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咸阳邓村北周墓发掘简报

2017-09-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17年3期
关键词:墨线白色红色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物联产业城项目建设用地发掘了古代墓葬51座,其中有3座北周墓葬。编号2013KGWLM51的北周大墓规模巨大,形制特殊,将予另行报道。编号2013KGWLM3和2013KGWLM23的两座墓葬形制完整,出土文物较为丰富,现将这两座北周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咸阳邓村北周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地理位置

西咸新区空港物联产业城项目建设用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邓村(现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所辖),东临省道208(现改造为空港新城自贸大道),建设中的空港新城南大道(现名宣平大街)从建设用地中间东西向穿过(图一)。M3位于发掘区东北,M23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南,东北距M3约350米(图二)。据在空港新城南大道出土的《唐昭容上官氏墓志》记载,该地点在唐代称为“洪渎原”[1]。1999年至2000年,我院在东距现发掘地点约4.2千米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用地发掘了北周天和七年(572年)冀国公宇文通墓、冀国太夫人乌六浑显玉墓和谯国太夫人权白女墓,出土墓志皆言葬地为“洪渎原”[2]。

图二 墓葬发掘位置正射影像图

图三 M3平、剖面图

二、北周新昌公宇文某夫人拓拔氏墓(M3)

(一)墓葬形制

M3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单室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开口于耕土层和近现代堆积层之下,打破黑垆土层和生土,开口距地表深0.6米。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水平全长28.7米,墓底距地表深 6.6 米,方向 177° ( 图三、四)。

图四 M3墓道及天井(由南向北)

墓道 竖穴土圹斜坡底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14、南端宽1.24、北端宽1.12米。墓道东、西二壁垂直,北壁自开口向南斜收。斜坡底,坡度16°,墓道底有较硬踩踏面。墓道壁面用白灰直接涂刷形成墙皮,其北端东、西壁上涂红色边框,宽1、高2米。由南向北沿墓道方向斜伸。白灰墙皮脱落严重。墓道内填五花土,粗夯,土质较硬,无明显夯层及夯窝,夹杂有少量残陶片。

过洞 2个。拱形顶土洞结构,平面均呈南北向长方形,东、西二壁皆有白灰墙皮。自南向北第一过洞进深1.92、宽0.92、高1.6米,顶部略有坍塌。过洞南北两端顶部有宽0.1、高0.5米的白灰墙皮,四周有宽0.1米的红色边框。第二过洞进深1.6、宽0.9米。过洞内填五花土,土质较软,上部有淤层。

天井 2个。竖穴土圹斜坡底结构,平面均呈南北向长方形,口小底大,东西南三壁垂直,北壁向南斜收,收分0.2米。东西壁面上均有红色边框及白灰墙皮,顺墓道走向而下,高1.8米,无地帐,直接涂于墙壁而成,无内容。自南向北第一天井上口长4.04、宽1.02、底宽1.1、深4.24~5.04米。北壁自上而下斜收向南至底部,收分0.2米。第二天井上口长3.98、宽0.96、底宽1.1、深5.35~6米。天井内填五花土,粗夯,无明显夯层及夯窝,夹杂有少量残陶片。

在第二天井北部砌筑砖封门一道,封堵甬道入口。封门用条砖纵向错缝平砌,共8层,残高0.64、宽1.1米。条砖长34、宽17、厚7厘米。第二天井北部发现盗洞一个。

图五 铁棺环(M3:62)

图六 铁棺钉(M3:70-76从左到右)

图七 铁圆片(M3:69)

图八 M3墓室随葬器物分布图

图九

甬道 平顶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进深1.2、宽1.14、高1.3米。东、西壁及顶部均涂刷白灰墙皮,北口周边有宽5厘米的红色边框。甬道地面正中放置墓志一合,出土时上首朝南。

墓室 土洞结构,平面近方形,长2.8、宽2.98~3.02、直壁高1.9米,顶部垮塌,高度和形制不详。四壁均有白灰墙皮和红色边框,未绘制壁画内容。墓室东、西南三壁分别用宽0.08~0.16米不等的红色边框分成两个部分。北壁壁面用红色边框分成3个部分,最窄0.06、最宽0.16、顶宽0.16米。

图一〇

图一一 镇墓兽(M3:54)

