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陶器滚筒滚压纹饰研究
——基于汉阳陵陵邑区汉墓出土陶器的观察

2017-09-12李云河

考古与文物 2017年3期
关键词:竖线陶罐陶器

李云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一、陶罐“短竖线纹”、“网格纹”、“短竖绳纹”

关中地区东汉时期墓普遍出土一种表面施细密纹饰带的陶罐,以往公布的考古资料往往称此类纹饰为“短竖线纹”,因为这种纹饰带是由一根根密集的“短竖线”横向排列而成,并非上下贯通的长竖线。以往对此类纹饰的制法没有特别关注。

汉阳陵陵邑区高新学校M4(以下省略“汉阳陵陵邑区”,仅标明墓葬所处的最小地名单位)所出1号陶罐标本,泥质灰陶,轮制。从肩部到下腹布满短竖线纹饰带,相邻纹饰带之间以压抹暗弦纹间隔开(图一,1、2)。观察这件陶罐可以发现,纹饰带整体极为规整,同一排纹饰带左右分布十分均匀,不存在任何交叉重叠现象,而上下两排纹饰带之间偶尔可见重叠现象(图一,3圆圈处)。由此推测纹饰带可能并非是篦划或以陶拍拍印而成的。仔细观察还可发现,同一排的纹饰带中存在数道明显特殊的竖线纹,这些竖线纹比其他竖线更宽,暂称之为“瑕疵纹”。笔者选择纹饰保存较清晰的区域,以一道瑕疵纹开始,沿着纹饰带寻找,发现瑕疵纹的出现有明显的规律,即每隔相等的距离出现一次,且相邻两道瑕疵纹之间的纹带片段特征完全一致(图一,2、3)。此外通过寻找瑕疵纹还发现,各排纹饰带并不是一圈一圈相互独立的同心圆式,而是一整根螺旋纹带,且呈现出逆时针螺旋下降的形态,纹饰带之间的压抹暗弦纹同样是一整根螺旋线,走势与纹饰带相同(图一,4)。

图一 “短竖线纹”陶罐及局部

以上特征可归纳为两点:1.纹饰带为一整根螺旋纹,规整匀称,水平方向上无叠压现象;2.在纹饰带中等距反复出现特征相同的竖线纹。根据这两点特征,笔者判断此种纹饰带应是通过布满凸棱的滚筒滚压而成的,滚筒中部贯穿转轴,因此可以在陶器坯体表面滚压出螺旋形的连续短竖线纹带,且滚筒上有一道更宽的凸棱,所以才会在罐体上留下等距离出现的“瑕疵纹”。若采用篦划或者拍印,很难同时满足这两点特征。高新学校M4出土2号陶罐标本,形制和1号陶罐接近,纹饰特征也一致(图一,5),因此很可能是用同一件滚筒制作的纹饰。由相邻瑕疵纹的间距可以推算出滚筒的直径应为1.3厘米左右,笔者以硬质油泥制作了一件类似的带有凸棱的滚筒模型,在软质油泥上滚压后得到了和罐体纹饰十分接近的痕迹(图一,6)。

除了前述较为简单的短竖线纹外,还有一类陶罐上施加了略复杂的纹饰带,如泉顺纺织M1所出陶罐标本,在短竖线纹之间还有连续的“×”形纹,以前的考古报告中往往称之为“网格纹”。经观察,“×”形纹和短竖线纹之间并不存在叠压打破关系,系同时制成,而相邻“×”形纹及其之间的短竖线纹特征完全一致(图二,1、2)。因此判断这种纹饰也是用滚筒滚压而成,只需在带有凸棱的滚筒上刻出“×”形凹槽即可。笔者以硬质雕塑油泥制做了一件滚筒模型,在软质油泥上同样滚压出了类似痕迹(图二,3)。

