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让残障孩子有尊严地生活
2017-09-12倪萌
倪萌
当清晨的阳光洒进校园,阜新市爱心启智园的老师们面孔盈满笑意,站在门口迎接他们的学生。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有的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不会用语言表达,有的智力发育迟缓,有的听不懂声音的含义。但每个走进启智园的孩子,都懂得向老师大声问好,天真无邪的笑容令人心疼。
园长李颖叫住了一个刚来不久的孩子,问他:“我是谁?”孩子转头羞澀一笑:“你是……”
他又不记得她了。但李颖记得他,记得启智园里每个残障孩子背后的故事,更难忘孩子们点滴的进步。谁是自闭症,起初大小便都无法控制,到现在能自己上厕所了;谁是脑瘫,原本只能趔趄地走路,现在竟然能走会跑了;还有园里的“唐宝宝”和听障儿,从不会说话到说出完整的句子……谈起孩子们的每点成绩,李颖都有一种母亲夸耀孩子的骄傲,而她和爱心启智园的故事,也要从“母亲”这一称谓说起。
1996年,25岁的李颖生下了女儿。本该尽享初为人母的喜悦,早产女儿的一纸诊断:先天性脑发育不良,却彻底改写她的命运。李颖依稀记得,她独自前往沈阳皇姑区启智幼儿园咨询,面对专业的老师,疲惫不堪的她未语先流泪,足足哭了两个小时……
李颖告诉记者,正是亲身的经历,让她创办的爱心启智园不仅教育孩子,也教育家长。一个家庭有了残障孩子,家长心头的巨石就永远无法卸去。启智园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让家长释放压力,也让孩子成为了父母正面情绪的真正受益者。
爱心启智园成立于2005年。那时,女儿已九岁的李颖,积累了丰富的脑瘫儿康复经验。早就辞去工作的她,因无力承担专业康复机构的费用,便自学如何训练脑瘫孩子的言语和动作矫正。白天,她带孩子爬楼梯、拍球、做口唇操、写字;晚上,她在兴趣班当硬笔书法老师,与丈夫劳燕分飞后,李颖知道女儿的明天只能靠自己托起……
正是李颖的坚持,女儿6岁时终于能独立行走,7岁顺利升入普通小学……不能不感慨,这是伟大母爱创造的奇迹,更是李颖对女儿病情及时进行早期干预的结果。然而,有很多残障儿童家庭,由于家长认知不足等原因,错过了患儿最佳的康复时期。为此李颖常常在想:怎么才能让残障孩子上学?如何才能让残障孩子的父母摆脱绝望?
思前想后,李颖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做了详尽市场调研,也写了周密企划书的基础上,她揣着从母亲那里借来的6000元钱,租了一处70平方米的民宅,开办了阜新首家残障儿童康复机构——阜新爱心启智园。
万事开头难。起初,启智园只招到4名孩子。所收的托管费根本聘不起特教老师,姐姐李静心疼妹妹,毅然走进了妹妹开办的启智园。各种康复训练设备和学习教具买不起,李颖就从市场上找木工师傅做一些简易的训练器具……那时,她甚至和几个孩子同吃同住,孩子们都叫她“妈妈”。
一次春节过后,一个孩子拿着个皱巴巴的橘子递到她手里说:“妈……妈,吃……橘子。”李颖看着橘子哭笑不得。家长偷偷告诉她,刚一放假,孩子在家吃橘子时,非要挑一个最大的,说要给园长妈妈留着,孩子的爱让李颖感动到落泪,“折翼天使,也是天使,他们给予老师的爱更加珍贵!”
两年间,经过口口相传,爱心启智园里的孩子多起来,狭小简陋的教室却成了李颖难解的心结。于是,她做了一件让自己都很佩服的事:给市长写信,向政府寻求对残障孩子的帮助和支持!
一周后,李颖得到了市长的回信。2007年6月30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李颖和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搬进了新家——位于市残联院内的康复训练基地。此后,李颖更忙更累了,但她却说自己很幸福:“特教事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你教育了多少孩子,更重要的是唤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让残障孩子也能自食其力、融入社会……我热爱我的工作!”
截至目前,爱心启智园有特教老师27名,教育训练场地1500平方米,可为孩子们在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六大领域进行教育康复训练。通过在启智园的康复训练,已有十几名孩子转入普通幼儿园学习;还有四名孩子转入了正式小学,现在已经毕业。
十几年来,李颖先后获得“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十大杰出母亲”“辽宁好人”等诸多荣誉,她亦时刻牢记办学初衷——让残障孩子们上得起学。“我们的收费标准是省内最低的,对单亲家庭、条件困难和城乡低保户家庭的孩子,园里还制定了一系列减免政策。”
然而,李颖还有更大的梦想——“我希望有一天能将启智园建成集康复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工厂为一体的特教体系……让残障人群在这里实现人生价值。”让人振奋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市残联及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李颖一直向往的“阳光家园”已经建立起来,这里主要对16~35周岁的心智障碍青年进行日间照料、托养、技能培训、康复等训练。
为了给残障孩子最普通的人生,为了让他们有尊严、快乐地生活,李颖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努力。而作为健全人的我们呢?不歧视残障人士,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或许就是对“李颖们”最好的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