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儒家文明创新试析
2017-09-13黄仁国
[提 要] 在中国经济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时期,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体现了儒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家文明强调共同发展、互联互通和义以为上,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相通。但是,古代儒家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与中国区域性大国地位相适应,而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则与中国世界性大国相呼应。与儒家文明宣传自内而外的内敛性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内外联动,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突出开放性;与儒家文明實践观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后逐渐唯心主义化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在互联互通中展现出强劲的活力;与儒家文明强调以德为先构建各种社会关系不同,“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务实合作的多元伙伴关系为起点,促进各国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推进,使儒家文明的“大同”理想转化为各种现实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关键词] “一带一路”;儒家文明;创新
[作者简介] 黄仁国: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外交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复兴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4次提到“一带一路”。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两次提到:在报告“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时,说“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在报告“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时,列举“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大举措,说明“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充分肯定“一带一路”建设在协调区域发展、展开全方位外交布局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在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在规划未来发展宏图时,又两次提到:在阐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阐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宣告“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这就将“一带一路”建设列为今后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内容,以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国内发展大计,又是对外开放方略。本文拟对其形成演进历程作一简要梳理,并尝试对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文明创新作些分析。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早在习近平担任国家副主席时,就在涉外场合及出访中多次谈及“丝绸之路”。如,2009年11月16日,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举行的2009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他说:“我们愿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同欧亚各国全面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救灾、新闻等领域交流合作,积极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来华留学奖学金、青年学生交流等项目,继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成功。”
2011年6月3日,在意大利出席中意工商晚宴时,说:“2000多年前,伟大的‘丝绸之路’就将我们两个文明古国联系在一起,《马可·波罗游记》也在两国人民中传为佳话。”
2012年2月22日,在土耳其出席中土经贸合作论坛时,说:“伊斯坦布尔曾是古丝绸之路通往欧洲的门户,今天又在中土友谊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古以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将两国人民联结起来。珍藏在托普卡珀皇宫内精美的中国瓷器便是双方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我这次访问土耳其,就是要通过同土耳其政府和各界朋友的沟通与交流,加深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巩固和提升中土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中土经贸互利合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造福两国人民。”
当然,这些言论还处在触景生情的阶段,仅仅侧重于丝绸之路在推动人文交流、促进传统友谊、提升经贸合作和造福沿途人民诸方面的功能。
担任国家主席后,习近平很快就酝酿“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6月6日,习近平应墨西哥总统培尼亚邀请参观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时,对培尼亚表示,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墨两国贸易,推动了双方文化交流,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中墨应该增进民间交往,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南美洲谈以丝绸之路为依托深化合作,表明习近平在开始酝酿“一带一路”倡议时,就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
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最早是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始。在2013年9月3日至13日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习近平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路,即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务实合作开始,打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习近平正式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他说:“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这片土地,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他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线图,即先从“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几个方面做起,“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该倡议当即获得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赞同。纳扎尔巴耶夫表示,哈方愿同中方加强经济、交通、人文互联互通,共同构筑新的丝绸之路。
9月13日,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时,习近平说:“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并提出加强务实合作的5点建议:一是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通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走廊;二是商谈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协定;三是加强金融领域合作,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尽快设立上海合作组织专门账户,用好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这一机制;四是成立能源俱乐部;五是建立粮食安全合作机制。
与会记者认为,这5点建议是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倡议。
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习近平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说:“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首次从“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构建区域一体化新格局”的高度阐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并將“一带一路”建设定位为发展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样,在2013年9、10月间,“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提出并开始运行。