图二 “网格纹“、“短竖绳纹”陶罐局部

除短竖线纹,有一类陶罐表面的纹饰带中每一道纹均为细绳纹,以往的报告称之为“短竖绳纹”。润婷M2所出陶罐标本,从肩部到下腹均施这种短竖绳纹饰带,纹饰带之间以压抹暗弦纹间隔开。笔者选择一块纹饰清晰的区域观察,发现同一排短竖绳纹之中也存在“瑕疵纹”,即每隔一段距离就出现一道更宽的凸棱(图二,4、5),而且纹饰带、压抹暗弦纹的走势和施加短竖线纹的陶罐完全一致。因此判断,此种短竖绳纹饰带也是用滚筒滚压的,由相邻瑕疵纹的间距推算出滚筒外径同样为1.3厘米左右。这种滚筒应当与制作短竖线纹的滚筒相似,但是表面缠绕有纵向的细绳。笔者以细麻绳、细管等材料仿制了一件滚筒模型,在软质油泥上滚压出类似的短竖绳纹(图二,6)。

综合以上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此类纹饰陶罐的坯体制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利用快轮拉坯制作罐体,并修整完毕(图三,1)。由于陶罐内底均存在由内向外顺时针展开的螺旋纹(图三,2),因此判断拉坯时快轮转向为逆时针。

图三 陶罐制作流程

图四 “指甲纹”陶瓮及局部

第二步,当素面坯体尚未完全干硬时,在其表面上用滚筒滚压出短竖线纹或短竖绳纹带(图三,3)。操作时,匠人左手旋转快轮转盘,右手持滚筒,且随着罐体的旋转逐渐下移,遂形成螺旋形的纹带。此时轮盘的转向应为顺时针,且速度相比于拉坯时较慢,属于“快轮慢用”。之所以做出这些判断,是因为:第一,无论短竖线纹还是短竖绳纹,肩部的每一道纹饰走向均为“”形,即其下部呈现向右倾斜的整体趋势,腹部纹饰走向接近垂直,下腹纹饰走向为“/”形(图三,4),与肩部纹饰的倾斜方向相反,若右手持滚筒很容易让纹饰呈现这样的特征,而左手持滚筒则会呈现出相反的纹饰走向;第二,人在制作纹饰时的一般习惯是从上到下进行,而前文已提到,罐体纹饰带呈现出从上到下逆时针旋转的形态,因此转盘的转向应与之相反,为顺时针;第三,采用这种方式,新滚压出来的纹饰带始终在匠人视野的左侧,便于观察,从而适时调整右手滚筒的高度。

第三步,用尖端较圆钝的木棒在罐体上压抹出螺旋状的暗弦纹,转盘的转向同样为顺时针(图三,5)。滚压好的纹饰带,上下两排之间难免存在叠压的情况,为了使之更加美观,在纹饰带之间用木棒压抹,形成的螺旋式暗弦纹可以把纹饰带整齐分开,也抹平了叠压的部分。笔者在滚压有短竖线纹带的软质油泥上用钝头木棒压抹出了类似的痕迹(图三,6)。

图五 陶瓮纹饰及滚筒制作

二、陶瓮“指甲纹”

本地区东汉墓出土陶瓮的肩、腹部,常见一种细密纹饰带,报告中多以“波折纹”、“栉齿纹”、“指甲纹”等名词称呼。达尔曼M367所出陶瓮标本,泥质灰陶,轮制,直口,方唇,束颈,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口沿下及肩部各施一周“指甲纹”带,肩、腹结合部施数周凹弦纹(图四,1)。笔者发现,这两周纹饰带呈正圆,十分规整(图四,2)。口沿下部的一周纹带仅有一段不甚明显的重叠现象,肩部的纹饰带则存在一段清晰重叠的部分,并且可以看出是右侧纹饰叠压在左侧(图四,3、4)纹饰之上,因此判断,这种“指甲纹”带很可能也为滚筒滚压而成,且制作时纹饰生成的走势为顺时针。博丽M1所出的陶瓮标本,口沿下及腹部各施两周“指甲纹”带,在上下两周纹带之间还有两条相互交叉呈扭曲状的纹带(图四,5、6),且相互之间存在叠压现象。笔者判断,此件陶瓮上的“指甲纹”带也为滚压而成的,其顺序肯可能是先滚压完口沿下的一周,随后将滚筒下移到腹部,在腹部滚压了两周纹带,之后又将滚筒上移回口沿下部,增加一周纹带。在上下来回移动时并未让滚筒离开瓮体表面,所以留下了两条交叉扭曲的纹带。

