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诗与远方
2017-09-12贺建军
贺建军
上网查阅资料,偶然间发现黄山市旅游委员会发布的一条微信“寻找最美春天——山水牯牛降”里,开篇引用了父亲写的一段文字——“青山有情常醉我,诗心一半在祁门”,那本《天女花》诗集里的诗,多半是蘸着牯牛降的云雾写出来的。
从这样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读出父亲对皖南山水的挚爱。
诗歌一直伴我成长。家里书橱里满满当当的尽是书,尤以诗集诗选为多,我常常翻阅。自我儿时记事起,父亲就是《安徽文学》杂志社的诗歌编辑,离休后在《诗歌报月刊》看稿审稿多年。父亲写了一辈子的诗,创作出的诗作有一千余首,结集出版了《神秘谷》《天女花》两部诗集,诗作还上过《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
父亲是诗人。面容不像,但骨子里是。生活的重负,使父亲过早地生出满头银发。这满头银发,成就了父亲的笔名——雪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喜爱山水之外,父亲还喜欢花鸟鱼石。哪怕是旧脸盆里,油菜花可与月季争艳,这种自然的和谐,何尝不是一种诗意。父亲最大的爱好是垂钓,“爱在长河读风浪,常将白发系钓丝”。垂纶之际,父亲的诗心都融入在大自然中。以往有要好的同学到我家来玩,最初都是小心翼翼的——“诗人”,肯定不是凡人!哪曾想,同学来的次数多了,忍不住对我说:“你爸咋看着像个农民呢?”可不,满头白发满手老茧在房前屋后养花种菜在香椿树上爬高上低,衣着俭朴的父亲更像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老农。
父亲写诗,写不来什么超现代派,父亲只写寄情山水而意在社会人生的诗,大都抒情豪放富含哲理,让人读得懂。我尤其喜欢父亲写皖南山水的诗歌,清新雅致,意蕴悠远。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父亲写诗的成就相当高,只是,我和要好的同学翻遍了我们学习的所有语文课本,也没找到父亲的诗作。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我常常悄悄地朗读父亲的诗作,至今,我还能吟诵出许多父亲写的佳句。当年,从书橱里查阅的当代作家诗人大辞典中,父亲贺羡泉的名字只排在贺敬之的后面,我激动万分,抱着厚重的大辞典,屁颠颠地去和小伙伴们炫耀不止,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长大之后才知道,那排名,应该是按照姓氏笔划来的。
几十年间,父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诗人,对基层作者的提携和鼓励,至今仍为人称道。淡薄名利的父亲,在诗歌界热心地发现新人、扶持新人,默默地为他人做嫁衣,不分地域,不舍昼夜。往往越是基层的作者,越是能够与父亲建立更为深厚的感情。只要他们来合肥,父亲总要邀他们来家中一聚,只简单的三五个小菜,即可煮酒论诗,击节而歌,其樂融融。记忆中,似乎每个夜晚,父亲都是在昏黄的台灯下,耐心细致地审读来自全国各地专业诗人和业余作者的诗稿,直至深夜。父亲过世后,每当我遇到很多文朋诗友时,他们还会提到父亲的严谨与和蔼,以及每稿必复的厚道与实在。我唯有一一敬谢,替父亲多喝了很多杯酒。哪怕再喝可能会醉了,我也会把这酒爽快地喝下。
“皇帝爱长子,百姓喜幺儿”,此言不谬,父亲对排行最末的我是疼爱有加的。每每出差或是从外地开会回来,除了给我带上些好吃的之外,就是与我畅谈异域他乡的见闻以及名山大川的秀美景色,听得我是神往不已。我央求着父亲有机会带我出去玩。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上完初一放暑假的时候,父亲才带我出了趟远门。那日一早,五点多从合肥出发,坐了一整天的长途汽车,下午四点多到达石台县。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大山、亲近皖南,兴奋远远大于疲惫。父亲找了当地熟人后,我们换乘上顺路的大卡车。驾驶室里坐不下,我一个人开心不已地站在大卡车车厢上。卡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疾驰,山风呼啸,怪石扑面,我总是下意识地矮身躲开,有惊无险,让我惊叹连连。天黑之际,才到达大山深处的目的地——祁门县大洪岭林场。