之后,在人民大会堂同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举行会谈(2013年12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第三轮战略对话的海合会代表团(2014年1月17日),在俄罗斯索契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2014年2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同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举行会谈(2014年2月19日),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以及参观德国西部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港(2014年3月28、29日),在布鲁塞尔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2014年3月31日),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2014年4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2014年5月15日),在上海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2014年5月18日),在上海会见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2014年5月19日),在上海会见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2014年5月20日),在上海主持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2014年5月21日),在上海同伊朗总统鲁哈尼举行会谈(2014年5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2014年6月5日),在杜尚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和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举行中俄蒙元首会晤(2014年9月11日),在杜尚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2014年9月12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讲(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畅谈“一带一路”倡议,得到积极回应。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听取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一带一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的汇报,讨论如何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一带一路”倡议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有利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至此,“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14年,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对外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有关地方和部门随之出台配套规划。
从2013年9、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2017年5月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
在“一带一路”倡议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习近平又提出与俄罗斯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7年7月3日,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主流媒体采访时,说:“在互联互通层面,我们欢迎并愿积极参与俄方提出的共同开发建设滨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议,希望双方早日建成同江铁路桥、黑河公路桥等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共同开发和利用海上通道特别是北极航道,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7月4日,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习近平表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
11月1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努力推动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等项目落地,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又有了新的路线图。
二 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儒家文明创新
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海陆双栖的地理情势和古代华夷交融的历史文化相吻合。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海陆双栖的大国,既有着辽阔的海域,也有着广袤的陆地。《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披山通道”、“东至于海”,说明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活动区域便兼及海陆。从尧舜禹至夏商西周,历经夷夏交争、以夷变夏和以夏变夷,中华民族在中原农耕文化与沿海渔盐文化的交融中成长。中国特有的地缘位置及多次大规模的中原与沿海之间的人口流动,很早就孕育了与近代美、欧、日诸海洋性国家和历史上俄国、德国等大陆性国家不同的文明——追求中和、交融的儒家文明。尽管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周边地缘关系的影响,古代中国对内长期执行陆主海从、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对外推行封贡体系,但是,与单纯的海洋文化或大陆文化强调海陆二元对立不同,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信奉实力外交和片面追求权力与利益不同,儒家文明倡导非对抗性,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交融的特色,有着浓厚的道德色彩。这种独特的文明,是古代中国开辟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文化动力,当然,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扮演了中断丝绸之路的文化力量。古代中国丝绸之路时通时绝,固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需要具体分析,但同时也说明,长期在古代中国居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儒家文明,不可能自动发展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因此,深入探讨新时代儒家文明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圈层模式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模式
古代中国封贡体系的理论基础可以溯源到《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中的“中国”是京师的意思,是心脏,天下的根本。认为,在心脏地带实行惠民便民政策,使老百姓过上“小康”的生活,就可以波浪式地层层带动周边的发展,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范围的共同发展。由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上古时期的中国人就认识到了“中国”与“四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性,特别强调“中国”要担负起榜样的角色。这是一种典型的圈层治理模式,强调圈层之间的秩序与互动,强调和平共处,与西方竞争性的多强并立模式不同。
中国上古的圈层治理模式,如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五服制”,是一种典型的陆权模式,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色。不过,这种陆权模式并不排斥沿海地区的海上商业活动。据考古研究,随着手工业、商业、造船业等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了经朝鲜半岛和对马岛远航日本的两条航线。
当然,春秋开始,五服制已渐渐衰微。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五次出巡,四次到达海滨,表示出对海洋的高度重视。到西汉中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并起,《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汉代丝绸之路具有官民并举的特点,兼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要素。但是,正如《淮南子·齐俗》所说,“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来自海陆两方面的安全威胁,丝綢之路常受干扰。因此,几乎在丝绸之路兴起的同时,古代中国的封贡体系也开始萌芽。到明朝,封贡体系渐趋完备,民间贸易受到极大的制约。总体上说,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并没有突破长期以来的圈层治理模式,充其量是圈层治理模式的补充形式。这就是说,古丝绸之路仍然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它并没有使中国由区域性大国迈进全球性大国。
与古代中国圈层治理模式对中国东亚区域性大国的定位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定位是世界性大国。因此,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各国的关系必须是一种机制化的关系,而且涵盖的范围更为宽阔。也因此,习近平把“一带一路”倡议描绘成一种“从线到片”、“近睦远交”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模式,其终极目标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圈层模式和“一带一路”倡议新模式都强调共同发展,惠及各国人民,都体现了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但是,古代中国圈层模式明显分圈内圈外,尽管也强调互通有无,却更侧重于追求和平共处,因而总体上表现出内敛性的特点。这与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模式相适应。当下世界,已经很少有国家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给自足了,经济相互依存成为普遍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这是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基础。此外,科技创新对传统时空障碍的突破给创新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形势给创新治理模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正是在这一崭新的时代,“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圈”外以更多的关注,它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目标,将对外核心理念由传统的和平共处、互通有无提升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务实合作,以更多更好更深远地造福沿途各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这一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2014年6月5日,在北京开幕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原则。他说:“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中阿人民,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就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开放包容性作了特别说明,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