综合以上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此类纹饰陶瓮的坯体制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利用快轮拉坯,并进行修整,与前述陶罐的制作基本相同(图三,1)。

图六 绕绳圆棍滚压绳纹

第二步,在制好的素面坯体上用滚筒在不同部位分别滚压出“指甲纹”带(图五,1)。在这一步,仍然是手持滚筒,利用轮盘带动陶瓮的坯体转动。由达尔曼M367出土陶瓮上纹饰叠压的现象判断,此时轮盘转动方向为逆时针。这一点与前述陶罐“短竖线”的制作方式不同,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指甲纹”纹饰带只有数周,并非如“短竖线纹”那样布满陶器表面,因此制作时较为随意,只需保持轮盘转动即可。

图七 苏美尔文明滚筒印章

图八 古罗马墓葬出土陶钵

另外,由于这种“指甲纹”比前述“短竖线纹”、“短竖绳纹”更加细密、整齐,制作对应的滚筒时,如果每次都采用手工雕刻纹饰槽的办法,会比较费工,而且不容易做出规整的纹饰,因此很可能使用了母版翻模的办法来制作滚筒。即首先在泥板上精心雕刻出与瓮体“指甲纹”带相同的纹饰条,入窑烧硬,便得到了一块纹饰母版。然后用陶泥做成大小合适的空心圆柱,当其尚未完全干硬时在纹饰母版上滚压一周,便可在圆柱上留下与母版纹饰相反的整齐纹饰槽(图五,2),随后将滚筒入窑烧硬,穿入转轴,就可以在陶瓮坯上滚压出与母版纹饰相同的“指甲纹”带了。笔者以达尔曼M367陶瓮上的“指甲纹”带充当“纹饰母版”,用硬质雕塑油泥翻制成了一件滚筒,在软质油泥上滚压出与这件陶瓮纹饰几乎完全相同的“指甲纹”带(图五,3)。

三、滚筒滚压纹饰技术的讨论

1.技术来源

滚筒滚压纹饰技术的来源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陶器表面滚压纹饰的做法,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根据李文杰的研究,从史前到秦汉,都有在陶器表面滚压绳纹的做法[1]。但是这种方法使用的工具较为简单,是在圆棍上缠满细绳[2](图六,1),然后手持绕绳圆棍在陶器坯体上滚压。滚压过程中坯体本身并不会动,只是人手带动绕绳圆棍滚动(图六,2)[3],这一点与本文复原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法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方法产生的绳纹带的整体走势与绳纹本身的走向一致,且制出的绳纹往往较长,并非本文讨论陶器上的那种“短竖绳纹”。此外,利用绕绳圆棍滚压出的纹饰还普遍存在错位和重叠的现象[4](图六,3),跟滚筒滚压出来的有明显区别。

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出现了一种滚筒印章(Cylinder Seal),其形状包括实心圆柱和空心圆筒两种,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成,中央可以穿一根转轴。滚筒印章表面刻有内凹的图案,人们用其在软质陶泥上滚印,就可以产生图案连续的纹饰带[5]。纹饰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国王、战俘、动物、怪兽、宗教场景等,如土耳其加济安泰普(Gaziantep)及卡赫美士(Carchemish)出土的两件(图七,1、2),也有的仅为简单的几何纹,如土耳其阿达纳(Adana)出土的一件(图七,3),和本文复原的制陶滚筒外形相似[6]。

