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话语音教学中“轻声”的训练
2017-09-12李玉美
李玉美
摘 要:普通话是我们言语沟通所必须的,“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标语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大家所熟知。而轻声是普通话里的一种特殊变调,是普通话里最常见的一种音变现象,更是体现普通话标准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轻声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是一个难点。
关键词:普通话 语音教学 轻声训练
轻声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调值又重新构成一个既轻又短的调子。它是普通话最常见的一种音变现象,是构成普通话标准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轻声在普通话学习使用中占有重要地位。熟练地把握和使用轻声,不仅关系到普通话的纯正、悦耳,还涉及到语意的准确表达、语调的和谐动听等问题,可达到普通话语音面貌的质的飞跃。目前,推广普通话正方兴未艾,普通话水平测试如火如荼,这对普通话的重要音变——轻声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什么是轻声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单念的时候都有自己固定的声调,但是在一连串音节组成的词或句子里,某些音节会失去它原有的调值而读得比较轻、比较短,这种音变现象叫做轻声。
二、轻声教学原则
1.必读和常用轻声词教读的限定性原则
普通话中的轻声词非常多。在进行轻声教学中,并不是将这些轻声词一一教给学生认读,实际上,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全部教给学生。因此,在进行普通话轻声教学时,对轻声教学的主要内容——轻声词的认读作针对性的限定很是必要。[2]
2.“词-句-段-篇”的层递式教学原则
即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认读轻声字词,然后运用造句或在一组组有相同字词但轻重音不同的句子中加强辨读,最后在语段、篇章中培养轻声语感,从而形成认读轻声的习惯。语言结构是有序的,在其語音教学中,应遵循音归入词,词归入短语,短语归入句子,句子归入语境的规律。普通话轻声教学作为语音教学的难点,就应顺理成章地后移至小学阶段,并进一步在中学阶段加强、深入、固化。有专家提出:学校期可以分学段侧重结合小学汉语文字,中学汉语文章,大学汉语文学,研究院汉语文化,递进性地开发学校青少年的各类汉语文人力。[3]
3.“听-认-读-说”的系统式教学原则
听、说、读(阅读)、写是语言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四种言语能力,它们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常是一种综合性活动。作为语言教学内容之一的语音教学中,显然,其听、认、读(读音)、说四种活动也应是相互联系,成为系统的。
4.反复实践,形成习惯的练习式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法则去学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模仿,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轻声教学作为一种语音教学,重在学生认读轻声的技能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模仿、记忆、重复、朗读、交谈等实践练习上,在大量操练的基础上不断考验、不断纠正、不断体会、不断强化,从而养成轻声的发音习惯。
5.着力培养轻声语感,重在朗读、说话语流训练的原则
轻声作为语流音变现象,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出现在词或句子的开头,它只能在其他音节的后面,或是夹在词语中间,其存在形式便在于语词性、语句性、语段性、篇章性的话语中。这些语流中轻声音节及轻重音格式无规律可循。因为语流中的轻重音存在一定的灵活性,许多词语会随着语体风格的不同以及语速、语调、表情达意、说话习惯的不同,发生轻重格式的变化。要掌握它们,主要还得培养轻声语感。正如有关专家指出“习得语言能力的关键在于获得语感、掌握语言规律。”
三、轻声教学方法
1.注重音高教学
前面教学原则中已指出,轻声发音的教学应重在音高的教学。轻声的音高与这个字原来的声调并无多大的关系,它的调值取决于它前面音节声调的高度。实际上,轻声调值只是依稀可见的高低变化,具体发音时,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总弄不清书上讲的四种轻声调式是怎么来的。其实,许多教科书在讲轻声音高变化情形时都稍微繁琐了点儿。
2.识记轻声词语
学生必须掌握的轻声词中,对于规律性强的。可教学生只须记住该读轻声的某一类词、某种语素或音节,如: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名词后缀、叠音名词的后下个音节等,不必一一记住其中的词。规律性不强的那一类,可重点集中在双音节轻声词上。记忆这种知觉活动往往需要借助反复识记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语言文字的记忆尤其如此。
3.培养轻声语感
轻声语感的培养需在语流训练中进行,而在语流中又会形成一定的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也有人把它叫情景。通常所说的语境有狭义的和广义两种,也叫小语境和大语境。狭义的语境(小语境)指书面语或口语的上下文中位于某个语言单项之前或后的语音、词或短语;广义的语境(大语境)是指说话者使用语言时所处的依存的特定客观环境。语境会影响说话、朗读的语速、语调等的变化,而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会涉及词语轻重格式的变化。
4.朗读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作活动。它以口头语言为基础,明白通俗,流畅自然,但又不同于日常说话。它要对口头语言进行加工,艺术地使用语言技巧,再现原文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象。朗读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语音规范,其语音规范的体现之一便是克服方言,读准声韵调和语流音变。
结语
教师在进行轻声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轻声教学的原则,多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轻声教学的效果。而原则与方法的摸索、探究、建立、完善,需以教学实践作为根基,而轻声教学效果及质量的提高又需原则与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如此不断促进、互为影响,其轻声教学的理论体系势必会越来越走向完整化和系统化。并且,随着人们对轻声的不断认识与重视,随着轻声理论研究与实验语音学的进一步联系,随着教育者不断抓住轻声实质,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普通话轻声教学必会走向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张良田:《教学手段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田汉族:《交往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