墓室内未发现人骨及葬具。在墓室西部发现有4件铁棺环,推测原放置木棺,铁棺环位置应标志棺的四角,其形成的范围长2、宽0.6米。墓室中部地面发现一圆形的烧土痕迹,直径0.6米,中间烧为青色。墓室内填土为淤土,土质较硬,有明显淤层。

铁棺环 4件。皆锈蚀严重。由底板、环和环钮三部分组成。底板圆形,正中穿孔,安装环钮。环钮系铁条弯曲成形,上挂截面圆形的铁环。M3∶62,底板直径11.2、环外径12.8厘米(图五)。

铁棺钉 7枚。M3∶71,长20厘米(图六)。

另有铁圆片1件,用途不明。M3∶69,圆形,扁平,中心微凸。直径15.4厘米(图七)。

(二)随葬器物

该墓共出土随葬器物64件(组)。主要集中在墓室东南角,以陶俑为主,在墓室中部出土有陶车、武士俑等,西南角出土陶瓶、铜镜(图八)。

1.陶俑

共计58件,皆为泥质灰陶模制,质地坚硬,烧成后体表满施彩绘。

(1)镇墓俑

共3件,种类有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

镇墓武士俑 2件。前后合模制作,形制、规格、姿态相同。着甲胄站立,身体向右侧扭曲,缩颈耸肩,大腹便便。M3∶59,头戴白色兜鍪,顶饰尖缨,两侧顿项下垂完全包裹住头、项部。兜鍪前额正中下突尖,覆盖眉心。兜鍪上用墨线勾绘鱼鳞状甲片。方面,圜眼,阔鼻,张口露齿,神态凶恶。身穿筒袖铠,白色护膊作筒状,似与甲衣连为一体,甲衣及膝,涂朱,下缘饰白色宽襕边。左臂勾起,左手握拳置胸口,有孔贯通;右臂下垂贴身。下身着白裤,双足并立,足尖微露。面部、手臂敷粉色。背部有一孔。通高23.3厘米(图九,1;图一四)。M3∶58,通高23.5厘米(图九,2;图一五)。

图一二 甲骑具装俑(M3:53)

图一三 甲骑具装俑(M3:56)

镇墓兽 1件。M3∶54,左右合模制作。四肢倦屈,昂首匍匐而卧。拧眉怒目,阔鼻外翻,咧嘴露出獠牙。额生独角,短尾下垂。面部和四肢涂红色,躯干涂白色,背上有两道橘红色线。高8.3、长16.8厘米(图一一;图二九)。

(2)骑马俑

甲骑具装俑 4件。骑俑单模、马左右前后合模制作,形制、规格相同。

M3∶53,骑俑头戴白色兜鍪,顶部凸起圆缨,顿项长可及肩。兜鍪前额正中下凸尖,覆盖眉心,外沿用红色勾勒。上身着白色甲衣,用墨线绘出鱼鳞状甲片,并以红色线条装饰;外披白袍,两袖空垂。双手握拳置胸前,左拳有孔。马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身披白色具装甲,以墨线绘鱼鳞状甲片,鸡颈部分涂红色。备黑色鞍鞯,鞍后盖红色护臀。马尾扎缚下垂,下缘与搭后平齐。马腿涂白色。通高20.3厘米(图一〇,1;图一二)。M3∶56,骑俑披黑袍,面部和双手涂粉色。通高20厘米(图一〇,2;图一三)。

(3)立俑

共51件,种类有笼冠俑、小冠俑、幞头俑、风帽俑和女俑,皆单模制作,实心,背部扁平。

笼冠俑 8件。M3∶43,头戴高大的黑色笼冠,冠下可见黑色的平巾帻颜题。圆脸,以墨线勾勒眉眼,面部和脖颈涂粉色。身着红色交领左衽广袖袍,袍长过膝。腰带上提至胸部。下穿白色曳地裳。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胸前,袍袖露出白色衬里。手肘内侧各有一孔。高14.2厘米(图一六,1;图一八)。

图一四 镇墓武士俑(M3:59)

图一五 镇墓武士俑(M3:58)

图一六

袍服小冠俑 8件。M3∶6,头戴黑色平巾帻,头面部至胸口涂粉色。身着白色交领左衽广袖袍,袍长及膝,领口低开,露出胸膛。腰间系带。下穿白色大口裤,膝部系缚,裤脚委积于地,露出鞋尖。双手握拳,右手举至胸部,左手置腰部,左拳心有孔。高13.2厘米(图一六,2;图一九)。