心性自然简单又有些执着的父亲有很多诗友、朋友都在乡间或是基层,和他们在一起时,父亲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妙语连珠,意气风发。林场高场长就是父亲交往多年的一位诗友。父亲还要赶回合肥工作,只在林场小住两日,就把我托付给高叔叔。和善的高叔叔把我看作他自己家的孩子一般,让他的孩子们带着我玩。他的大儿子高燕比我大,上高一,二儿子高革小我一岁,与我同届,还有个女儿高丽更小些。高燕和高革哥俩天天带着我在山里疯玩。爬树够山楂、野果,牵藤摘野生猕猴桃,下到溪流里洗澡、逮鱼。每天清晨,我是在清脆婉转的鸟鸣中起床,傍晚看炊烟四起薄雾缭绕,感受暮色四合。我在高叔叔家一住就是二十多天,快乐地体验到大山里充满情趣的生活,连吃菜能够吃辣,都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其中一日,高燕带着我,我背着黄挎包,包里装着简单的干粮,乘坐轰然作响的陈旧的乡间班车到赤岭口,再步行前往九龙潭水库。九龙潭位于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东侧,古木参天,一派原始生态,深入其中,满身暑气尽消,果然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没有别人,也谈不上会有游客,那个年代这些自然的景点都没有开发。只有我和高燕哥,在寂静的大山里欢畅地跋涉着。
山里的景物,让我目不暇接,路旁不知名的各色野花,挺拔而茂盛的恢弘古树,清澈溪水边好看的小石头和翩翩起舞的蝴蝶,常常让我驻足不前。我是看啥都新奇,走一路问一路,好在高燕哥有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的无数个问题。
到了九龙潭水库坝上,俯首远望,大小不一的九潭碧水柔美澄澈,若珍珠翡翠般散落其间。山谷幽静,清风徐徐,令人神清气爽。九个形态各异的池潭,皆由整个岩体天然形成,这罕见的地质奇观,不由让我连连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午后,我们出了大山,走在盛夏里骄阳似火的小路上,汗流浃背,我的脚底板都磨出了血泡,累得我直吭吭了。回林场的沙石公路上,高燕伸手拦了一辆突突作响的手扶拖拉机,说能蹭上一段路也是好的。那里的山民特别好说话,笑着让我们上了拖拉机。坐在拖拉机上颠簸得够呛,屁股遭罪了,腿脚还是休息了一会。没过多久,我们就下了拖拉机,顺着欢快奔腾的小溪旁边小路继续往林场走。猛然间,我看到溪流边贴着水面飞掠到对岸的一只翠蓝色小鸟,鼓动的双翼就像有四个翅膀似的,我惊喜万分,“翠鸟!翠鸟!”我大声地喊着。见惯了山中百鸟的高燕不以为意,随口说道:“一只小水鸟而已。快走!哥明天带你去抓凤尾蝶。”我赶紧屁颠颠地跟在高燕身后。那个时候在我眼里,大我三岁的高燕,高大帅气,顶天立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endprint
就是那个彻底拥抱了大山的暑假之后,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大山,爱上了皖南。
到我上高中时候,父亲又带我去了皖南。这回是坐火车,经过裕溪口过长江时候,火车也是要轮渡的。不像如今芜湖长江大橋建成了,长江上不再使用火车轮渡,而那时候芜湖还没有建成长江大桥。中国的火车轮渡首次出现于1933年,使京沪铁路在南京浦口实现了跨越长江天堑,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这套火车轮渡设备移至芜湖,也就是我们乘坐的这套设备。
我和父亲不用下火车,还能够看到车窗外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时值中午,我吃着面包、茶叶蛋当午餐,父亲也吃,还拿出周末到野外钓鱼时候才随身带的小酒壶,就着一小包花生米,惬意地品着。长长的一列火车,依靠火车头反复牵引推移,变成了几排车厢的组合,上了渡船。很神奇的,渡船过江,火车就过了长江。我们也过了长江。
父亲住在太平县,和诗友小聚几天,很是放心地让我一人独上黄山。咱也争气,自汤口登山,一日登顶,尽览黄山秀色,幸会迎客松,遍访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运气好得出奇,傍晚在排云亭居然看到了云海晚霞,波澜壮阔,蔚为大观。之于云海,父亲曾在诗中有这样的描绘——“仿佛山之神铺盖了一冬的云絮,全都从幽深的岩洞里掏出来翻晒……那高耸的山峰突然变成了‘海岛,连茂密的森林也成了‘海底的青苔”。终于,我身临其境体会到父亲诗中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景色太美了,我流连忘返,一直在山中逛到天黑,才舍得去找住的地方。山上的住宿条件相当简陋,我晚上住的是上下两层的大通铺,三百人一个屋子,若集市般喧嚣,别有一番新奇感受。我兴奋得很,也没怎么睡,挨到夜里三点多,等不及洗脸刷牙,就迫不及待地随着陆陆续续起床同样兴奋的游客,一同拥挤着去看黄山日出。到了地点,人很多,我摸着黑往高处攀爬,找了个视野开阔人还少的石头上坐着等。居然,就如愿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太阳,映照着层层叠叠绵延起伏的山峦,与飘忽在山峰间的云海组成完美的梦幻画卷,那令人窒息的震撼瞬间,让我终生难忘。更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我是一直坐在悬崖边。难怪,我这边不挤呢。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果不其然,黄山的千峰竞秀、万壑峥嵘,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晚霞、日出,无不给我留下绝美的印象。从黄山归来,我爱上了皖南的山山水水,更是爱上了旅行。
