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
2017-09-13章柏成
章柏成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中国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
章柏成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基于184所中国大学学校简介话语语料,考察其使用的话语策略及建构的机构身份。研究发现,中国大学在其学校简介中主要使用了指称、述谓和强化三类策略,分别建构了八种机构身份:卓越的高等学府、有亲和力的高等学府、充满情感与活力的高等学府、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者、大学发展工程的建设者、大学发展道路的探索者、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者、大学发展竞争的参与者。大学机构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建构多种机构身份,突显其身份的多面性特征,实现信息传递和自我宣传的目的。
机构身份; 机构话语; 中国大学; 身份建构; 话语策略
一、引言
“身份”(identity)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概念,已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引发大量研究。从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身份是个体在其反身性活动中不断创造和维持之物[1],是一个持续涌现和形成的过程[2]。在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是身份的一个变量,身份是在以语言为媒介的话语互动中建构起来的,是“对自我和他者的社会定位”[3],它通过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话语实践而被表征和形塑[4]213,在情境性话语实践中建构和协商[4]354-355。
随着身份的话语建构观的逐步确立,以及话语分析、语用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在特定组织机构生产和传播的机构话语,以及在机构话语互动中得以建构的机构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探索。研究表明,机构是其成员在持续的社会交际活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集合体[5],机构存在于机构成员的话语交际实践活动中,而非独立于话语之外的客体[6]。机构身份是“机构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呈现”[7],其核心涉及机构的自我指称[8],强调机构如何定义自己,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按照身份的话语建构观点,机构身份是在话语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机构使用不同话语策略,凭借多种修辞手段,建构多重机构身份[9],以达到传递信息、自我宣传或增强竞争力等目的。
本研究聚焦组织机构的一种——中国大学机构,基于大学简介这一话语文本类型,考察中国大学在话语实践中所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凭借话语策略所建构起来的机构身份。
二、相关研究
在机构话语与身份的研究中,聚焦中国大学机构身份建构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以下几项。
徐涛和张迈曾对比分析了南开大学1979年和1999年的两次校庆讲话,发现在词汇、句法、语气等层面,1999年校庆讲话将南开大学建构成为“充满自信、有胆识、有魄力的当代大学”形象,表明校庆讲话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传达信息—宣传教育”转变为“传达信息—推销自我”,体现了语言使用从交际性到策略性的转变[10]。
罗云以北京大学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从批评话语分析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考察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的身份重构。研究发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语境的变迁,北京大学先后建构了“人民的大学”“社会主义大学”以及“市场化倾向的大学”等机构身份[11]。
孙咏梅和张艳斌运用语篇—历史分析法,对北京大学网站的学校简介语料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北京大学在学校简介中建构其机构身份的话语策略。研究表明,北京大学主要运用指称(命名)策略和述谓策略,建构了“历史悠久、学术影响重大、旨在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精英”的机构身份(形象)[12]。
陈建平结合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篇—历史分析法的语境层面,建构了“大学机构身份话语建构策略及建构模式分析框架”,并以中英美三所大学为对象进行了先导研究,检验了该三层面分析框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为大学机构身份建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操作模式[13]。他运用该分析框架,进一步对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三所大学官方网站的“学校简介”以及“校长致辞”语料进行比较分析,考察各自建构的机构身份及其使用的话语策略[14]。
概括起来,上述研究为大学机构身份建构模式及话语策略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为进一步深化机构身份与机构话语的互构关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应该看到,已有研究大多以某一所或几所国内外重点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学简介、校庆讲话、校长致辞等话语语料,考察和分析大学在此类话语实践中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及其建构的机构身份。已有研究所选取的大学数量少、类型单一、分布地域有限,分析的语料样本容量小,研究结论的代表性不够。鉴于此,本研究循着前人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在更大范围内选取更多的研究对象,收集更大容量的语料样本,采用语料库方法,考察中国大学机构在其学校简介文本中所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建构的机构身份,以增强研究的代表性,深化我们对此的理解和认识。
三、研究方案
(一)语料收集
本研究选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的高等院校,按照重点大学、普通大学、高职院校三种类型,随机抽取语料收集的对象单位,其中内地的重点大学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除少数几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余每个省、市、自治区均有6所高校(重点、普通、高职各选取2所),总共184所高校。
确定语料收集的院校后,我们分别进入各院校官网的“学校简介”网页,收集语料。完成语料清理以后,得到本研究所需的由184个大学简介文本构成的小型观察语料库,详见表1。
表1 中国大学学校简介语料文本信息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中国大学在学校简介中使用了哪些话语策略?中国大学在其简介中建构了怎样的机构身份?
