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月嫂身份造假,新生儿家长状告家政公司
2017-09-12清利
清利
2017年金秋时节,“金牌编剧”王丽萍的新剧《国民大生活》在东方卫视首播,再一次引起收视热潮。在我国电视剧编剧群体中,王丽萍绝对是个“现象”。她的作品“叫好又叫座”,而且高产:20多年里,20多部,500多集,800多万字。《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生活启示录》《大好时光》……一度,收视排名前三的电视剧都出自她手。“剧本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我以敬畏之心对待,没有投机取巧,没有偷懒,是为了对得起这个职业。可能你也是平凡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你要相信自己有创造奇迹的可能,而生命中所有的好事都可以把它当作奇迹。”
永远处于开机状态
一个成熟的编剧需要岁月的沉淀。如果把人比做摄影机,那么王丽萍就是一个永远处于开机状态的人。
中学时代,王丽萍就被同学们称为才女,写作文是她的长项。高考失利后,父亲把她送到部队。在条件艰苦的14年军旅生涯里,她做过记者、通讯员、宣传干事、电影放映员,始终没有放弃写小说。1984年,南京政治学院在部队里招收学生,她以全军战士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新闻系。后来,她和作家鲁彦周的儿子鲁书潮恋爱,嫁到婆家所在的合肥,在《安徽日报》做记者。
199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福建台搞一部电视剧,叫《我们的世界》,公公鲁彦周看她喜欢写,就推荐她去试试。她写了其中的6集,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写剧本。
第二年,王丽独立写出了电视剧《婆婆媳妇小姑》,这部剧红透全国,被视为婆媳剧鼻祖。这之后,她一口气写出《岁月如歌》《夫妻家》等四部作品。1999年,她从安徽举家移居上海,转型成为专职作家。
可没想到的是,搬到上海后,“太想证明自己”的她却跌入了创作的低谷。“那时写的剧,自己都不爱看。有一天一个看着我长大的前辈给我打了个电话,非常严厉地说,你要再这么写,你就完了!”
那是她最崩溃的时期,“每天对着电脑傻着”,写不出来也写不好,像挤牙膏一样,为编而编。最迷茫最痛苦的时候,她停下笔,从书桌前走了出去。“如果闭门造车,只能路越走越窄。”
在朋友的引荐下,她帮两档法律节目《社会方圆》《案件聚焦》做策划、撰稿。“接触了很多案例,婚外情、子女抚养、房产纠纷……可谓人生百态。”她到上海电视台很火的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当嘉宾,在节目现场与年轻人及他们的父母聊天,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
这样坚持了五年。那些人或事点点滴滴地存于她的记忆里,在时间的丰盈与岁月的滋润中,最终结成一个个活泼真实的人间故事。2005年,她编剧的《错爱一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刷新了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档收视率第一的纪录。她也随之迎来了自己创作的春天,一年写一部新戏,《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大好时光》《生活启示录》……在各个电视台热播着,领跑收视率排行榜。
“剧本创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很艰难,需要长期沉淀”,走过创作瓶颈期,王丽萍认为,“生活如同泥土,要扎进去,深一点,再深一点。直到自己也变成了泥土,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每写一段时间,王丽萍都会找几个女朋友来聊,把自己写的讲给她们听。如果听了三分钟她们还没反应,她知道那就是没戏了;如果刚讲一会儿,她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议论,她就会说:“行了,靠谱。”
如今稳坐金牌编剧宝座的她常常被问及:你怎么能写出那么多故事?她这样回答:“编剧这个职业,需要你的脑子时刻保持开机状态。生活,永远是你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去品尝生活的味道,酸甜苦辣才能跃然纸上,或咸或淡才能活色生香。”
美好是一种力量
有媒体这样评价王丽萍:她的作品像河一样流淌,温暖而美好。她是一个温暖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位有敬畏心、有詩心的编剧。
多年来,王丽萍坚持原创,坚持现实题材。她始终坚信,“任何时候挖掘普通人生活中的真善美都不过时,因为世事远不如意,所以我们要创造美好,美好给人以感动,以希望,更给予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旅途,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写好自己的人生故事。”王丽萍说,亲情是她坚持写作的背后最巨大而最柔软的力量。父亲去世六年后,她才第一次敢写他:“在爸爸最后的日子里,已经不大能说话,在他的病床边,我把他的手贴着自己的脸,我看见眼泪从他的眼角滚落……在我生命里,他一直是我的勇气,我的力量,我做任何事情的源泉……”
而母亲则让她再一次经历了那种痛彻心扉的失去。彼时,她在上海拍戏,母亲住在重症监护室,每天允许探视半小时。她上午工作,中午赶到医院陪母亲,下午再回片场,那里有一百多人的剧组正等着她。整整一个月,她精疲力竭心力交瘁,却不能留住母亲。
“生命的来去从来无从选择。”王丽萍遗憾自己工作太忙,父母没能享到她的福,“这是心里的一个大洞,没办法补。”让她感到些许欣慰的是她为晚年的母亲做了一件事。