此后,习近平继续在多个场合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作说明,并将“共商、共建、共享”提升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如,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讲座”发表演讲时说:“这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
2016年6月22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说:“我们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沿线国家广泛认同。”“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成为沿线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
2017年5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说:“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2017年7月4日,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时说:“‘一带一路’倡议以共赢为目标,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这个倡议源自中国,惠及并属于沿线各国和世界。”
综上所述,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平等互利的,是发展的、合作的、开放的,是惠及世界的,是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的。这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模式的重大飞跃。这一飞跃表明,发展中的中国愿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从“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的实践观到立体式、机制化的互联互通
儒家文明主张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以《周易》为例,特别强调实践性,强调互联互通。《系辞上》有“通变之谓事”、“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一闔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等言论,强调成就事业就要变通,强调“通”就是“往来不穷”、“推而行之”。鲁迅在《故乡》的结尾所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是对“往来不穷”、“推而行之”则“通”的极好的注脚。《系辞下》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困,穷而通”等言论,强调“通”的重要意义,还特别提到“舟楫之利”。这些思想无疑是古代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的理论渊源。然而这些主张互联互通“以利天下”的言论并没有扭转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坎坷命运。要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必须同时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和执行力。有吸引力才会“往来不穷”,有执行力才能“推而行之”。
习近平以“五通”路线图推动互联互通,强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和执行力。
习近平在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就提出了“五通”的路线图,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一年后又提出将致力于加强政策沟通、促进贸易畅通、实现道路联通、推动货币流通和扩大民心相通。
紧接着,又阐述了“五通”的立体化前景:“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并提出“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的深化合作建议。
此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基本定型。“五通”、“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和规划”、“实现各区域、各国生产要素互通有无、产业产能优势互补、发展经验互学互鉴”等理念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思想。
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总结3年来实行“五通”的成果说:“中国同20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中国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6万个就业岗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运营,57个国家积极参与其中;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顺利组建。中国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5%,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一带一路’参与国对华投资额超过82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演讲还规划了今后如何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领域项目,并倡议着力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8项要求,即切实推进思想统一、规划落实、统筹协调、关键项目落地、金融创新、民心相通、舆论宣传和安全保障。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总结4年来的成果说:“‘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这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提出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宣布“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直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通过出国访问、主持和参加国际会议、在国内会见国外代表保持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方的经常性联系,并以面对面磋商、协调的方式,确定互联互通中的重大原则、方向问题,还协调资源解决合作中的一些具体事宜,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这种强大的执行力,又反过来增加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
先秦儒家文明虽然有着鲜明的实践理念,但经过西汉董仲舒神学化、南宋朱熹禅学化之后,其唯心主义的成分上升,其原始理性反倒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提升为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给儒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就“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五通”路线图,既传承了儒家文明中的“往来不穷”、“推而行之”等“通”的理念,又将其“通”的理念具体化、时代化、机制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德治理念到务实合作的伙伴关系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原意是只要君子“敬而无失”、“與人恭而有礼”,就不愁没有兄弟。这与《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以及《礼记·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等思想是一致的,其实质都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践行礼仪,宣扬德治高于一切。现在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已经脱离了其原始语境,成为表示人与人之间平等、国与国之间平等的词句。这种词义变迁,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儒家文明中早有重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团结的理念。不过,儒家文明多半视平等、团结为结果、目标或者境界,而通往这种境界的过程则是一个漫长的以德为先的过程。
新时代,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丰富的新内涵,即以构建务实合作的多元伙伴关系为起点,促进各国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发展。古丝绸之路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则与其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理念相辅相成。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英国伦敦出席中英工商峰会时表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
