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医疗将冲破制度束缚

2017-09-13

中国卫生 2017年1期
关键词:医疗医院服务

自2015年以来,国家已出台多项鼓励和推进“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和意见,“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为技术介入医疗行业提供了强大政策空间。然而,中国的现实制度环境和医疗创新的潜在风险使我们思考,“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如何与现有的医疗体制相结合,即在当前医疗体制的框架内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同济大学“互联网+医疗前瞻性研究”团队指出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应采取“平台转型”的战略。

多种形式各有侧重

目前,有“医院信息化”“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3种形式,3个概念所面向的对象、核心内容、开放、封闭程度和所使用的信息技术都有所差异。

“医院信息化”是将大规模一体化信息系统应用于医院的业务管理、临床医疗工作中。上世纪90年代,有不少医院就开始尝试推进财务电算化,随后药品采购、物流模块的加入形成了“医院信息化”的早期版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随后,计算机技术开始参与临床医疗工作,医疗影像归档、通信系统、检验信息系统、麻醉与监护系统、电子病历等新技术逐渐嵌入医院的信息平台,实现了病人数据的采集、存储、展现、处理。第三阶段则是区域医疗信息化阶段,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和管理机构之间开始尝试破解“信息孤岛”,尝试探索区域间跨医疗机构的数据信息互联,实现全社会的医疗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作为信息技术和医疗结合的早期产物,“医院信息化”仍然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互联网技术尚未被大规模应用。

“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医疗”成为社会创新的新风口。“互联网+医疗”把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和平台,为用户提供医疗咨询、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健康指标检测、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远程诊断治疗、电子处方和远程康复指导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从“医院信息化”到“互联网+医疗”,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心发生了转变,从以医院业务管理为主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包括微信挂号、医疗咨询、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和远程康复指导在内的服务内容主要面向患者,尝试通过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互联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面向对象的差异势必要以系统开放程度和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互联网+医疗”主要面向患者群体,系统自然相对开放,互联网技术也扮演着核心角色。

“智慧医疗”是“互联网+医疗”的“集成版”,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融入了“互联网+医疗”之中,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智慧医疗”将辐射范围扩展到医疗行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医院、医疗主管机构、药企、药品零售商、患者甚至是商业保险机构等成为智慧医疗的组成部分。借助可穿戴设备,医疗机构或设备供应商可以采集患者的实时、动态的生理和行为数据,药企研发部门和商业保险机构可以利用云平台对患者的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识别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如图1.6所示)。很明显,“智慧医疗”系统实现了跨行业、跨组织的数据流转,为跨界交叉补贴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基础,最终实现了医疗全产业链和患者的共赢。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也逐渐取代数据库、互联网技术成为智慧医疗的核心。

未来平台为王

现有的“互联网+医疗”普遍以商业和资本为驱动力,体制外的创新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了“鲇鱼效应”,但是制度的束缚却让“互联网+医疗”举步维艰。潜在的健康安全风险让政府不得不对“互联网+医疗”持有更谨慎的态度。然而,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引发了新的组织革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平台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当前中国医疗行业具有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特点,这意味着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级医院在内的基层医疗资源被部分闲置和浪费。“平台思维”为释放闲置医疗资源提供了可能。与现有的以资本、商业为驱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不同,政府可以将“平台思维”引入到传统基层医疗体系之中。政府可以借助PPP(公私合营模式)等工具,联合互联网企业共同构建“互联网+医疗”信息平台。这不仅保证了平台持久的创新动力,而且也避免了平台陷入过度商业化、脱离政府监管的困境。

政府和企业共建的“互联网+医疗”信息平台可以聚焦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级医院的医生,一方面基层专科医生可以匹配不同疾病的患者,缓解当前中国全科医生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有临床治疗专长的基层医生创造个人品牌。技术介入不仅释放了存量资源的潜力,而且形成了顾客导向的服务创新模式。为了消解医患“痛点”,P2P、O2O等互联网模式都被引入了医疗行业,形成了网络医疗咨询、上门诊疗服务等形式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嵌入基层医疗体系,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传统基层医疗体系的“平台转型”将有利于优化政府的公共服务,与“坚持民生导向”的政府战略相耦合,医保、财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将为“互联网+医疗”提供政策支持,健康咨询、上门诊疗、可穿戴设备的动态监测在时机成熟时将被纳入医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畴,“互联网+医疗”也能够辐射更广泛的群体;另一方面,以社区为基础的O2O医疗能够形成区域内相对稳定的“熟人医患关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生活习惯,便于提供网络医疗咨询和慢病管理服务,而患者家庭对医生的信任也能够逐渐形成,利用患者参与式的就诊需求形成社区医院首诊的就医习惯,间接完成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

通过政策设计,商业资本可以借助平台匹配需求,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逐步实现医疗市场化,通过价格杠杆来激励医疗服务的供给水平,而对于老年人、残疾人、重症患者和弱势群体同样可以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享受到专业化护理、动态生理检测等优质服务,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高端医疗服务并存,实现政府、患者、医院和商业资本的共赢。

猜你喜欢

医疗医院服务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