(三)研究工具
我们用CorpusWordParser对184个语料文本进行分词和词性赋码处理;用AntConc分别制作词表(word list)、主题词表(keyword list);运用AntConc和BFSUPowerConc进行相关检索,得到索引行,并进行相关分析。
四、语料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Wodak提出的“话语策略分析框架”[15],从指称/命名、述谓、论辩、视角、强化/弱化五个方面考察中国大学在学校简介文本中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分析表明,184所大学在学校简介话语文本中主要使用了指称、述谓和强化三类话语策略,并建构了相应的机构身份。
(一)指称
本研究中,“指称”是指中国大学机构在其简介文本中如何被命名(named)或提及(referred to)。通过穷尽性分析运用AntConc制作的词表,我们得到了中国大学自我指称的词汇形式。为便于比较,我们根据原始频数和语料的形符数,计算出每万词的标准化频数(统计表略)。
统计显示,184所高校在学校简介中使用了“学校、单位、学院、基地、集体、我校、我院、本校、摇篮、我们、高地、窗口、本院、黄埔军校、名片、保垒”等16个词汇进行自我指称,其中名词15个、代词1个。上述指称词汇使用总频数3 501次(每万词633.9次),其中重点大学使用970次(每万词170.0次),普通大学使用1 449次(每万词242.3次),高职院校使用1 082次(每万词223.3次)。
在15个指称名词中,常规用法名词9个,隐喻用法名词6个。常规用法名词“学校”“单位”“学院”“基地”“集体”“我校”“我院”“本校”和“本院”是大学机构的常见指称形式,基本上不承载说话人的态度、立场或感情色彩,没有产生明显的评价意义。而隐喻用法名词“摇篮”“高地”“窗口”“黄埔军校”“名片”及“堡垒”则不同,它们都具有积极的语义韵,突显了大学机构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质量、地位及重要性,实现了积极的评价意义。
人称代词“我们”被用来指称整个大学机构,共使用14次。“我们”可分为“排除型我们”和“包含型我们”两类,“排除型我们”仅指“自我”一方,将“他者”排除在外;“包含型我们”则包括“自我”和“他者”。基于语境的索引行分析表明,14次“我们”中,“排除型我们”11次,“包含型我们”3次。“包含型我们”的使用表明,大学机构“自我”希望拉近与“他者”的距离,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建构“有亲和力的高等学府”机构身份。
(二)述谓
中国大学简介中使用了14个词汇指称自我。那么,用于指称大学机构的那些词汇被赋予了怎样的特征、品质和属性呢?这是本节关注的焦点——述谓,分显性述谓和隐性述谓两类,显性述谓主要通过使用形容词和显性谓词而达成;隐性述谓则凭借概念隐喻得以实现。
1.形容词
将已赋码的大学简介语料文本导入AntConc后,利用该软件的Collocates功能,依次用14个词汇检索(检索项输入方式:a检索词),得到与各指称名词搭配的形容词,见表2(仅列举频数大于等于2的形容词)。
表2 中国大学学校简介中自我指称词汇搭配的形容词
由表2可知,与大学自我指称词汇搭配且频数大于等于2的形容词共有4个,按频数由高到低分别是“先进”“文明”“优秀”和“重要”,它们都具有积极的语义韵,为大学建构其“卓越的高等学府”机构身份奠定了基础。进一步观察上述形容词在三类高校简介话语中的分布频数,不难发现,重点大学使用这类形容词的频数最低,高职院校最高,普通大学介于二者之间。这与我们头脑中关于三类大学的特性不太相符,似乎间接表明:重点大学有底气、有信心,其学校简介主要陈述事实,而不太注重使用修饰性形容词表明自身特点和优势;若按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三类高校,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最弱,多使用积极语义韵的形容词来彰显特色、扬长避短,从而实现自我宣传甚至自我提升的目标;普通大学的综合实力介于重点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学校简介中使用积极语义韵修饰性形容词的频数介于二者之间则不难理解。
2.显性谓词
利用AntConc的Collocates功能,经过检索、辨认和筛选,得到与大学指称词汇搭配使用的显性谓词,见表3。
如表3所示,184个大学简介文本中使用的显性谓词共有48个,原始总频数为5 411次。根据上述谓词的形式及语义特征,我们将其大致归并为12类,进一步观察发现,每一类显性谓词都具有积极的语义韵。大学机构通过大量使用显性谓词,建构了正面、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者”(social actor)身份。
表3 中国大学学校简介中自我指称词汇搭配的显性谓词
从标准化频数来看,大学简介文本平均每万词使用显性谓词922.9次,使用比例很高(9.229%);再看三类大学的使用情况,重点大学使用258.4次,普通大学使用316.7次,高职院校使用347.8次。高职院校使用显性谓词的频数最高,普通大学稍稍次之,重点大学最低,表明高职院校和普通大学在各自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比重点大学更为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突显了其“社会行为者”身份。实际上,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与管理体制下,重点大学是国家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宠儿”,而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往往面临不少困境,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因而需要主动出击、抢抓机遇、谋求发展。
