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荆翘止咳方”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
2017-09-12吴慧毅
吴慧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人民医院,福建南平353000)
自拟“荆翘止咳方”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
吴慧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人民医院,福建南平353000)
目的观察自拟“荆翘止咳方”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肺病科门诊采集到的感染后咳嗽12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2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荆翘止咳方”加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2组疗效和症状评分以及咳嗽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和咳嗽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荆翘止咳方”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症状。
感染后咳嗽;寒热错杂;荆翘止咳方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感染后咳嗽属于亚急性咳嗽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指一些理化因素、过敏原、细菌、病毒、支衣原体等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后,咳嗽等症状仍迁延不愈的病症,有些可持续3~8周[1],占慢性咳嗽病因的5%~13%[2]。因本病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目前临床上通常以“酮替芬或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效果不甚理想或加重病情。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咳嗽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自拟“荆翘止咳方”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肺病科门诊符合感染后咳嗽的患者120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30± 24.30)岁,平均病程(21.38±10.60)d;观察组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25±24.25)岁,平均病程(20.64±10.30)d。2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3]:①上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咽痒、咽痛,通常持续2~8周;②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
1.3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辨为寒热错杂证,症见:干咳,偶有少许白黏痰,咽痒、鼻痒或鼻塞,咽痛,口干,舌淡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或浮滑。
1.4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18~64岁;③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导致咳嗽如肺炎、肺结核等;②长期吸烟饮酒;③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④合并肺部其他病症;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合并有精神病患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常规西药口服:酮替芬(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每片1 mg,每盒60片)1 mg,每日2次。
1.6.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荆翘止咳方”加减,主要药物:荆芥10 g,防风10 g,白芷12 g,细辛3 g,黄芩10 g,连翘10 g,牛蒡子10 g,蝉蜕6 g,紫菀12 g,白芍10 g,生姜3片,甘草3 g。统一采用本院中药煎药机(北京东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煎煮,1剂/d,一次性真空封袋分为2袋,每袋250 mL,每次1袋,早晚餐后1 h服用。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开始评价药物疗效。治疗期间均清淡饮食,戒烟酒,注意休息,避免着凉等。
1.7 疗效判定
1.7.1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进行症状评分,对咳痰、咽痒、鼻痒、咽痛、口干、胸闷等6个症状按0=无、1=轻、2=中、3=重等计分标准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之差/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60<疗效指数≤90%;有效:3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30%。
1.7.2 咳嗽症状积分咳嗽症状积分计分:在医师指导下患者根据自己前一天的咳嗽症状总体情况[3],于治疗第8天时判定疗效并进行记录:总积分=日间咳嗽积分+夜间咳嗽积分。分数越高,代表病情越重。见表1。
1.8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观察2组中医症状评分、咳嗽症状积分情况并评价疗效。
1.9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2 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2.22 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2.32 组疗效比较见表4。
表1咳嗽症状积分表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x±s)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比较(x±s)分
表4 2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中医认为感染后咳嗽病位在鼻窍、咽喉、气道,介于半表半里之中,初期因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鼻咽,清窍失养而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发热、咽干、咽痛、咳嗽等卫表不和的症状,虽经治疗后表证得到缓解,但因正气抗邪消耗过多未复,或因外感失治、误治致外邪留恋不去,正虚复感风邪引起咳嗽等症状迁延不愈,久则进一步耗伤气阴。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症,一方面伴有咽痒或鼻痒,常因黏液倒流至咽部,附着其上,刺激咽喉,导致上呼吸道痉挛,因痒而咳;又可因吸入异味、冷空气等使症状加重,表现为难抑性、刺激性、阵发性甚或顽固性咳嗽;除此之外还常见患者尚有残留或表现为咽喉部痰液的黏着感,多因晨起及夜间平卧时鼻窦开口位置相对水平,故症状较为明显,此类痰液量虽不多,但需经多次剧烈咳嗽后才可排出少许黏痰,临床上常伴见咽干、咽痛或口干不适等症。
笔者认为本病病程较长,兼证较多,在中医辨证上以寒热错杂证型为主,在组方思路既仿《易经》“天人地”三才之意,又受《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之寒温并用之法启发,自拟“荆翘止咳方”随证加减,以期寒温同施,以达清窍利咽柔肺的功效。本病之初因风邪致病,故治疗上当祛风为第一大法,方中荆芥、防风、紫菀祛风邪,蝉蜕搜风通络,使气机得畅而止咳;其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方中细辛、生姜温肺化饮,祛除残留寒饮之邪;而福建地理位置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多湿,地气多热[6],天人相应,又因本病病程较长,易于郁而化热而出现兼夹口干、咽痛不适等“热”象,方用黄芩、连翘、牛蒡子等清热利咽,以清肺中郁热,或先安未受邪之地;除此之外,久病易耗气伤阴,加用白芍以酸收敛气、甘以缓之;甘草则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寒温并调、祛风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临床上可根据风寒热三邪之比重多寡,灵活调整剂量。若干咳剧烈可加旋覆花、五味子;喉中如痰梗阻可加法半夏、紫苏梗。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8-408.
[2]赖克芳,陈如冲,刘春丽,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诊断程序的建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2):96-99.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5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6-287.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7-58.
[6]陈锦芳,许文博.福建地区慢性重型肝炎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光明中医,2013,28(4):648-649.
R256.11
B
1000-338X(2017)04-0021-02
2017-05-12
吴慧毅(1985—),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病临床研究。
余天泰(1955—),男,主任中医师。E-mail:121739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