1986年的盛夏,我高中刚毕业,就惦记着出趟远门。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读书破万卷,行路逾万里。我一个人回到故乡,同在老家当了一辈子村长的大哥说了我的计划,准备骑车去山东枣庄一带顺着微山湖转上一圈。因为父亲曾经说过,我们祖上是明朝大迁徙,从山东枣庄那边迁到老家太和的。我想去看看,大哥不同意。我说:“爸爸同意的。”长我二十一岁的大哥只好妥协,还说要给我些钱。我说不用,爸爸给了我七十多块钱呢。历来做事果断的大哥仍不放心,说:“路上万一有啥意外,就把这新买的自行车卖了吧,最少能卖一百多块钱,你再坐车回来。”我嘴上答应着,心中不以为然。
大哥又告诉我,今年大旱,微山湖那边没啥玩的,不如去开封、郑州、少林寺玩一圈。考虑再三,我听从了大哥的建议。就这样,我一个人骑自行车从老家皖北太和县出发,开始了在河南的骑行,当天夜里就骑到了开封市。那年月,我们还没有接触到“驴友”“户外”这样的词语。不像如今,骑着变速山地车,朝圣西藏布达拉宫、环青海湖骑行的驴友络绎不绝,各地的风景点周边也是车轮滚滚如过江之鲫,艳丽的骑行服招摇过市,比照出当年那个骑着28加重自行车、穿着朴素、背个土黄色帆布包的我,是何等的寒酸与老土。
近几年,当我背上登山包,像模像样地参加了很多次户外运动才知道,敢情我早已是户外老驴啦。户外运动源于十八世纪的欧洲,早期的户外运动更多是一种生存手段,采药、狩猎、战争等无一不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被迫进行的活动。直到二战后,随着战争的远离和经济迅速的发展,户外运动开始走出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娱乐、休闲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今,登山、徒步、单车、野营这样的户外运动,已经渐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三十年前的那个盛夏,头一天下午三点路过扶沟县,虽然一路上不停地在路边摊上吃西瓜、吃鸡皮蛋补充营养与能量,依旧饿得心发慌——那可是正能吃的年纪。恰好路边一家排场的饭店,我大咧咧地坐在吊扇下,花了五毛钱要了一份羊肉烩面,算是中午饭。等面端上来,我被震惊到——那海碗就像小洗脸盆,烩面、羊肉汤、羊肉、葱花成就了绝妙美食。即便这样多的量,我还是吃得一干二净底朝天。饿得透透的,才会吃得更香。
晚上十二点半,顺利按计划到达开封市区,250公里的征程,一个整天骑下来,足够酸爽。大腿小腿都酸痛,手背晒蜕了皮,屁屁也磨破皮了,火辣辣的疼。在这宁静而沉寂的深夜,我漫无目的地晃悠,街道上到处悬挂着“严打”的标语,倒是让我不必过于纠结社会治安的问题。况且,大小伙子有啥好怕?只是饿了也没地儿吃东西,夜太深了再去住旅店太不划算,于是我随便找个公交车站,在车站的条凳上迷迷糊糊到天亮。
休息好了就开始闲逛,先逛龙亭公园,再登铁塔。开封铁塔气宇轩昂,巍然耸立,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瓦,浑似铁铸,故而被称为“铁塔”。塔内的台阶陡且高,我一口气不带歇地盘旋而上,直至塔顶。登高远望,心旷神怡,开封城尽收眼底。
中午时分,告别素有“七朝都会”之称的开封,对照地图找着路,奔向郑州。
刚出开封没多久,一辆手扶拖拉机从后面超过我。我紧蹬几下跟了上去,右手扶把,左手抓住手扶拖拉机的后箱板,随之前行,不必再费力蹬踩。拖拉机没有后视镜,拖拉机手全然不知有人占了他的便宜搭了他的便车。我暗自窃喜,不免得意洋洋。拖拉机勇往无前地带着我跑了足足有两公里的样子,在这条路的大拐弯处,毫不减速,继续前进。路上刚巧有些细碎的沙粒,我一下子就被转弯的惯性甩出去滑倒了。拖拉机手仍不知晓,渐行渐远。我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手掌蹭破了皮、膝盖摔破了不说,要命的是,新自行车的脚踏左轴柄被摔得向内弯曲——车,不能骑了。这下,刚才还为自己占了小便宜洋洋得意的我,彻底傻眼了。endprint
我随手拍拍身上的灰,垂头丧气地推着车,继续往前走。这大热的天,上哪儿找修自行车的啊。我不免有些泄气。想起父亲一直告诉我,遇到困难要坦然面对,多动脑筋,找寻解决之道。又走了很远,发现路边有一家简陋的汽车修理铺,一位师傅在忙着。师傅先是说修不了,后来在我百般央求下,修车师傅才腾出手来,费了老大的劲,用撬杠一点一点地把脚踏左轴柄扳正。我付了两元钱,谢过师傅,继续前行。自此之后,我便记住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投机取巧。