3.概念隐喻
本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具有述谓功能,是一种隐性述谓[16]。按“批评隐喻分析三步法”[17]的步骤,我们从184个大学简介文本中随机选取5个文本,细读文本并辨认其中的隐喻,找出隐喻关键词。在AntConc中导入184个语料文本,用已经确定的隐喻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检索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隐喻关键词,因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得到包含候选隐喻的索引行,人工判断并剔除非隐喻性用法用例后,得到隐喻性用法实例。在此基础上,根据隐喻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进行语义层面的初步理解,找出每个隐喻的目标域和始源域,并进行归类;分析每一类属下的所有隐喻实例,逐步概括出相关概念隐喻;在社会语境中对概念隐喻进行阐释。
按上述步骤进行检索、判断、归类、分析以后,得到隐喻实例5 403个,基于这些隐喻实例,我们概括出5类概念隐喻,见表4。
表4 中国大学学校简介中的概念隐喻
由于人类“语言社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任何物体或事件”[18],其认知结果必然具有多元性,而人类认知的多元性自然导致隐喻喻体的多元化[19]。基于喻体多元观,本研究发现中国大学在其简介中将自身(包括大学机构、发展工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竞争等不同侧面)分别比作人体、建筑、旅途、战争、商贸等5类概念层次的喻体。依照惯例,5类概念隐喻分别表达为:大学机构是人、大学发展是建筑、大学发展是旅途、大学发展是战争、大学发展是商贸。下面分别介绍5类概念隐喻,并分析中国大学使用概念隐喻而建构的机构身份。
(1)人体隐喻
在人体隐喻中,始源域包含三种意象图式:人的身体部位及相关概念(视野、眼界、步、步伐等)、人的动作行为(立足、迈向、走、实施、面向、实现等)以及人的特性(豪迈、高远、开阔)。三种意象图式捕捉到了大学机构与人体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相似性,我们据此概括出概念隐喻:大学机构是人。将大学机构比作人体,突显了大学机构的生命活力与情感,表中隐喻关键词都具有正面的评价意义,由此建构了“充满情感与活力的高等学府”机构身份。
表5 人体隐喻
(2)建筑隐喻
表6 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中,始源域包含两种意象图式:建筑物的部件(基础、顶层)和建筑施工环节(设计、建设、夯实、建成)。两种意象图式从两个侧面展现了大学和建筑的相似性,我们据此概括出概念隐喻:大学发展是建筑。将大学比作建筑,突显了其发展的系统性和重要性,隐喻关键词均具有正面的评价意义,由此建构了“大学发展工程的建设者”身份。
(3)旅途隐喻
表7 旅途隐喻
旅途隐喻中,始源域包含三种意象图式:旅途要素(路、起点、目标、途径、方向、步、步伐)、旅途动作(走、跨越、向前、摸索)及动作特点(快速、快、迅速、高速)。三种意象图式清晰地呈现了大学发展和旅途的相似性,我们据此概括出概念隐喻:大学发展是旅途。将大学发展比作旅途,突显了其目的性、方向性和艰巨性,隐喻关键词大多具有正面、积极的评价意义,由此建构了“大学发展道路的探索者”身份。
(4)战争隐喻
表8 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中,始源域有三个意象图式:战争要素(战略、战线)、战争的动作行为(瞄准、调整、突破等)和战争的结果(胜利、赢)。三种意象图式捕捉到了大学发展和战争的相似性,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据此概括出概念隐喻:大学发展是战争。将大学发展比作战争,突显了任务的艰巨性、发展举措以及发展结果的重要性,该隐喻的关键词实现了积极的评价意义,进而建构了“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者”身份。
(5)商贸隐喻
表9 商贸隐喻
商贸隐喻中,始源域包含三种意象图式:商贸要素(市场、渠道、利益)、商贸行为(投入、储备、生产)及商贸特性(供不应求、供应)。三种意象图式体现了大学发展与商贸活动的相似性,我们据此概括出概念隐喻:大学发展是商贸。将大学发展比作商贸活动,突显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的竞争性及多方沟通、协调的重要性,进而建构了“大学发展竞争的参与者”身份。
(三)强化
本研究中,“强化”策略主要考察显性谓词的强化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和副词。首先,在AntConc中导入赋码语料文本,依次用表3中的48个显性谓词检索,检索式为:“a谓词”和“d谓词”(字母a和d是形容词与副词的词性赋码;“谓词”为表3中的某个具体显性谓词;a或d后的空格是分词界限),可检索出所有显性谓词的形容词和副词修饰语。然后,利用该软件的Sort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聚类筛选,得到显性谓词的强化修饰语及其频数信息,见表10。
表10 显性谓词的强化修饰语及频数
表10显示,48个显性谓词的强化修饰语共有19个,其中形容词8个、副词11个,分为性质、时间/频率、程度、情态/方式、范围五类。48个显性谓词都具有正面、积极的语义韵,搭配上述形容词和副词修饰语以后,其语义韵得到进一步强化,突显了大学机构的“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者”身份。
