余丽霞尚敏蒲思帆

会计之友 2017年17期
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理财产品

余丽霞 尚敏 蒲思帆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方式之一。文章将行为金融学中关于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内容引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来验证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居民投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数据,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非理性行为与投资决策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均对投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模糊厌恶在内外因素的调节效应下会对投资意愿产生影响,而羊群行为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则没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投资者、商业银行、政府监管三个角度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行为金融; 非理性行为; 投资决策

【中图分类号】 F83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7-0054-07

一、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人们对财富管理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投资理财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存贷利差收入不断缩小的状况,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了广大个人投资者的欢迎。但是,随着市场上投资理财工具的日趋丰富,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也越来越明显。投资者作为投资理财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其本身存在的多种主观因素会影响其投资决策: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金融知识,在投资理念和理财技能上还不成熟,在投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另一方面,在行为经济学中,由于人本身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而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也不可能完全理性,导致投资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不断增多。面对这种情况,了解理财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对于投资者能否健康、理性地从事投资活动以及理财市场能否稳定、持续地运作有深远意义。因此,本文拟将行为金融理论运用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通过对投资者投资心理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探究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影响。

二、非理性行为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分析

霍金斯等[1]从个体因素与社会文化环境两方面研究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因素,其中个体因素中的学习水平、个性与态度、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因素中文化、价值观、群体、人口环境与社会阶层对投资者行为产生影响;方非凡等[2]和张奕林等[3]以不同城市为例,对居民投资理财产品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历、收入、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和风险偏好会影响居民对投资收益率的选择,同时也是影响居民是否选择理财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概括起来,行为金融学把投资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外部因素、投资者个人特征和投资者心理过程三个方面。其中,一方面外部因素和投资者个人特征可能直接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投资者心理过程中外部因素刺激和个人偏好的影响使投资者产生认知偏差,表现出非理性行为,从而影响投资决策(见图1)。

1.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一般有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以及直接影响投资者行为的投资环境,如媒体宣传、政策信息、营销组合等。由于每个投资者所获取的外部信息不尽相同,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引起的投资者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过程也有所差异,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导致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行为。

2.投资者个人特征。市场上每个投资者的个人特征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投资者性别、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风险偏好程度等特征都可能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在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中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3.投资者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心理过程由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4]。其中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相关信息等的收集过程,是其采取行为的心理基础;情绪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情绪反应,即表达对事物的满意与不满意、肯定与否定的情绪等;意志过程是明确了行为目标后,准备实现既定目标的阶段。在有限理性假设下,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受到不同的心理特征影响,会导致决策出现偏离理性行为的情况。因此,Shefrin et al.[5]在研究金融产品投资时,将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纳入影响因素,并且发现投资者的心理偏差、投资者情绪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行为,而且这种有限理性特征所导致的各种非理性行为会对金融产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三、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

(一)调查问卷设计

基于上文对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借鉴张朕玺[6]和邓芳艳[7]的问卷设计方法,将非理性行为的概念与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相结合,设计非理性行为表现的相关问题,以获取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表现的数据(如表1所示)。问卷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个人基本情况,采用设置选项的方式获取问项结果;第二部分是对投资者行为表现的调查,涵盖了关于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保守性偏差、模糊厭恶以及羊群行为的相关问项。采用李克特量表,用五级评分法来描述投资者对题项内容的认同程度,对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非常符合(5分)、基本符合(4分)、无特别偏向(3分)、不太符合(2分)和非常不符合(1分)五个选项。通过分值反映投资者对行为度量指标的态度,分值越高符合程度越高,行为表象越明显。

(二)问卷发放及样本数据

考虑到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效率及工作量,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主要依靠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①,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为了获得足够数量的样本数据,在问卷发放时,对于被调查人群不做严格限制,不论受访者是否投资过银行理财产品以及身处何地,对调查问卷的填写不会造成影响,受访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选项。其中,考虑到受访者的自主行为能力,18岁以下人群不在本次问卷调查的范围之内。后期,在问卷数据使用时,根据研究需要再对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分组。endprint