习近平多次阐述其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思想。2012年12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从“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的高度阐述要“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2013年9月3日,即正式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前夕,在接受土、俄、哈、乌、吉五国媒体联合采访时再次提到要“建设更加有效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2014年11月8日,在北京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时,发表题《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讲话,强调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次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提出“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强调“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11月28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又强调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2015年7月9日,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中,提出构建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
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指出:“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9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将进一步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中国将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将继续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出国访问和邀请外国元首来京会谈,大力推动各种伙伴关系的构建,提升各种伙伴关系的发展。2013年,新建伙伴关系有中坦(坦桑尼亚)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刚(刚果共和国)团结互助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澳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中塔(塔吉克斯坦)战略伙伴关系,中白(白俄罗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肯(肯尼亚)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土(土库曼斯坦)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伙伴关系有中文(文莱)战略合作关系,中秘(秘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芬(芬兰)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中斯(斯里兰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吉(吉尔吉斯斯坦)战略伙伴关系,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马(马来西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新建伙伴关系有中保(保加利亚)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塞(塞内加尔)长期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荷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马(马尔代夫)面向未来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卡(卡塔爾)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伙伴关系有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比(比利时)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东(东帝汶)睦邻友好、互信互利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阿(阿根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委(委内瑞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新(新西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埃(埃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新建伙伴关系有中哥(哥斯达黎加)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厄(厄瓜多尔)战略伙伴关系,中苏(苏丹)战略伙伴关系,中约(约旦)战略伙伴关系,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利(利比里亚)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新(新加坡)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中伊(伊拉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伙伴关系有中巴(巴基斯坦)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赤几(赤道几内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新建伙伴关系有中沙(沙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伊(伊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瑞(瑞士)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中摩(摩洛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中乌(乌兹别克斯坦)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孟(孟加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乌(乌拉圭)战略伙伴关系,中几(几内亚)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智(智利)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伙伴关系有中捷(捷克)战略伙伴关系,中莫(莫桑比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塞(塞尔维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波(波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刚(刚果共和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厄(厄瓜多尔)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塞(塞拉利昂)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加(加蓬)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新建伙伴关系有中以(以色列)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中匈(匈牙利)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塔(塔吉克斯坦)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议建立伙伴关系有中圣普(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卢(卢森堡)长期稳定、充满活力的伙伴关系;提议升级伙伴关系有中埃(埃塞俄比亚)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肯(肯尼亚)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还与一些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2013年,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金砖国家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中国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加勒比国家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构建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太平洋岛国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提出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则提议将海中关系提升为特殊的战略伙伴关系。
上述这些多元动态的伙伴关系,见证了中国对外发展务实合作的历程。习近平紧紧围绕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与沿途国家的合作,并通过双边和多边平台,构建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展现了中国由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挺进的雄姿。与以往偏重于对美大国外交不同,习近平更加重视对欧亚非、大洋洲、南美洲的外交,在继续推进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了更加均衡的对外人文交流、发展战略对接、外交相互支持,乃至军事交流与合作,真正践行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和担当理念。
习近平谙熟儒家文明,但并不局限于儒家文明。他对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多有涉猎,对秦汉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进有着独到的认识。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种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是他能够对儒家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