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之三味

2017-09-12博远

安徽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茶味品茶

博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客来敬茶,既是我们生活的习惯,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茶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仍然离不开茶,尽管经常与茶相伴,但其味是不尽相同的。茶有三味。

喝 茶

喝茶,注重在一个喝字。这是最原始的饮用形式。

喝茶的特点,是大口大口的饮用,能看见喉结上下滑动,能听见茶水滑进喉咙进入胃部时发出的咕嘟咕嘟的声响。最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应该是六月盛夏的田间,家人送一壶凉茶到耕作的田间地头,炎日下的汉子,走到树荫下,操起毛巾抹一把脸上的汗水,然后从家人手中接过斟满汤色腊黄的茶水瓷碗,凑到嘴边,一仰脖子,除了嘴角洒滴几粒外,余下的茶水便在轻轻的喘气中下了肚。痛快之劲,犹如大块朵颐般的食肉。

在乡下喝茶,最让人欣赏的,就是有这股子乡味野劲。除此而外,口渴而饮茶,来客而敬茶,虽然都是喝茶,但那种喝味却大打折扣,就像吃肉,一盘红烧肉端上桌,伸着筷子挑来拣去,去肥取精,名曰食肉,其本味也不在肉上了。

至于在中国大多数人中,渴了喝茶,不仅只是习惯,主要还缘于茶味。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茶的传说。看来神农是最早知道茶味的,他大胆地尝试食用百草,难免中毒,却用荼即茶来解毒。在人类的素食时代,茶是难得的好东西。喝茶解毒,应该是最早也是最实用的饮茶方式。这是一种喝法。

到了汉代,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说:“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名医华佗也在《食论》中说:“苦荼久食,益意思。”在他们的味觉中,茶是苦的,有着提神醒脑、明目益思的作用。人是不喜欢吃苦的,而明知茶苦却还要饮用,可知有为了提神益思的实用目的。这也是一种喝法。

至于梁代名医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中说:“久喝茶可轻身换骨。”这时喝茶已经摆脱了解毒提神的实用层次,从而进入一种精神层面的境界。要喝,还得久喝,为能有轻身换骨的效果而长久地喝。这种喝茶已经脱实向虚,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嬗变。不过,这还是一种喝法,因为我们似乎还能听得见喝茶时刻那咕嘟咕嘟的声音。

据记载西周时期:“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话见之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它表明在周朝时,茶已成为纳贡的珍贵物品了,不仅民间喝,朝廷也喝茶了。

皇上有了贡茶,我想,他不会是独自一个人喝的,这样的好东西,他一定会找机会与皇亲国戚以及近臣们分享。宋徽宗赵佶,曾画有一幅《文会图》:在一个豪华的庭院中,摆设了一张巨榻,榻上有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情各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端盘捧杯,往来其间,或在炭火桌边温酒、备茶。这便是典型的权贵饮茶图。

假如你能与权贵一起分享名茶,是不是受宠若惊,得恩显贵?你会用全部心思来喝茶吗?你不敢也不可能让在场的人听到那咕嘟咕嘟的吞咽声。此刻,这喝的就不是茶了,喝的应该是一种环境,有茶香茶气的人文环境。此处的茶,只是一种特别的媒介,传递一些不可言传的信息。这样的饮用茶,已经进入交际交流的精神互动境界,不再是纯粹的喝茶了。

苏东坡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诗句。不仅如此,他在《东坡杂记》中还记述了用茶水漱口及饮茶健齿的做法:“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辙以浓茶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齿,蠢病自已,然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自不常有,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此大是有理,而人罕知音。”文人常常会得风见雨,夸张自己的癖好。这与茶有关,但与喝茶无关了。

吃 茶

吃茶,不重在吃。吃饭吃菜吃任何食品,是要将物品送到胃里的。吃茶不全是,它只是将茶的汁水送下去,而真正的茶叶却是不吃的。即使有人将茶叶放进嘴里,慢慢咀嚼,一般情况下也不食用,即便吞进肚子,那也是偶尔为之,或是好玩,或是有某种特殊的需要。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写过一首小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是当代难得的关于吃茶的诗歌作品。“受至味”,而“得真趣”,从味到趣,当然非喝茶之实,而是吃茶之妙了。

屠隆《茶说》中说:“茶事之兴,始于唐而盛于宋。”他又说:“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古鼎金瓯,饮之富贵者也。瓷瓶窑盏,饮之清高者也。”

茶事始于唐,是说喝茶吗?将茶当事来做,自然不是为渴而喝茶了。从唐代留下来的茶事图来看,吃茶的意境为多。

唐代有一幅《宮乐图》,又名《会茗图》。画中描绘宫廷仕女们围于长案娱乐茗饮,十二个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其余有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箫者。这聚茶显然与聚餐不同,不是为了解饥消渴。

