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教育
2017-09-12李昕洁
摘 要:近年来,未成年人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关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是父母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简单粗暴的相处方式,家长和老师习惯于将学生视为自己的附属品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因此新时代的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放在和老师家长同等的高度。
关键词:尊重学生 独立人格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一、中学生应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
某高中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产生了自杀倾向,心理医生的专业疏导和同学们的真诚倾听均不起作用,最严重的时候还曾幻想杀人。经接触了解发现,其父母关系并不和睦,正在协议离婚,因父母工作繁忙,和其沟通较少,沟通方式也简单粗暴,全盘否定其人生职业梦想。亲子关系恶化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其实上文的案例并不是个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中学生群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2010 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研究会进行了一次针对全国未成年犯及普通未成年人的对比调查,调查数据表现为:两组未成年人“恨父母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不够理解我”、“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未成年犯恨父母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中学生。 [1]
其根本原因就是父母与子女间简单粗暴的相处方式使得孩子的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了心理上的失衡,而学校老师忙于课业研究、授业考评,根本无暇顾及与学生心理方面的沟通疏导,使其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排解,以致加重其病情,严重的导致自残甚至伤害他人,走上犯罪的不归途。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这一变化在高中阶段比较明显”[2],他们不会再像儿童时期以服从为主,他们开始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判断是非对错,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改变以命令为主的教育方式,理解孩子的三观,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进而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老师也应该将中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进行填鸭式教育,抹杀他们的创作天性。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缺乏对学生的必要尊重。
二、尊严缺失的原因
1.“天地君亲师”的文化传统影响
在被封建社会统治的两千多年里,森严的等级观念融进了我们的血脉里,代代传承。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信奉“天地君亲师”,认为学生应该服从于老师和家长的权威,端着高高地架子,从不关心孩子的想法。“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3]
2.两代人的文化代沟冲突
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大多生于七十年代,他们经历过一段物质匮乏的时期,行事方式更为保守稳妥,观念更加务实。而生于新千年的我们成长在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十分繁荣的时代,我们更加冲劲十足,富有创造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在学生未来方向的选择上,两代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长辈更加支持公务员、老师、医生等传统的稳定的工作,而视文化产业为不务正业,学生则将导演、演员、作家等富有创造性的行业当做人生目标,坚决抵制一成不变的职业生活。老师和家长对新兴产业的误解和偏见使得他们否定了学生的理想。
3.应试教育的孽根影响
“应试教育是指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的要求,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训练活动。”[4]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高考的强大压力下,我们还是挣扎在题海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和家长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和排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企图把学生打磨成流水线上的具有统一标准的产品。
三、尊重学生的教育对策探讨
1.转变观念,平等对话
解决当前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就是老师和家长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拥有和他们同等的权利,而不是只有服从的义务。家长和老师应该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家长不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老师不再进行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无条件臣服,应将学生放在和他们同样的高度。家长要学会将孩子当做家庭的一份子,所有关于家庭的决定应该同孩子讨论,征求孩子的意见;老师要学会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认同,获得尊重。
2.理解文化,包容差异
老师和家长应该去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抛开偏见,进一步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你们会发现 “00”后的想法并不是天马行空,“00”后的理想并不是不务正业,“00”后的爱好并不是玩物丧志。老师和家长们即使不能接受学生的“00”后文化,也请你们用博大的胸怀来包容我们和你们的差异,不要偏执地否定我们,把我们批评得一无是处。
3.互相尊重,有效沟通
所有人都知道沟通是感情交互的桥梁,只有沟通了才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但是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沟通都是无效的,学生说的话,老师和家长并没有听进去,大多数情况是家长、老师以命令的口吻要求我们,而我们必须无条件服从。
沟通的前提应该是互相尊重。学生尊重老师和家长多年的社会经验、教学经验,郑重地、将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当做参考,老师和家长则要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学生身上。只有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沟通。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作为学生,我们也在成长和变化,传统的等级森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不再适用。新时代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应该从尊重学生出发,将学生视作独立的個体,让学生参与到家庭和学习之中,进而探寻更加科学和谐的相处之道,来为高效的教育活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关颖. 漠视儿童权利是亲子冲突之源——从孩子“恨父母”说起[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03):69-72. [2017-08-08].
[2]高平. 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调查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03):48-50. [2017-08-08].
[3] 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页。
[4]谢志斌. 论尊重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李昕洁 (2000.05.30--),女,山东省青岛市人,高中,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在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