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师生协同发展的思考

2017-09-12周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协同发展

周林

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研究生教育,而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针对当前研究生研究能力弱化问题,文章从师生协同发展的视角出发开展对研究生教学的思考。通过从导师、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对师生协同发展的动因分析,明确“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学研协同”的协同发展内涵,并给出协同发展策略以期助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 以教带研 以研促教 协同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应在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的熏陶和研究能力的挖掘[1]。虽然我国高校持续兴起“创办一流大学”建设,不断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但研究生教育却没有显著提高,现阶段研究生的研究水平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是不争的事实[2]。

一、师生协同发展动因分析

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参与导师课题或在导师引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教师研究性教学和自身研究性学习。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导致当前研究生研究能力弱化的原因。

1.导师的研究性指导方面

有效的导师指导是提高研究能力的前提,然而导师指导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研究生能力提高的因素。其一,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位导师带十几位甚至二十位研究生成为常态;其二,部分导师身兼数职或为增加经济收入经常性外出“走穴”;其三,导师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认为导师学术水平高的研究生只占76.93%[3]。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深度,进而对培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2.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方面

从教学内容上,相对于本科,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性、前沿性和新颖性。然而据调查,研究生与本科课程内容重叠性高达75%以上[3]。从教学方法上,58%的研究生认为教师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讲授为主、讨论为辅[4]。抛开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一方面高校教师一般都兼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且当前考核机制更倾向于对科研的要求,研究性教学占用教师大量的精力却不会产生额外的绩效,难免会影响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探索[1];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高校教师大都精于某一细分领域,在其他研究领域存在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限制,讲授法使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掌控课堂内容。

3.学生自身的研究性学习方面

研究生大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学习能力,然而研究性学习能力较弱。分析可发现,一方面长期受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探究性学习意愿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在导师和授课教师端缺少必要的研究熏陶,对前沿问题、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缺乏基本的认识,使得研究性学习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得教师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缺失,探讨教学过程多赢的教与学关系即师生的协同发展是从本质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师生协同发展的内涵

师生协同发展围绕教、学、研三个关键词,注重教、学、研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以教带研。结合课程内容,以探究性学习为中心,使学生能够深刻体验、领悟并获得研究意识,并通过加强前沿性问题、研究性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同时,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思路和有益发现也成为教师科研灵感来源。二是以研促教。在课程中通过合理设置探究性课题并加以适当的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师生的探究性讨论及学生的专题分享也会丰富教学内容。

可看出教、学、研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互补性,通过以教带研和以研促教,实现教、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达到高度统一,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相长,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导师研究性指导不足的问题。

三、师生协同发展策略

1.增强协同意识,建立双向互动教学模式

根据协同论,协同的首要条件是观念的协同。因此,要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思想层面入手,强化教、学、研目标的一致性,即提升学生能力和增强教师竞争力的内在协调性,形成彼此认同的良性发展态势。从学生角度上,要认识到自身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在统一性;从教师角度上看,要摒弃过度追求科研的观点,统筹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5]。通过教师和学生观念的协同,构建相互信任、双向互动、双方共赢的和谐氛围,为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2.合理重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研结合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而不是出于管理的方便。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是课程结构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内容安排必须体现知识的学术性特征,是值得研究生去质疑、探索和创新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宜基于课程内容,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研究前沿和行业迫切需求设置探究性课题,实现教学研相长。

3.多元化教学组织,发挥“教师-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多樣化需求开展多元化教学,一是要突破课本的限制,精心设计各种探究式“问题”和“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二是要突破课堂的限制,通过探究“问题”和“项目”将学习拓展至课外的图书馆、实验室和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突破讲授式教学限制,将教师的理论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的主动分享及师生的探究式研讨结合起来,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任福全, 张青, 徐雯. 研究生教学要引导研究生在研究上下工夫[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0):109-110.

[2]于忠海, 赵玮芳. 研究生课程“研究性”弱化归因及其改进理念和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4):34-38.

[3]姚利民, 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1):55-59.

[4]陈闻, 邢晓阳. 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的问题与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2):69-73.

[5]陈娜. 构建师生协同发展“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9):91-93.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学协同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关于研究生教学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直觉模糊综合评价
浅谈研究生教学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智能材料与结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