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语言品读教学的审美教育

2017-09-12陈龙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

摘 要:从文艺理论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即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生动的美的形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言品读 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文艺理论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即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生动的美的形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基于语言品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是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在心理、 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言品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品评字理,感受文字之美

中国汉字有音有形有意,从造字方法、基本笔画、形体结构、书写笔法、读音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出汉字的美。所以在进行识字教学时,通过对字理讲析、形体品评和对比、多种形式地朗读和书写等,感受汉字之美,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文字,写好祖国的文字,传承祖国的文化。

二、品词析句,感受语言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在每一篇课文中,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1.对比推敲,感悟优美词句的传神之美

在小学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用得十分贴切、精妙的词语和句子。如:对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 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推敲,找出来通过换词换句来让学生对比品读、感悟,了解文本用词用句的讲究,体会语言的传神之美。

2. 美读,欣赏语言的情感、韵律之美

一篇美文,需要读者入情入境地琅琅美读出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文的艺术感染力,才能更好的在艺术熏陶中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结合现代多媒体创设情景,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如:老舍的《草原》,巴金的《鸟的天堂》等,每每读来都会让人有心旷神怡、身临其境的感觉。每一次的朗读过程都是学生心灵的净化历程,是学生一次难忘的心理审美享受。

3. 品味修辞方法,感受语言的艺术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随处可见到优美的修辞的运用典范。如:《庐山云雾》中“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将庐山的云雾千奇百怪的景象描写得近若眼前,像这样的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学生通过对比品味,把握修辞格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感受到语言的艺术之美。

4.情景表演,感受语言的意境之美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用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如: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琅琊山五壮士”;为救孩子敢于同猎狗作战的“老麻雀” ;为了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长的“农夫”等等。在教学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出来,将抽象的文字创造成形象的动作、语言。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又让学生体验到欣赏美、创造美的满足感、成就感。

三、品味语段,体悟情感之美

在教材中,如诗如画般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如:《庐山云雾》《桂林山水》《青花》《故宫》等,这些异彩纷呈,景象万千的画面,对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通过品悟、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文本的形象之美,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

四、品读篇章,领略结构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结构精巧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的学生可以从中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巧完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极有帮助。如:《桂林山水》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展示对称美;《詹天佑》全文则围绕第一自然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展开。让学生在品析篇章结构的同时,体会到文章的结构之美。从而初步形成篇章结构审美意识,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技巧。

五、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整篇文章以及写作方法等, 通过指导学生仿写,续写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简介

陈龙云,(1972.7-),男,汉族,四川省江油市人,畢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大学专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外国语学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