历经三个多月时间,共回收调查问卷576份,并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62份,问卷有效率达97.6%,对回收的问卷数据使用SPSS 19.0及Excel 2007软件进行整理筛选和统计分析。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见表2)。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简称α系数)来测量调查问卷项目的信度,α值介于0和1之间,α值越接近1则问卷信度越高。一般认为,α值在0.70以上可视为高信度,说明问项之间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指标可信度较高;若α值在0.60以下,则应考虑舍弃问卷或重新修订。由表2可知,本问卷中非理性行为的10个问项的α值为0.772,问卷信度值大于0.7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问卷可靠性高,可以作为研究使用。

采用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法来测量问卷的效度,KMO 统计量反映变量间的相关性,取值介于0和1之间,KMO值越大则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效度水平越高;反之,KMO值越接近于0,说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效度越低。学术界一般认为,KMO值大于0.70,表示效度好。另外,Bartlett's球形度检验是确定变量之间独立性的分析方法,显著水平在0.05以下就说明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则问卷有效性高。由表2可知本研究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846,高于公认标准0.70,且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的卡方值为1 038.009,对应的概率小于0.05,说明本问卷问项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相互独立,问卷有效性高,可以作为研究资料使用。

四、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影响的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借鉴非理性行为在股票市场的研究结论,结合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和非理性行为的定义,围绕非理性行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影响,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过分的自信,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主观看法。在投资过程中的过分自信常常表现为高估自己的能力[8]或者高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的精确性[9]。Odean[10]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过度自信与投资者交易决策的理论关系,结果表明,投资者会因高估了交易的预期收益而频繁地进行买卖操作导致高交易量的出现,由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当他们手中有充裕的资金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投资偏好,即过度自信加强其投资意愿。据此,推断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投资意愿更加强烈,从而提出假设1。

H1:过度自信会加强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即过度自信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意愿正相关。

2.代表性偏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问题时,利用在头脑中“寻找捷径”,试图依靠直觉或以往的经验进行决策,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会产生代表性偏差或保守性偏差。如果人们认为信息具备代表性,就会高估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出现代表性偏差;反之,如果人们认为信息不具备代表性,则会忽略信息,出现保守性偏差[11]。具有代表性偏差的投资者,会根据过去的或相似的情况对将要发生的事件进行概率判断,往往在判断概率时会因过分强调典型事件的重要性而忽略客观情况,如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过分依赖历史收益情况确定投资对象的情况。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人们主观地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较低,收益稳定,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容易造成代表性偏差,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据此提出假设2。

H2:代表性偏差会加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即代表性偏差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意愿正相关。

3.保守性偏差。与代表性偏差相对应的保守性偏差,在投资行为上表现为“后知后觉”,在新的事物或新的信息面前,投资者修正原有观点的速度比较慢。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固定的特点,使银行理财产品总是不断更迭。出于对新信息或新产品的顾忌,投资者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时可能会有所迟疑。据此提出假设3。

H3:保守性偏差会削弱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即保守性偏差与理财产品投资意愿負相关。

4.模糊厌恶。模糊厌恶是指人们在熟悉的事情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会倾向于熟悉的事情,而回避不熟悉的事情,在资本市场表现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在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瞬息万变,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高。而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有确定的投资金额、投资期限,每个产品都有相对应的产品说明书,对产品的投资对象、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相对较小,比较适合有模糊厌恶的投资者。据此提出假设4。

H4:存在模糊厌恶的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较高,即模糊厌恶与理财产品投资意愿正相关。

5.羊群行为。从众心理是最普遍、最难避免的认知偏差,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投资者倾向于将外界信息作为行为决策的依据,特别是在个人不知如何决策时,会选择跟随市场上大多数人的决策。宋军等[12]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投资者在市场极端下挫时的羊群行为程度高,说明我国投资者投资理念还不成熟,缺乏分散投资的意识,跟风投资等非理性现象比较突出。银行理财产品作为热门的投资品种,其投资群体十分广泛,羊群行为会在投资者中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据此提出假设5。

H5:羊群行为带动投资者进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即羊群行为与理财产品投资意愿正相关。

(二)模型构建

由于非理性行为的产生会受到外部因素或个人特征的影响。如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投资者所获外部信息的不完备性,以及对信息的解读和使用不尽相同,会使人常常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最终会因信息不完备而受其风险偏好的影响而出现认知偏差,做出非理性行为。又如,投资行为可能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在投资决策时几乎不做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感觉盲目地进行投资,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13-14]。因此,在验证非理性行为与投资决策的关系之前,需要先确定影响非理性行为的内外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如下:endprint