骑了半天,快到郑州了。受伤的膝盖有些隐隐作痛,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想想之后的行程。仿佛有先见之明似的,父亲在我回家乡前,郑重地和我谈了一次,说:“出门一定要注意安全!若去河南的话,可以到郑州省文联找你赵伯伯。他是我朋友。”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去赵伯伯家,在郑州休整一下再出发。
只带了本《中国地图册》的我,都没怎么问人,就很顺利找到位于经七路的河南省文联。在宿舍区,我支好自行车,贸然、唐突地敲响赵伯伯家的门。慈祥的赵伯伯很吃惊地看着风尘仆仆的我,问清缘由,高兴地把我接进了家。
在此之前,我从未见过赵伯伯,只是在家中时读过赵伯伯的诗作。赵伯伯笔名青勃,是全国著名的诗人,早在1949年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是河南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其实,我只需知道赵伯伯是我父亲的好朋友,这是父亲亲口对我说的。父亲的好朋友,就是我的亲人。
赵伯伯一家热情地招待了我,并挽留我在他家住了两晚,让疲惫的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体能的恢复。长这么大,我第一次喝易拉罐装的青岛啤酒,就是在赵伯伯家。走的时候,赵伯伯还让我多拿上几罐,让我在路上解渴。我推托不过,拿了一罐。
在和蔼可亲的赵伯伯一家人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我又上路了。
离开郑州,兴冲冲地直奔嵩山少林寺。电影《少林寺》风靡大江南北好几年了,其中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歌声把人带入仙境一般。然而,希望越多,我的失望越大。那年,河南同样大旱,嵩山下本该清澈灵动的溪流大都干涸,与歌声里的美景相去甚远。好在千年古寺少林寺还是有很多看点,让我心理上稍感安慰。少林功夫名满天下,千佛殿内古朴的地砖上,那至今保存着的二十多个直径四五厘米的洼坑,深深地吸引着好奇的我。在电影《少林寺》里就有少林寺武僧在此习武的镜头。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足见当年武僧练功时候的刻苦与坚韧。
离开登封县城的大清早,出城没多久,我就骑车来到嵩阳书院,锁好车,看大门敞开着,售票处没人,咱也就敞着头进吧。嵩阳书院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书院内古柏参天,宁静清幽。当我悠悠然地逛完书院,出门时,才见到刚扫完地归来的看门老人。我没买票就进去了,不免有些心虚,讪讪地笑着。老人冲我一笑,挥挥手,示意没啥大不了的。我谢过老人,反身上车,就此踏上了归途。
还是在这归途中,我住了回没齿难忘的大车店。长大之后也住过五星级大酒店、豪华度假别墅之类的高档宾馆,能让我念念不忘的,反倒是这大车店——花上一元钱,就能住简陋屋子里带蚊帐的板床。而我只花了两毛钱,领一张单人草席,往路边一铺,成就了一晚上美梦,还能免费看星星。至于再加两毛钱,就能有枕头和被单,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和衣而卧,照样酣畅淋漓呼呼大睡。
龙应台说:“一个人走路,才是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我就这样不停地与风景单独私会和拥抱。一个人的旅途,只有停不下的脚步,率性而为,随遇而安。在河南六天六夜,溜达了一大圈,足足骑行了850公里。那年月也没有穷游一说,我一路上能省就省,回到老家时,口袋里居然还剩三十多块钱。
等我回到合肥家中,父亲告诉我,赵伯伯的信件已经先于我到家了。在信里,赵伯伯夸我懂礼貌、有闯劲。父亲也难得表扬了我,说年轻人就要多出门长长见识,很多东西是书本里学不到的,书要多看,路也要多走。
聽完父亲的教诲,晒得跟炭球似的我,迫不及待地换上在少林寺门口买的印有“少林寺旅游”字样的白色圆领衫,神气活现地找同学显摆去了。
那一年,我十九岁,父亲五十九岁。
父亲已然远去,再没有回首。七十五岁的父亲病重弥留之际,忽然想吃红烧鳜鱼,我匆匆忙忙赶去菜市场再返回家中,前前后后花了四个多小时,精心为父亲烹饪了这道菜,装在大保温盒里,送到医院。父亲吃了一小口,点点头,笑了笑。我一直记得父亲点头时的笑容,我多想再烧出父亲爱吃的菜,哪怕,父亲只吃上一小口。这样的时光,再也没有了。远去的父亲,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以及很多得到过父亲帮助的诗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 木 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