图一七 双髻女俑(M3:32)

裲裆小冠俑 7件。M3∶23,头戴黑色平巾帻,面部涂粉色,以墨线勾绘出眉眼。身着橘色广袖袍,袍长过膝,外罩裲裆。下穿白色大口裤。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胸前,袍袖露出白色衬里。手肘内侧各有一孔。高12.9厘米(图一六,3;图二〇)。

幞头俑 10件。M3∶50,头裹橘色幞头,顶部低平。方颐广颊,面容敦厚,以墨线勾绘出眉目。上身穿橘色广袖褶衣,衣长过膝,下穿白色大口裤。双手拱于胸前,手肘内侧各有一不贯穿的孔。高12.1厘米(图一六,4;封二,1)。

风帽俑 8件。M3∶17,头戴黑色风帽,帽裙披至颈部。内穿橘色圆领衫,长至膝下,外披黑袍,似与风帽相连。下穿白色大口裤。双手拱于胸前,手肘内侧各有一孔。高13.7厘米(图一六,5;封二,2)。

单髻女俑 5件。M3∶4,头梳高髻,方面广额,下颌宽厚,以墨线勾绘出眉目。发髻涂黑,面部至胸口敷粉色。身穿白色交领广袖曳地长袍,领口、袖口露出橘红色襕边。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胸前。高14厘米(图一六,6)。

双髻女俑 5件。与单髻女俑形制基本相同,惟发髻左右分瓣。M3∶32,高13.8厘米(图一七;图二一)。

2.陶模型明器

共计3件,皆为泥质灰陶模制,烧成后器表施以彩绘。

图一八 笼冠俑(M3:43)

图一九 袍服小冠俑(M3:6)

图二〇 裲裆小冠俑(M3:23)

图二一 双髻女俑(M3:32)

车 1件。M3∶57,应为牛车,未见陶牛。车舆方形,半封闭,后部敞开。卷棚顶,前后出檐。车舆两帮靠近车顶部位出屏泥,各有3个穿孔,用来插幰杆,幰和杆未见。车舆正面底部开一对长方形卯,用来安插车辕;车舆底面伏兔一对,圆孔直径0.6厘米。舆顶外表涂白色,内里涂朱;舆厢正面绘出红色直棂;屏泥以下全部涂黑;舆厢内部通体刷白。华毂,车轮19辐。装轮后全车通高19.8厘米;车舆通高13.8(不含伏兔)、通长17.2厘米;舆厢内进深9.2、宽10.6、高10.3厘米;车轮外径13厘米(图二二,2;图二七)。

图二二

仓 1件。M3∶25,平面呈长方形,卷棚顶,四面出檐,一面开拱形小窗,无门。整体涂白,用红彩描绘出脊、瓦垄、窗框和角柱。通高6.7厘米;顶长7.9、宽6.4厘米;底长7.4、宽5.2厘米;窗高1.9、宽1.6厘米(图二二,1;图二八)。

灶 1件。M3∶52, 灶 台 平面呈马蹄形,上置釜一口。灶前挡火墙呈双向阶梯状,下开拱形灶门。整体涂白,红彩勾涂边框,灶门上绘红色火焰。通高9.8、底长8.7、宽6.3厘米;挡火墙宽12.1厘米;釜口径6.6、高4厘米(图二三,1;图三〇)。

3.陶器

瓶 1件。M3∶66,泥质灰陶,口残。细颈,鼓肩,斜腹,平底。残高13、腹径8.8、底径4.4厘米(图二三,2;图三一)。

4.铜器

日光镜 1面。M3∶67,圆形,圆钮,素圆钮座。镜背边缘凸起。由钮至外依次为内向连弧纹、直线纹、弦纹、铭文带、弦纹、直线纹。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各字之间间隔以涡纹及菱形纹饰。直径7.8、钮径1.2、钮座径2厘米(图二四、二五)。

5.墓志

墓志 1合。方形,出土时盖砖覆于志石之上,志石上首朝南。盖砖质,高36、广36、厚6.5厘米,无字无纹饰。志青石质,高37、广35.5、厚11厘米。阴刻正书10行,满行12字,共计77字。四侧粗糙,无纹饰(图二六)。现将志文转录如下:

周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武侯新昌公宇/文氏夫人拓拔氏墓铭/

天和六年岁次辛卯十一月/乙巳朔廿八日壬申/

世子乾绪/

长女 伊那娄氏/

次女比丘尼贞晖/

次女光晖/

次女领男/

图二四 日光镜拓片(M3:67)

图二五 日光镜(M3:67)

三、M23

(一)墓葬形制

M23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单室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开口于耕土层和近现代堆积层之下,打破黑垆土层和生土,开口距地表深0.6米。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水平全长29.8米,墓底距地表深8.2米,方向170°(图三二)。

墓道 竖穴土圹斜坡底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14.4、宽1.3米。斜坡底,坡度18°。填土花土,土质较硬,粗夯,无明显夯层。在墓道东西两壁的最北端有白灰墙皮,南北长2、高1.6~2.2米,上部有宽0.1米的红色边框。

过洞 2个。平面均呈长方形,较墓道、天井窄,内壁有白灰墙皮,沿墓道方向斜向下,最上有红色边框,白色墙皮高1.5、红色边框宽0.1米。第1过洞位于墓道与第1天井之间,南北长1.8、东西宽1.2米、高1.6米。填土为花土,土质较松。第2过洞位于第1、第2天井之间,长1.75、宽1.16、高1.6米,同样填土花杂,土质较松。

天井 2个。平面均呈长方形。填土均是花土,土质较硬,为粗夯,夯层不清。东西两壁上有白灰墙皮,沿墓道方向斜向下,最上有红色边框,白色墙皮高1.5、红色边框宽0.1米。第1天井位于第1、2过洞之间,长3.7、宽1.2 4、深5.45~6.6米。第2天井位于第2过洞与甬道之间,长3.65、宽1.25、深7.14~8.2米。

图二六 北周宇文某妻拓拔氏墓志拓片(M3:68)

甬道 平面呈梯形,长1.18、南宽1.2、北宽1.32、高1.43米,填土花土,土质较松。在甬道口外紧靠天井北壁砌一道土坯封门墙,封门的西部发现一盗洞,直径0.75米。封门残宽0.8、厚0.36、高1.43米,土坯长36、宽18、厚8厘米。

图二七 车(M3:57)

图二八 仓(M3:25)

图二九 镇墓兽(M3:54)

墓室 位于甬道的北端,平面近方形,土洞穹窿顶,东西长2.95、南宽3.4、北宽3.5、高2.2米,四周壁有白灰墙皮,部分不清,高1.2米,上部有0.1米的红色边框。墓室内发现木棺2具。一具位于墓室西部,靠西壁,南北向放置,长2.2、南宽0.95、北宽0.7米。棺内骨架已腐朽不清,仅剩残骨几块,无法分辨。另一具位于墓室的东北部,靠北壁,东西放置,长1.8、东宽0.6、西宽0.8米。棺内有骨架1副,仰身直肢,头向西(图三三)。

铁棺环 1件。M23∶58,锈蚀严重。与M3∶62铁棺环形制相同。底板直径12.2,环外径10厘米(图三九,8;图五八)。

(二)随葬器物

该墓共出土器物共71件(组),集中于墓室中部偏南,以陶俑为主,墓室西北部棺附近出土铁棺环1件,在盗洞的填土中出土石枕1件。

1.陶俑

共计59件,皆为泥质灰陶模制,质地坚硬。烧成后通体施彩绘。种类有镇墓俑、骑马俑、立俑和劳作俑。

(1)镇墓俑

共4件,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各一对,皆合模制作。

镇墓武士俑 2件。形制规格基本相同。M23∶1,头戴白色兜鍪,顶饰圆缨,两侧顿项下垂完全包裹住头、项部。兜鍪前额正中下突尖,覆盖眉心。面部涂红色,面相浑圆敦厚,二目圆睁,宽鼻阔口,眉眼用黑色描画,唇上点朱。上身内着红色窄袖衣,外罩白色铠甲,长至膝部,用横橘纵黑的线条勾勒甲片。臂上部有圆形鼓起,似也表示护甲。下着白色裤。右手握拳上举至胸前,拳心有孔,左手握拳置腰部。背部涂白色。高27厘米(图三四,1;图四〇)。M23∶50,高26.8厘米(图三四,2;图四一)