唐代阎立本曾画了一幅《斗茶图》。图中六个平民,三人一组,各自带有茶具、茶炉及茶叶。图左三人中一人在炉上煎茶,一人持盏提壶注茶汤于盏,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家茶叶。图右三人中两人正在品饮,一赤脚者手持茶罐作研茶状,三人又似乎都在注意听着手提茶壶者的夸耀,并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再现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斗茶,也俨然不是为渴而饮。他的另一幅《萧翼赚兰亭图》中有五人,中间坐着和尚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一老者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老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茶碗、茶罐等。这幅画记载了僧人以茶待客情景。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则描绘了五个女性:一女子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一女子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调琴者,并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子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侧。调琴啜茗,给人的感觉重琴而轻茗,也非喝茶也。endprint

唐代兴起的茶事,到了宋明,大多与文人的琴棋书画相伴,生故事,得风雅,著风流,与先前的喝茶大相径庭了。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他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的茅亭中,茶灶支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堪称为诗画相应,人茶风流。

茶事流传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感知其中的美妙。高考落榜,或者金榜题名,吃茶去;就业不顺,或者另谋高就,吃茶去;工作委屈受伤,或者旗开得胜,吃茶去;情人弃你而去,或者投怀入抱,吃茶去;生意受挫,或者有了转机,吃茶去;有朋自远方来或有朋友将远行,吃茶去;写作受阻,思虑不通,或者文章发表,得了稿酬,吃茶去;总之,逆境也罢,遂意也罢,都可以吃茶去!

吃茶去,吃茶去。你真的吃了茶吗?不是,甚至连茶是什么茶不清楚,茶是什么味也不知道。只是体验了一番茶气氤氲的环境,淡泊了一下或者懊伤或者愉悦的心境。

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只可惜,我们现在吃茶,已经没有徐渭所说的那种环境与氛围了。“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青石旁,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林飘烟”。

至于唐代从谂禅师赵州老和尚的“吃茶去”,更与茶味关联不大,而是禅味十足。参禅与吃茶一样,滋味都要自己体会,别人说出的滋味终究不是自己的体悟。所以,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这便是世人所说的“禅茶一味”的真谛。

明末戏剧家李渔的小说《夺锦楼》第一出有这么个情节,鱼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两人背对背,如仇人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给人家,边氏则想招婿入赘,两人互不通气,各自为之。结果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从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女子吃了“茶”,相当于时下的定亲。这里的吃茶,演变成一种社会习俗,与吃茶的茶味茶趣无关了。

品 茶

品茶,书面的解释是品评茶味。相对喝茶吃茶来说,品茶是一种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活动。明杨慎《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

品茶,核心是品。品者,三张嘴也,也可以说是多张嘴也。现代旅游,凡是产茶的地方,大都会有参观茶艺、品评茶味的旅游项目。

品茶有程序。有人归纳为审茶、观茶、品茶三部曲。

审,就是看,在泡茶前要能分辨出茶的种类,中国的茶种类很多,从颜色上来分就有绿、红、青、黄、白、黑茶等。仅此还不够,更讲究的还可以分辨出此茶采摘的时间,是“明前”,还是“雨前”,甚至它的产地。余秋雨在他的《极端之美》“品鉴普洱茶”一文中说,他的妻子马兰对普洱茶有很深的体味,“她对那些茶山,留下了很特别的感受,因此在品茶时常常刚一入口就说出了来自何山,而且总是说对,让老茶客们佩服不已。”品茶不仅辨出宏观上的产地,还能品出微观上的产区,直到一座山,其功夫真是何等了得。品茶还得看茶用水,用多高温度的水,是沏,是冲,是泡,还是煮,茶不同,方法也不相同。好茶要好水。水之好,自然不是一个清字那么简单。

观茶,虽然也是看,但此看非彼看,这里看的是茶叶的形与色。茶形常见的形容词有婀娜多姿、亭亭玉立,上下沉浮、旗枪林立,以及茶色,绿茶的绿、黄茶的黄、红茶的红……观茶形,赏茶色,赏心悦目。

品茶,在品,在口、在舌、在鼻,品出汤味,嗅出茶香,是清香,是甜香,还是焦香。同样是皖南的绿茶,是兰香,还是栗香,如此等等。

品茶,不是喝茶,也不是吃茶,品字的复杂性,还得靠茶具来体现。品茶的茶具很多,有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有过滤网、养壶笔,还有品茗杯、闻香杯等二十余种。闻香杯,顾名思义,是专供聞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口将茶水细细品啜,其一试茶温,其二品茶香,其三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便是“品”了。甚至有人概括出了“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八字要诀来。品茶,像欣赏京剧那样,一招一式,既有规范化的程式,又有唱、念、做、打的表演基本功,甚至还具有形象的美学要求。

所以品茶的过程,是一种“艺”的表现与表演。它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技艺,还要有一定的闲适工夫。粗枝大叶的人不适宜品茶,行色匆匆的人也不适宜品茶。

可见,品茶,全身心在茶,比吃茶专心致志,比喝茶专业专职。

喝茶是一种心意,吃茶是一种心情,品茶是一种心境。茶之三味,归纳其实就是喝的是茶,吃的不是茶,品的还是茶。其中的个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说了,说多了,茶就凉了。凉茶不是茶。

责任编辑 何冰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味品茶
春来黔地品茶香
茶味人生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冬品茶梅
品茶香 知茶趣
叙品茶事
大雪
好好的路
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