五、结语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考察国内184所大学在其学校简介中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建构的机构身份。通过指称/命名、述谓、论辩、视角、强化/弱化等五个层面的考察,发现中国大学主要使用了指称、述谓及强化三类话语策略,建构了相应的机构身份,进而实现传递信息和自我宣传的功能。
指称策略方面,184所大学使用了15个名词(常规用法9个、隐喻用法6个)和1个人称代词进行自我指称。6个隐喻用法名词具有正面的语义韵,实现了积极的评价意义,强调和突显了大学机构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地位和重要性,建构了“卓越的高等学府”机构身份。此外,人称代词“我们”的“包含型”用法表明,大学有缩短“自我”与“他者”的距离、融洽关系的意图,建构了“有亲和力的高等学府”机构身份。
述谓策略方面,有显性述谓和隐性述谓两类,前者主要使用形容词和显性谓词,后者则凭借概念隐喻得以实现。与自我指称名词搭配使用的形容词共有4个,均具有正面、积极的语义韵,实现了积极的评价意义,建构了“卓越的高等学府”机构身份。显性谓词共48个,都具有积极的语义韵,大学机构通过使用这些显性谓词来实现正面的评价意义,建构了“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者”身份。隐性述谓主要通过概念隐喻实现,5 403个隐喻实例聚类为5类概念隐喻(人体、建筑、旅途、战争、商贸),可分别表述为:大学教育机构是人、大学发展是建筑、大学发展是旅途、大学发展是战争、大学发展是商贸。通过这些概念隐喻的使用,中国大学分别建构了“充满情感与活力的高等学府”“大学发展工程的建设者”“大学发展道路的探索者”“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者”和“大学发展竞争的参与者”机构身份。
强化策略方面,共有8个性质形容词和11个副词与48个显性谓词搭配使用,强化了谓词的相关特性,进一步突显了中国大学的“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者”身份。
多种机构身份从多侧面展示了大学机构的特性,体现其多面性,有助于实现大学机构在学校简介中传递信息和宣传自我的目的与意图。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有两点:第一,基于中国大学简介文本,仅仅从研究者个人视角分析机构身份的建构,没有与大学简介撰写/设计人员进行交流,缺少多方验证,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第二,研究未能进一步探究多种机构身份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在高等教育场域内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未来研究需要增加数据收集渠道,进行数据分析与解读的多方验证,增强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也可在当前教育场域的大语境下引入社会学相关理论概念与分析框架,进行更为深入的质性分析;还可以对比研究中外大学在各种话语实践中所选择的话语策略以及建构的身份,深化学界对大学机构身份的理解与认识。
[1] GIDDENS A.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52.
[2] HALL S,DU GAY P.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M].London:Sage,1996.
[3] BUCHOLTZ M,KIRA H.Identity and interaction: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J].Discourse studies,2005(7):585-614.
[4] DE FINA A,SCHIFFIN D,BAMBERG M.Discourse and ident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5] MUMBY D,CLAIR R.Organizational discourse[C]//VAN DIJK T A.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Discourse studies: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2nd ed.London: Sage,1997: 181-205.
[6] 徐涛.机构话语的“越界”[J].外语教学,2006(3):28-32.
[7] CHRISTENSEN L.Corporate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ty[C]//DONSBACH W.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Hoboken:Wiley-Blackwell,2008:1016.
[8] ALBERT S,WHETTEN D A.Organizational identity [C]//CUMMINGS L,STAW M.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JAI Press,1985:263-295.