镇墓兽 2件。皆兽首,匍匐姿态,形制规格基本相同。M23∶67,双目突出,阔鼻大口,用墨线勾画出眉眼和口角。短尾下垂。通体施红彩,上有零星黑色线条。高7.3、长19.8厘米(图三七,1;图四九)。M23∶66,兽首微抬,高7.2、长20.8厘米(图三七,2;图五〇)。

图三〇 灶(M3:52)

图三一 瓶(M3:66)

图三二 M23平、剖面图

图三三 M23墓室随葬器物分布图

图三四

图三五

(2)骑马俑

共11件,种类有甲骑具装俑和骑马鼓吹俑。骑俑为单模制,背部扁平;马左右合模制,无踏板。

甲骑具装俑 4件。形制、规格相同。M23∶2,骑俑头戴白色兜鍪,顶部凸起圆缨,顿项长可及肩。兜鍪前额正中下凸尖,覆盖眉心,外沿用红色勾勒。上身着红色窄袖衫,外罩白色甲衣,用墨线绘出鱼鳞状甲片。双手握拳置胸前,皆有孔。马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身披白色具装甲,以墨线绘鱼鳞状甲片,并饰以红色线条。鸡颈涂红色。马尾扎缚下垂,下缘与搭后平齐。马腿涂白色。通高21.6厘米(图三五,1;图四二)。

骑马击鼓俑 7件。M23∶10,俑头戴红色小帽,上身着红色交领左衽袍。下身穿白色裤。双手握拳置胸前,右手持红色鼓桴,左手握鼗鼓。左股根部插鼙鼓。马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通体白色,以墨线勾绘鬃毛和马具,马嘴和项涂红色。通高16.6厘米(图三五,2;图四三)。

另外,墓室中出土有大小陶鼓14面。体型较大的鼙鼓7面,直 径 4.4~4.7、 厚 1厘米;较小的鼗鼓7面, 直 径 2.1~2.9、厚0.5~0.9厘米。皆有穿孔,鼙鼓原应安插于骑马击鼓俑股上,鼗鼓持手中。

(3)立俑

共42件。种类有持盾武士俑、小冠俑、幞头俑、风帽俑和女俑,皆单模制作,实心,背部扁平。背部统一涂白色。

持盾武士俑 8件。M23∶14,头戴红色兜鍪,顶部起脊,顿项垂至颈部。上身着红色窄袖及膝袍,外罩白色铠甲。下穿白裤,膝部系缚。左手执盾护胸前,右手握拳置腰部,拳心有孔。盾作牛舌形,中间脊,整体红色。高12.4厘米(图三四,3;图四四)。

袍服小冠俑 7件。M23∶22,头戴黑色平巾帻,圆脸,以墨线勾绘眉眼胡须。身着红色交领左衽广袖袍,袍长不及膝,领口低开,露出胸膛。领口、袖口有白色襕边。下穿白裤,露出鞋尖。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腹部,手肘内侧各有一孔。高12.5厘米(图三四,4;图四五)。

图三六

裲裆小冠俑 9件。M23∶49,头戴黑色平巾帻,面部涂粉色,以墨线勾绘出眉眼胡须。身着橘色广袖袍,袍长及膝,外罩白色裲裆。下穿白裤。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胸前,袍袖露出白色衬里。手肘内侧各有一孔。高12.5厘米(图三四,5;封二,3)。

幞头俑 8件。M23∶32,头裹橘色幞头,顶部低平。以墨线勾绘出眉目胡须。上身穿白色交领衫,外套橘色褶,领口敞开,袍长及膝,下穿白裤。双手拱于胸前,手腕部位各有一孔。高12.8厘米(图三四,6;图四六)。

图三七

风帽俑 7件。M23∶18,头戴红色风帽,帽裙披至颈部。面部至颈部涂粉色,以墨线描绘眉目胡须,唇上点朱。内穿白色圆领衫,长至膝下,外披红袍,似与风帽相连,袖空垂。下穿白裤。双手拱于胸前。右侧手肘内有一孔。高13.1厘米(图三六,1;封二,4)。