IB=α0+α1EF+α2PF+ε (1)

其中:IB(Irrational Behavior)表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作为被解释变量;EF(External Factors)表示影响投资决策的外部因素,PF(Personal Factors)表示影响投资决策的投资者个人因素,共同作为解释变量。α0是常数,与各因素无关;α1、α2是变量回归系数,ε是随机误差。

在此基础上,验证非理性行为及内外部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由于非理性行为受外部因素和个人特征影响,因此在模型中设置外部因素与非理性行为、个人特征与非理性行为的交互项,用来检验内外因素的调节效应。构建模型如下:

FP=β0+β1EF+β2PF+β3IB+β4EF×IB+β5PF×IB+ε(2)

模型中,FP(Financial Products)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β0是常数,与各因素无关;β1、β2、β3、β4、β5是变量回归系数,ε是随机误差。主要变量及定义如表3所示。

五、实证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解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及非理性行为表现,首先对562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对受访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和投资特征等基本信息的统计如表4所示。

本次受访者中男性259人,占总数的46.1%;女性303人,占总数的53.9%,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年龄分布上,以青年人群(18—30岁和31—40岁两组)居多,共376人,占总数的66.9%;中年人群(41—50岁和51—60岁两组)次之,共177人,占总数的31.5%。虽然老年人(60岁以上)也是理财投资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以及老年人的配合度等不可控因素,受访者最终锁定在中青年人群。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学教育已较为普及,受访者多数接受过大学教育水平,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理论上来说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从家庭年收入来看,受访者中,来自低收入家庭(10万元以下)的有31%,中等收入家庭出身(10万元—30万元)的占52.7%,中高收入家庭(30万元—50万元和50万元以上)数量较少,占总数的16.2%,表明大多数受访者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作为投资理财的基础。综合这几方面信息可知,样本数据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基本相符,可以认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除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也对其投资风格、可承受的最大损失、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和信息获取途径进行了简要了解。由表4的统计结果可知,10.9%的受访者追求高回报,愿意承担较高风险(进取型);近一半的受访者是成长型投资者,为了较高的投资收益,也可以承担一定投资波动和风险;34.2%的受访者倾向于稳健型投资,稳定收益、低风险。收益伴随着风险,只想获益不愿承担风险(保守型)的观念明显不多了,只占5.3%。从可承受的最大损失来看,选择中低承受能力(10%以下和10%~30%)的占89.7%。另外,大半的受访者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这种情况就比较容易造成投资者表现出非理性行为。在获取信息途径方面,受访者仍然主要从亲戚朋友或银行网点获取理财产品的信息,两组共占总数的68%,通过网络、杂志等媒体获取理财信息的占17.8%,直接咨询银行理财经理的人数最低,占14.2%。此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投资者会受到亲朋好友或银行网点宣传的影响左右其投资决策,其本身对于参与投资理财可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跟随性。

在562个样本数据中,有54.1%的受访者对银行理财产品有投资意愿,另外45.9%的受访者对银行理财产品没有投资意愿。两种情况基本均衡,可以避免因样本数据失衡等不必要的偏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使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回归结果与假设验证

本文涉及五种非理性行为,并为每种非理性行为设置两个问项指標。因此在分析非理性行为与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关系之前,对每个非理性行为两个问项的结果进行整合,取两项得分的均值作为最终非理性行为表现,且整合后得分小于中心基点3的视为无非理性行为,得分大于3的视为有非理性行为,而得分等于3的因无法定义将剔除。经过数据筛选最终获得五组样本,将分别用于五种非理性行为。

回归分析包括两个步骤,首先确认不同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据此设置交互项;其次综合内外部影响因素和非理性行为及其交互项,分析不同非理性行为对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影响。由于模型涉及的变量多为离散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假设检验。

1.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5的结果显示,不同的非理性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1)过度自信。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有收入水平、投资风格、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对损失的承受度和信息完备性,且显著水平均在1%。其中,收入水平、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对损失的承受度与过度自信正相关,而投资者投资风格越激进、信息完备性越低,过度自信表现越严重。

