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之高校因素分析

2017-09-12杨宇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聚焦的热点。影响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对高校因素进行讨论,从教育理念、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思路及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高校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是一项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民生问题。研究其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高校、家庭、用人单位、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五个因素。本文将讨论高校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1]

一、高校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过程。高校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学校招生规模扩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扩招使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就业率的下降并不是扩招的必然结果,而是市场供求变化的必然结果。

2.教育理念未能适时调整

在教学模式方面,我国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未能从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中摆脱出来,各高校仍以理论讲授、考背结合为主,学生被旧有的规章制度限制在学校内,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只能通过参加实习去实现,更多的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同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统一,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造成市场观念的淡薄。

在专业设置方面,我国高校往往是以现有基础和学科体系作为依据,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不足,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在不同学科与院系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重点学科的专业以及应用型学科的专业,其就业形势较为良好。而基础性学科的专业,就业情况相对较差。

在教学计划方面,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在时间上与考研、找工作相冲突,使学生两头耽误,既不能认真上课,又因为专业知识不牢固而无法很好地考研、就业。

3.就业指导的实施效果不明显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仍定位在介绍就业政策和搜集就业信息等方面,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和片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以传统的教师授课形式,以书本为主,还有进行一些面试技巧的教授,每周一节课,时间跨度为半学期左右,很明显缺乏在实质工作上的指导。就业指导方法手段单一,常见的主要方式“就业动员大会”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面试技巧讲座”、“用人标准介绍”等。所有毕业生一概而论,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供咨询。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的信息渠道为以下四種:一是学校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二是杂志、报纸、广播、网络媒体、电视;三是人才市场;四是亲朋好友的介绍和推荐。就业指导中心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最可靠、可信的信息,并且的确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就业形势与政策、择业心理辅导、以及择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这些学校方面准备则是不充分的。

4.高校忽视的“四个不及时”

与家长沟通“不及时”。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包括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想法,因此,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往往一味的组织招聘会或只单纯的把用人单位请进来,只盲目的强调用人单位的质量和用人单位的数量,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家长的想法,造成了用人单位来到学校招聘却来者寥寥的尴尬场面。

与用人单位沟通“不及时”。用人单位在选择录用时往往不能短时间内详细了解应聘学生的专长和特点,只是按照岗位的需求“一刀切”的提出学历、资格证书、实习经历等要求,甚至部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有性别歧视。还有用人单位选材看出身,只盯“985、211”的“名校情结”,不能了解到其他院校水平的进步、实力的提升。

掌握学生就业心态“不及时”。当代大学生对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行业、工作环境、工作薪水条件等都会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自己就业目标和方向。在求职就业中就表现出复杂、矛盾的心理,而不同的就业心理就会产生不同的就业理想。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到挣钱多的地方去、到沿海城市去、到大城市去。但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只注重老师讲授的理论学习,不重视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够,自我认知不足,盲目对就业抱有乐观态度,却缺乏基本的就业素质,比如工作团队的协作能力、语言沟通、自身道德品质、适应能力、亲和力、创新能力等。

应对社会舆论“不及时”。随着社会信息流通加快,国外一些不良的言论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受到这种熏陶的大学生只看眼前,缺乏长远规划,也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薪、轻松、稳定、体面的工作,期望值过高,导致其就业观发生了扭曲。对于复杂的就业工作环境,这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的评估,一旦出现与自己想法不一样的情况,就会出现迷茫、精神抑郁等问题,影响后续的职业发展。

二、对策分析

1.高校教学、管理要与时俱进、灵活应对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活跃起来,能够积极融入到课堂中来。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结构,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通过课程的调整来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教学计划中留出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对于大学生的跨专业选修要给予支持,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其他学院的课程学习。不断拓宽学术知识背景,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形成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增加就业机会。endprint

2.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要细划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早期规划,针对不同的群体或个体,做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学要增加应聘模拟、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理想、专业解读,使学生对走出校园后的工作实践有初步的了解。就业指导中心要拓宽就业信息来源,创新促进就业的工作方式,同时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排除就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就业心态。

3.高校要与家长互相协作、配合

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与学生家长相沟通,互通有无。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求,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有了家长的配合,双管齐下,学生就业工作一定会事倍功半。

4.高校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掌握企业的心理

企业的招人数量不會随着高校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只会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变化。同时,企业的招人条件则永远想要最好的,而不是最适合的,这就又为大学生就业额外增添了门槛。这种情况就要求高校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企业,甚至为企业量身打造。同时,高校还要不断推介自身优势和发展,打破企业的“名校情结”,为本校学生在应聘时能够一视同仁,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5.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

要大力宣传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让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下参与就业。宣传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主流价值观和树立敢闯,敢于竞争的精神。形成促进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鼓舞学生的士气,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6.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队伍的建立,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可以选择待遇稳定的公务员,也可以选择专业对口、能够发挥特长的设计工作,也可以做工资不定、竞争激烈的销售工作,还可以去不发达省份、偏远地区。高校要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鼓励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学会团队协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做到锻炼自我、充实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心态,迎接挑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把失败化为动力,磨练毅力,为自己争取下一次机会,最终受到到企业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53-57.

作者简介

杨宇航(1983-),男,硕士,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