图三八

单髻女俑 2件。M23∶21,头梳高髻,面敷粉色,以墨线描绘眉目,唇上点朱。身穿红色交领广袖袍,袍长及膝,下穿白裙。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胸前,手中有一朝向右上方的孔。袍袖露出白色衬里。高14.1厘米(图三六,2;封二,5)。

双髻女俑 1件。M23∶40,头梳双丫髻,面部至胸前涂白色。身穿红色交领广袖袍,袍长及膝,领口有白色襕边,袖口露出白色衬里。下穿白裙。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胸前,手中有一朝向左上方的孔。高14厘米(图三六,3;图四七)。

(4)劳作俑

双人踏碓俑 1件。M23∶12,两人相拥,分别抬起内侧的腿共同踏碓,从形象和服饰观察皆为女性。头梳平髻,面部涂粉彩,用墨线描画出眉目,唇上点朱。身着红色交领及膝袍,下穿白裤。内侧的腿明显比外侧的腿小,作上抬准备踩踏状。高10.8厘米(图三六,4;封二,6)。

持箕女俑 1件。M23∶72,上半身残。跪坐于地,穿红袍白裙。双手置膝部持箕。箕内涂白色。残高4.5厘米(图四八)。

2.陶动物

共计3件,皆为泥质灰陶模制,烧成后通体施彩绘。种类有骆驼和驴。

骆驼 1件。M23∶68,昂首站立。背铺红色垫子,双峰露出。驼峰间搭一白色货囊,上有橘色线图装饰。身体涂白色。高15.8厘米(图三八,2;封三,2)。

驴 2件。M23∶71,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无踏板。双耳竖起,短尾下垂。光背,无驮具。通体涂白彩,口部涂红色。高9.8厘米(图三八,1;图五九)。

3.陶模型明器

共计7件(组),皆为泥质灰陶模制或手制,烧成后器表施以彩绘。

牛车 1组。M23∶55,出土时与陶牛置于陶车正前方。车舆形制与前述M3∶57陶车完全相同。舆顶内外刷白;舆厢正面绘出黑色直棂;屏泥以下全部涂黑;舆厢内部通体刷白。装轮后全车通高20厘米;车舆通高13.7(不含伏兔)通19.6厘米;舆内进深9、宽10.2、高10.2厘米;车轮外径12.1厘米。驾车之牛昂首站立,体态雄健。阔鼻大口,头顶生一对短尖角。颈上驾双辀辕,四肢粗短,长尾下垂。牛通体黄色,口、鼻、耳内及牛帘涂红色,车辕涂黑色。高15厘米(图三八,3;封三,1)。

图三九

仓 1件。M23∶52,平面呈长方形,卷棚顶,四面出檐,一面开方形小窗,无门。整体涂白,用红彩描绘出脊、瓦垄、窗框和角柱。通高6.5厘米;顶长7.2、宽5.5厘米;底长6.2、宽4.7厘米;窗高1.9、宽2.1厘米(图三九,1;图五一)。

井 1件。M23∶69,平面呈正方形,方直筒身,上有“井”字形栏。通体涂白色,井栏及四隅涂红色。高3.8、底边长4.8厘米(图三九,2;图五二)。

磨 1件。M23∶53,平面呈圆形,圆直筒身向下略斜收。顶有大、小两扇圆形磨盘。通体施白彩,用红彩勾边。高6.5、底径5.2厘米(图三九,3;图五三)。

碓 1件。M23∶57,由底座和杵两部分组成。底座底面平面呈牛舌形,外端有内凹的圆臼窝;另一端起墙,安装一对弧形碓架。杵杆截面方形,开孔装轴可置于碓架活动,杵头作橄榄状。器身通体施白彩,用红彩勾边。通长12.7、宽8.6、高6.9厘米(图三九,5;图五四)。碓上可置踏碓女俑。

灶 1件。M23∶54,灶台平面呈马蹄形,上置釜一口。灶前挡火墙呈双向阶梯状,下开拱形灶门。整体涂白,红彩勾涂边框。通高9、底长8.8、宽6.8厘米;挡火墙宽9厘米;釜口径6、高2.2厘米(图三九,6;图五五)。

图四〇 镇墓武士俑(M23:1)

图四一 镇墓武士俑(M23:50)

图四二 甲骑具装俑(M23:2)

图四三 骑马击鼓俑(M23:10)