(2)代表性偏差。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信息完备性与代表性偏差负相关,即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信息完备性越低,越表现出代表性偏差。由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了解不全面或获取的信息不完备,投资者只能依据已获取的信息判断概率,在判断概率时会因过分强调典型事件的重要性而忽略样本规模,也就是代表性偏差。

(3)保守性偏差。保守性偏差与代表性偏差是两种相对应的情况,与代表性偏差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但影响方向相反。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信息完备性越高,越表现出保守性偏差。当投资者掌握的信息多了,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理念,想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当新信息出现时,对已有信息的修正往往不足。同时,保守性偏差还体现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程度偏低。endprint

(4)模糊厌恶。投资者对损失的承受度、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与模糊厌恶正相关,也更倾向于从银行网点或银行理财经理处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因而当信息完备性越高,市场未知因素減少,投资者的模糊厌恶表现也就越不明显。

(5)羊群行为。羊群行为通常描述的是个体的从众心理,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回归结果显示,当投资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越高,越表现出羊群行为。这可能就是忽略私有信息而跟从大众的结果。

2.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

在上述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设置影响因素与各非理性行为的交互项,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如表6所示。

(1)内外部因素。各因素对理财产品投资意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五组样本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但同一因素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投资风格越稳健、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越高且倾向于从银行网点或银行理财经理处直接获取相关信息的投资者,其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意愿越高。而投资者收入水平越高、对损失的可承担度越高,其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意愿越低。

(2)非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中,对投资决策直接产生影响的只有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其中,过度自信与理财产品投资意愿正相关,即过度自信越严重,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意愿越高,假设1得以验证;理财产品投资意愿与代表性偏差正相关,假设2得以验证;而实证结果与假设3的预期相反,保守性偏差没有削弱理财产品投资意愿。此外,模糊厌恶和羊群行为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并不能验证假设4和假设5。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银行业务模式的类似性,使投资者模糊厌恶与否不影响投资决策;第二可能是羊群行为普遍存在于金融市场,因而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影响并不凸显。

(3)内外因素的调节效应。从表6中对交互项的检验结果来看,内外因素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其中,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在过度自信和投资意愿之间、保守性偏差和投资意愿之间具有调节效应;对损失的承受度、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和信息获取途径在模糊厌恶和投资意愿之间具有调节效应。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投资市场现状。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对目前的投资市场有了大致的了解。在众多投资工具中,股票、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是最热门的投资品种。投资人群遍布各年龄阶段,以中青年人群为主力;从收入水平来看,高收入者更倾向于投资股票和基金,中等收入者则更倾向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风格越趋于稳健越偏好银行理财产品,说明在证券市场跌宕起伏、房地产投资各种政策受限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以其风险适中、收益稳健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预计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会越来越广阔。

2.非理性行为表现。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历程尚短,投资经验不足,存在诸多非理性行为。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发现:第一,大多数人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在能力认定上表现出过度自信;第二,银行的历来表现和产品的历史收益均对投资者决策造成影响,是代表性偏差的表现;第三,大多数人面对新情况或新产品,不能及时修正投资决策,常采用保守性处理;第四,对于不熟悉的银行或业务更多人选择回避,体现了模糊厌恶的行为特征;第五,大部分人会做出跟风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存在一定的羊群行为。

3.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非理性行为表现所受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有主要有收入水平、投资风格、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和信息完备性;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信息完备性与代表性偏差负相关;保守性偏差与代表性偏差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但方向相反;模糊厌恶受投资者对损失的可承受度以及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的影响;当投资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越高,越表现出羊群行为。

4.各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对理财产品投资意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外部因素中,受教育程度越高、投资风格越稳健、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越高且倾向于从银行网点或银行理财经理处直接获取相关信息的投资者,其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意愿越高。而投资者收入水平越高、对损失的可承担度越高,其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意愿越低。非理性行为中,对投资意愿产生影响的有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模糊厌恶在内外因素的调节效应下会对投资意愿产生影响,而羊群行为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二)政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作为新兴金融市场,既要借鉴西方理财业务的发展模式,也要考虑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背景。本文以降低投资者非理性投资、提高个人投资效率为出发点,从投资者、商业银行、政府监管三个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从投资者角度