[9] SILLINCE J A A.Resources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ties:the role of rhetoric in the creat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6,20(2):186-212.
[10] 徐涛,张迈曾.高等教育话语的新变迁:机构身份再构建的跨学科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08-110.
[11] 罗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的身份重构:对一所个案大学的叙述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7.
[12] 孙咏梅,张艳斌.从“北大简介”看大学身份的话语建构[J].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1): 66-74.
[13] 陈建平.中外大学机构身份话语建构比较研究[J].中国外语,2016(4):29-39.
[14] 陈建平.中英美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策略比较[J].现代外语,2017(1):24-36.
[15] WODAL R.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C]//WODAK R,MEYER M.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2001:63-94.
[16] LAKOFF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17] 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2004.
[18] 丁尔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1.
[19] DANESI M.Poetic:the role of metaphor in thought,language,and culture[M]. Madison:Atwood Publishing,2004:56.
(责任编辑:李晓梅)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stitutional Identities
ZHANG Baiche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Based on the texts of 184 Chinese universities’ institutional introductions on their websites,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utilized in the texts and the institutional identitie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ose strategies. It is found that three discourse strategies have been employed in the texts, namely referential, predic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through which eight institutional identiti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outstanding university, university with affinity, university full of emotion and energy, active social actor, builder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explorer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implementer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nt i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By adopting various discourse strategies, Chinese universities construct multiple institutional identities to highlight their multi-faceted characteristics and serve the purpose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self-promotion.Key words:institutional identity;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Chinese university; identity construction; discourse strategy
2017-05-12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教育场域的语言景观研究”(2014BS087)
章柏成(1968—),男,湖北鹤峰人,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
H030
A
1674-0297(2017)04-0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