图四四 持盾武士俑(M23:14)

图四五 袍服小冠俑(M23:22)

图四六 幞头俑(M23:32)

图四七 双髻女俑(M23:40)

图四八 持箕女俑(M23:72)

厕 1件。M23∶51,形制规格与仓相同,壁上侧开一拱形门。顶长7、宽6.4、底长6、宽3.6、拱门长2.4、高3、通高9厘米(图三九,7;图五六)。

4.陶器

瓶 1件。M23∶56,泥质灰陶轮制,素面。盘口,束颈,斜肩,鼓腹,平底。颈部中间有凸棱一周。高35、口径11、底径10厘米(图三九,4;图六〇)。

5.其他

石枕 1件。M23∶59,长方体,略残,表面钙化为白色。长24、宽 13、厚10.3厘米(图五七)。

图四九 镇墓兽(M23:67)

图五〇 镇墓兽(M23:66)

图五一 陶仓(M23:52)

图五二 陶井(M23:69)

图五三 陶磨(M23:53)

图五四 陶碓(M23:57)

图五五 陶灶(M23:54)

图五六 陶厕(M23:51)

图五七 石枕(M23:59)

图五八 铁棺环(M23:58)

四、结语

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周边的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和北杜街道一带,北朝隋唐时代称为“洪渎原”,是北周长安城以北重要的高等级墓葬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区域发掘的包括北周武帝孝陵在内的北周帝陵、王公贵族墓葬不下数十座,出土的大量文物使我们能够确认北周墓葬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此次发掘的这两座北周墓葬,进一步丰富了“洪渎原北周墓”的资料。

图五九 陶驴(M23:71)

图六〇 陶瓶(M23:56)

M3出土墓志,墓葬下葬时间明确为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十一月,墓主是北周武侯新昌公宇文氏夫人拓拔氏。从志文的遣词来看,墓主下葬时丈夫宇文氏仍在世,其散官、勋官、爵位皆为正九命。新昌公不见于史传,无考。墓主世子名乾绪,与北周皇室诸王公之子同行辈,如卫王宇文直子乾理、乾璪、乾悰;越王宇文招子乾铣、弟乾钤、乾铿;谯王宇文俭子乾恽等[3]。拓拔氏丈夫宇文氏或许是宇文泰的侄辈,而因志文过简,不知拓拔氏本人系赐姓还是鲜卑原姓。从墓志的简略程度看,可能是留待今后与丈夫宇文氏合葬,但最终未能实现。

M23随葬有持盾武士俑,此俑与北周拓拔虎夫妇墓所出陶持盾俑形制规格几乎完全相同[4],拓拔虎葬于保定四年(564年)四月。持盾武士俑在西魏和北周初期墓葬中较为流行,至北周建德前期消失。按照倪润安对北周墓葬随葬俑群的分期,拓拔虎夫妇墓出土的持盾武士俑属于“旧式(俑)流行期”,即北周前期[5]。而陶牛车也确实不见于北周后期(天和之后)的墓葬。因此,我们认为M23的下葬年代当不晚于北周建德年间。

M23与 M3规模、级别相当,排除被盗扰因素,前者的随葬器物配置稍高于后者,或许是前者已经是完整的夫妇合葬墓而后者留待今后合葬的原因。北周郡公级别墓葬配置2~5个天井者均有,M23墓主身份绝非平民,而应系有爵位的品官。

领 队:李 明

发 掘:耿庆刚 刘永利 方开祥

绘 图:刘军幸 刘永利

摄 影:张明惠 耿庆刚

正射影像拍摄: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

文物保护与修复:王小利

执 笔:李明 耿庆刚

[1]李明,耿庆刚.唐昭容上官氏墓志笺释——兼谈唐昭容上官氏墓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13(6).

[2]邢福来,李明.咸阳发现北周最高等级墓葬——再次证明咸阳北原为北周皇家墓葬区[N].中国文物报,2001-5-2(1).

[3]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咸阳市渭城区文管会.咸阳市渭城区北周拓跋虎夫妇墓清理记[J].文物,1993(11).

[5]倪润安.北周墓葬俑群研究[J].考古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墨线白色红色
红色是什么
墨线
红色在哪里?
关于小便器洗净功能试验方法中墨线画法的探讨*
追忆红色浪漫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顺着“墨线”拉大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