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天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2017-09-13张喁
文_张喁
《艺术哲学》:天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文_张喁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网络上有一个专门的假英文单词,用以形容今天人们眼中的艺术——zhuangbility,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影视、摄影、设计等专业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向的孩子越来越多,儿童在父母或引导、参考或安排、强制参加书法、钢琴、舞蹈等各种艺术特长补习和培训,也是普遍的现象。在当代,艺术及艺术教育,真的给人“五色令人目盲”的感觉,对于实践的家庭、学校,或许还有“五味令人口爽”,而对于参与或“被参与”的孩子本人,可能就是“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了。
现代乃至“后现代”的艺术,跟文艺复兴脱离不了干系,我们不妨正本清源,想一想,文艺复兴,复兴谁的文艺?跟我们中国人、中国传统艺术有关系吗?为什么是文艺复兴不是别的复兴?复兴以后后续状况是怎样?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融合得怎样了,中国人在其中的位置在哪里?
法国19世纪的史学家、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的美术史课上,梳理了19世纪以前欧洲艺术的生长环境和来龙去脉,后来讲义结集为《艺术哲学》,论述详实,恰好能给今天眼花缭乱的艺术祛魅;观点清晰,能够消除人们觉得艺术无法把握的畏难心理;通俗易懂,基本能够使我们避免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误入艺术之门”。
笔者要指出这是一本“很土”的艺术入门书。首先作者是19世纪法国的一名教师,19世纪的法国在文艺上是雨果的时代,在政治上是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帝国反复复辟的八十年时段,在社会生活上还是马车和没有普及电灯的“古代”,现代艺术、现代文学尚在萌芽。而《艺术哲学》的中译本,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于1958~1959年译出的,初版是在1963年。但土有土的优点,一来朴素,言之有物,不会让读者云里雾里或感到无处下手,二来原始,事实清楚不存争议,论点清晰不会让读者忽东忽西难以把握。
但《艺术哲学》也不是一本泥古不化枯燥乏味的“古书”,要知道,在丹纳给巴黎美术学校学生讲课的当时,文艺复兴之后,18世纪以来的欧洲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使欧洲人逐步从宗教思想禁锢的蒙昧状态中苏醒过来。欧洲在自然科学和民主制度的影响下,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物质也变得丰富无比,这让欧洲人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丹纳在教授《艺术哲学》时,有着满满的把握住了时代命脉的自信,而其艺术哲学理论具有了第一个特征——自然科学性。在书中,丹纳总是用欧洲各地的植物、花卉,来比喻当地产生的艺术作品。丹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他还深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影响。孔德认为,理性已经渗入到自然科学的每个角落,很自然地也进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孔德第一次把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纳人观察科学的范畴,把观察的方法引入人文社会科学。丹纳深受其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实证主义文艺理论,认为作为纯粹代表精神活动的艺术,是完全可以进行抽丝剥茧、鞭辟入里的分析的。
由此,《艺术哲学》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丹纳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 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就像每一有机体的生命的节奏、形式和绵延性,以及那以生命的所有表现细节,确实是由它的种类特性所决定的,艺术也属于这样的有机体。既然是有机体,就说明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理论,也不是人为地横空出世而来,也是像有机体逐渐生长进化而来。实际上,在丹纳之前一百年,18世纪初的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 孟德斯鸠就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政治文化不仅和居民的宗教、癖性、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等有关,而且同气候、地理条件及农、猎、牧等各种生活方式也有极大关系。 后来的斯达尔夫人承袭了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她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国》中,进一步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决定了不同的精神风貌。这种观点为丹纳的三元素说奠定了基础。加以黑格尔关于环境、冲突、性格以及古希腊神话的分析方法,丹纳是把孟德斯鸠的地理说、斯达尔夫人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黑格尔理念演化论和文化人类学的实证研究综合起来,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完整的学说。
傅雷
举例来讲,丹纳怎么分析文艺复兴?“以前艺术还在抽芽;往后艺术已经凋谢:开花的时节在两者之间,大约有五十年”,这是精密界定出文艺复兴的时间,即十五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和十六世纪最初的三四十年,也就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前后。接着,丹纳不讲文艺复兴的定义,而指出其特征——“意大利画派对风景是瞧不起的,或者是不重视的;静物的生命要等以后法兰德斯的画家来表达。意大利画家采用的题材是人;田野、树木、工场,对他只是附属品。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那些东西应当让才具较差的人作为消遣和补偿,因为艺术真正的对象是人体。”完美点题了文艺复兴的源头,复兴的是古希腊的以人为本的古典艺术。
《艺术哲学》对艺术基础理论的另一大贡献,是丹纳提出的评价方法:艺术批评不是随意的、主观的,而是有着自己的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他提出来的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
《艺术哲学》一开篇就讲艺术的目的不在于绝对正确的模仿,而是在于表现事物内在的主要特征。这一理论就是对艺术的扫盲。丹纳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特征,艺术家为此要舍掉那些遮掩到主要特征的东西,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有计划地去改变的。
——“特征的重要程度”,说的是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表现的特征的稳固程度,还有接近本质的程度。在丹纳看来,最稳固、最接近本质的东西,则是种族的特征,因为种族这一因素深刻而持久。所以中国的书法、国画,不管全球化融合到何种程度,都是稳固而较少演变的。
——“特征有益的程度”,说的是艺术品体现的道德教育作用。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或许令人乍舌,但用丹纳的分析方法,艺术品特征别的方面都相等的话,表现有益的教化的作品必然高于表现有害的特征的作品。也就是,教人变好,教人向善,才是好作品。经历现代艺术的为所欲为,反道德、反崇高,一切尘埃落定后人们或许能回到这一点。
——“效果集中的程度”,是指艺术作品各方面元素通力合作去表现特征的能力。用今天的经验来看,这就好比一部电影的表演、摄影、美术等等,怎样去除短板,到达一个统一的高度。
为什么要文艺复兴,为什么文艺复兴开启了欧洲复兴的大门,并带来了西方文明一直领衔主演的世界地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古希腊、古印度文明、中国孔孟时代等等)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文艺复兴对这古希腊开端的复归,说明欧洲传统是稳固的种族特征;表现的也是古希腊美好的人体,是有益的特征;而自然科学、民主政治的全面配合发展,则开启了西方文明集中火力地领先于世界几百年至今。
在建立上述理论体系中,丹纳并未表现得像个迂古的夫子,他提出,艺术品的本质和不可替代性,在于艺术家用独特的敏感的禀赋,发现时代事物主要特征,进行主观的扩大,来表现时代特征。这就是艺术家的个性。
今天,尤其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来看,丹纳艺术基础理论中的“种族”元素,恰好给予欧洲体系以外的我们以启示:保持艺术的独特民族性是各国艺术前进的动力和基础。
米开朗基罗复兴了希腊成熟、健壮的身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