(1)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避免非理性投资。正确的投资理念是投资者摆脱投资行为盲目性、非理性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个人投资者要选择和建立适宜自己的文化、心理条件及风险管理的投资理念,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理财并不等同于发财,它是一种长期的资金管理,譬如“赌一把”、一夜暴富、盲目跟风等类似的心态是必须避免的。投资者要认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时了解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尽可能避免因认知不足导致非理性投资行为。

(2)要加强理财知识的学习,提高投资能力。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理财知识一知半解。这种状态下,投资者很可能会因为坚持一个错误的看法而蒙受损失。理财是一门学问,是一个缓慢的知识积累过程。一方面,金融市场上投资品类繁多、瞬息万变,国际市场走向、国家政策调整、法律法规颁布等都会影响投资产品的发展,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投资者可以在网上学习到各种相关的投资理财常识,也可以向周围有经验的理财者或专业理财经理咨询请教,通过总结别人的投资理财经验,积累理财知识,提高个人投资理财能力。endprint

2.从商业银行角度

(1)以客户为导向设计理财产品,加强产品创新。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同质化问题严重是不争的事实,并没有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产品设计是理财产品的核心内容,不仅要适合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还要能够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升值的预期。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比较注重投资收益,所以最大化投资收益、最小化投资风险是商业银行设计理财产品时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这样的产品设计既能满足投资者资产升值的需求,也能帮银行吸引客户并带来利润。

(2)培养高素质理财人员,提高服务质量。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金融竞争的关键因素,提高银行理财团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我国有广阔的投资市场和众多的投资客户,但专业的理财人员与庞大的市场在数量上仍不匹配。专业的理财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及道德修养等,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理财人员要随时关注市场变化、获取最新投资信息、洞悉投资者心理,为客户提供更权威、更专业的理财服务。

3.从政府监管角度

(1)完善金融市场管理,增强居民投资信心。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动荡不止、起伏较大,导致部分投资者失去投资信心,严重影响了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已成为政府工作重点,更是金融业广泛关注的话题。既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明确法律责任,避免金融纠纷;又要引导金融市场发展,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尽量减轻市场动荡,使投资者重拾投资信心。

(2)引进国外先进理财制度,实现金融国际化。国外先进理财业务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各方面制度比较完善,对我国理财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政府可以引进美国的注册理财规划师(CFP)制度,仿照我国注册会计师(CPA)的管理模式,设立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对理财规划师实行资格认定、统一管理,为打造国际化理财团队奠定基础。又如引进瑞士银行定制式财富管理制度,为客户定制投资方案,持续追踪调整,实现高端理财服務。对此可以先在国内银行建立试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运作方案,并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 霍金斯,马瑟斯博.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12版)[M].符国群,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 方非凡,朱雯雅,陈旗,等.城市居民投资理财行为分析——以南京市204份样本为例[J].科技信息,2013(15):18-19.

[3] 张奕林,鲍欣,林燕飞,等.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查与分析——以宁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4(10):104-105.

[4] 周润书,曹时礼.行为财务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创新研究[J].学术界,2009(6):179-184.

[5] HERSH SHEFRIN,MEIR STATMAN.Behavioral Aspects of the Design and Marketing of Financial Products[J]. Financial Management,1993,22(2):123-134.

[6] 张朕玺.非理性行为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邓芳艳.衡阳市城镇居民家庭理财的非理性行为研究[D].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 FRANK D. Some 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the level of aspira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35,47(2):285-293.

[9] FISCHHOFF B,SLOVIC P,LICHTENSTEIN S. Knowing with Certainty: The Appropriateness of Extreme Confiden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7,3(4):552-564.

[10] ODEAN T.Volume,volatility,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 average[J]. Journal of Finance,1998,53(6):1887-1934.

[11] NICHOLAS BARBERIS,RICJARD H. Thaler. 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J].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2002,2(3):1053-1128.

[12] 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1(11):23-27.

[13] 黄守坤.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J].商业研究,2005(10):14-17.

[14] 尹海员,李忠民.基于社会学角度的我国投资者行为调查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7-51.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理财产品
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探究
当前形势下光伏发电行业投资决策方法探讨
国内外IPO抑价现象分析
基于中国外汇市场背景下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市场条件探析
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吗?
沪深300指数调整效应的实证研究
延迟期权在水利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分析
土地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理论述评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