母亲也喜欢写文章,王丽萍决定自费给母亲出版。她对母亲说,你的文章有出版社看中了。母亲很开心,书出来后,开心地到处给人家送。母亲还问她,有稿费吗?王丽萍答,有,五千元。母亲说,你给我,我捐出去。那笔钱就真的捐了,直到母亲离世,她也不知道这是女儿善意的谎言。
“新时代的慈母要有自己独立的事业,给孩子一个榜样。”谈及自己的女儿,王丽萍说,“一个好母亲,给孩子最好的爱,不仅仅是几块红烧肉,更重要的是精神力量,培养孩子独当一面的勇气。”王丽萍如此阐述她对慈母的理解。
王丽萍的女儿鲁伊莎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生,曾在《大好时光》剧中扮演“张雪儿”,这也是母女俩的首次合作。令人意外的是,在剧本修改过程中,王丽萍渐渐地将“张雪儿”的出场从第1集变成了第16集。
“我真是亲妈啊!”王丽萍解释说,因为剧情需要,即便是亲闺女的戏也不能手下留情。鲁伊莎表示,“我在剧组不会叫她妈妈,也叫她‘王老师,我会用专业的态度来对待她的剧本,再辛苦也不会和她抱怨”。鲁伊莎还透露,王丽萍特地和导演说“对她严厉一点”,所以,她并没有因为是王丽萍的女儿得到“特殊待遇”。endprint
《大好时光》播出后,鲁伊莎遭到一些网友的吐槽,说因为妈妈是这部戏的编剧,所以“长得丑”的她才被选中出演张雪儿角色。对此,王丽萍泰然处之,“我跟女儿讲,现在可能还是会有人说,你是王丽萍的女儿,但将来总有一天没有人会再说你是王丽萍的女儿,当你的作品出来后,人家就会关注你的作品,把你作为独立的一个人来看。”
谈及女儿未来的发展,王丽萍表示,“她的未来有无数可能,我不会限制或者设定她的发展方向。”她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完美,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去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人生到了任何时候,都要有梦想。只要有梦想,你就能活得有尊严,你要相信,只要去努力,生活永远都可能有惊喜。”
相信生活会回馈奇迹
王丽萍的丈夫是电视制作人,他永远是她剧本的第一个读者。她每次都会很紧张地等待他的反应。她将两人定义为“共同成长的夫妻”。
结婚时,他27岁,她24岁。他在杂志社当编辑,她在部队当兵。她写了一部小说《我爱陽光》投到杂志社,他没看就扔进了废稿箱,后来因为杂志缺稿又捡出来,才发现小说写得不错,就编辑刊发了。出于对女兵的好奇,他去部队找她,就此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王丽萍形容两人是“糊涂过日子”,都不会做饭。但他们每星期要互相推荐看一本书,每个月要一起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每一年都有雷打不动的“家庭日”:一家三口去旅行,女儿做攻略,她订酒店机票,丈夫做甩手掌柜,每到一地拍傻傻的“立拍得”的到此一游照片……
当然,他也有他的特别爱好。比如喜欢收集打火机、望远镜,甚至老旧的吉普车。“那些奇怪的爱好又脏又费钱,但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偶尔提醒,太贵的东西你稍微申报一下啊!”她笑着说。
王丽萍认为,新时代的贤妻不应当仅仅是贤内助,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而是可以工作上自我独立,家庭生活中与丈夫平等,相互扶助。“当你积极向上的时候,丈夫也会对你敬重三分。”说到夫妻关系和谐的要诀,王丽萍补充道,“最重要的是,当你决定跟这个人结婚,要有一种扎根的感觉,你们俩就是栽在一起的两棵树,让根埋在土里更深一点,不能飘忽不定,心猿意马。”
每天上午写4小时剧本,下午找朋友聊天逛街健身,晚上和家人待在一起,不喝酒不熬夜,是王丽萍平时一天的日常生活。在写不出来的时候,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而是选择暂时放下,不勉强自己。“写作是个马拉松,需要心安静下来,把节奏慢下来。不如快乐地做眼前的事情,实实在在享受当下。”
王丽萍很喜欢吃甜品,甜品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觉得好的甜品吃了有幸福感。“如果一个人能为一份甜品激动,为一杯咖啡高兴,为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快乐而快乐,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在出差或旅行的时候,王丽萍喜欢带上一本书。在候机时,很多人在看手机玩游戏,而她一定在看书。
说到书,还有件趣事。王丽萍在游览狄更斯故居时,买了本《双城记》,是那种小开本的英文版,一直放她包里没拿出来。有一次去北京出差,她顺手拿出来翻,旁边一个男人看到了忍不住说:“你是我这么多年坐飞机遇到的唯一一个看世界名著的女人。”她冷静而不失风趣地答:“我是装的。”
因为敲字时习惯翘手指,20多年20多部电视剧800多万字写下来,王丽萍的小手指再也合不拢了。“我一直希望超越以前的自己,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她“可怕”的勤奋为她带来了各种荣誉:国家一级编剧,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金鹰奖”、“飞天奖”、“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
“可能你也是平凡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你要相信自己有创造奇迹的可能。”王丽萍将自己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也视作奇迹。“写作的人很多,编剧很多,但得到全国妇联荣誉的很少,生命中的好事你都可以把它当作奇迹。”
相信梦想,相信爱情,相信奇迹,这就是王丽萍,她把人生的所有境遇都当成生命的礼物。
编辑/纤手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