从施纹方式以及制成纹饰的特征来看,苏美尔文明的滚筒印章的确比绕绳圆棍更接近本文复原的汉代制陶滚筒,但是限于目前材料的公布状况,在东西方文明的核心区域之间,如新疆、河西地区,尚未发现明确的证据。此外,苏美尔文明滚筒印章流行的时代下限与我国汉代间还存在着不小的缺环。因此,从时空的差异方面来讲,我们尚不能对其与汉代制陶滚筒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系作出判断。

图九 其他地区滚筒滚印纹饰

图一〇 青瓷器滚筒滚压纹饰

谢明良在探讨汉代铅釉陶器的施纹工艺时,曾猜测一些釉陶器上的纹饰带可能是用滚筒滚压而成的,并指出这种技术可能是受到古罗马铅釉陶器滚压纹饰技术的启发而出现,而罗马的此种技术则是来自于西亚的滚筒印章[7]。可是限于材料的缺少,没有展开详细论证。在意大利都灵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古罗马时期墓葬出土的陶钵上,可以看到与前述东汉陶器上的“短竖线纹带”极相似的整齐纹饰带[8](图八,1、2),可以判断是利用滚筒滚压出来的。这件陶钵的年代大约为公元70~100年,正处于我国东汉时期。

根据笔者的观察,关中地区利用滚筒滚压陶器纹饰的技术,目前最早可上溯到西汉中晚期,纹饰内容不限于简单的几何纹,而包含有复杂的神人、神兽形象[9]。从西汉中期开始,关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率先出现一些新的因素,如小砖券墓、铅釉陶,进而传播到其他地区。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如果将滚筒滚压纹饰的技术置于这一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重新考虑,那么就无法忽视其身上可能存在的外来文化影响的因素了。

因此,笔者认为,关中地区汉代陶器的滚筒滚压纹饰技术究竟是直接来自于西方,还是从历史上由来已久的绕绳圆棍滚压传统中改进而成,尚不能完全判断,但是不应忽视中西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2.技术分布及发展

本文对滚筒滚压纹饰技术的确认,来自于对陶器纹饰细部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已公布的汉代考古资料中,尽管在其他一些地区也存在与本文所讨论的陶器纹饰类似的罐、瓮,但是缺少细部照片或清晰的拓片,仅根据线图无法确定施纹工艺,也就限制了对滚筒滚压纹饰技术分布地区的研究,目前仅能获得一些零星的认识,例如:

1950年雁北文物勘察团在山西北部考察时,曾对在山阴县采集的一些汉代陶罐残片做了拓片[10](图九,1、2),从这些拓片上可以看出,陶罐纹饰带与“指甲纹”带类似,纹饰排列整齐、细密,可判断是滚筒滚压而成;淇县大马庄东汉中晚期墓葬M36中出土的陶罐肩部存在由“<”纹、点状纹构成的纹饰带,点状纹之间还有文字圈带,内容为“赵师作此”(图九,3、4),纹饰排列整齐,文字连续反复出现,且存在下排纹饰带叠压上排的现象(图九,3圈内),也可断定是滚筒滚压而成。而且“赵师作此”的文字带已经超越了普通的装饰图案性质,而具备了物勒工名甚至作坊商标的意味。

关中地区出土的西汉陶罐、陶瓮多为素面或仅施加简单的弦纹,尚未见到类似“短竖线纹”、“短竖绳纹”的纹饰带,“短竖线纹”陶罐从东汉早期开始大量出现。到三国和西晋时期,南方地区的青瓷罐上普遍在肩部施加网格纹或其他连续几何纹的纹饰带,例如南京长岗村东吴时期的M5中出土的青瓷筒形罐,在肩部就有一周整齐的网格纹[11](图一〇,1、2),南京刘家山西晋墓出土的青瓷重沿罐,肩部模印一周由短竖线纹和菱格纹构成的纹饰带[12](图一〇,3、4)。这样的纹饰带和本文中东汉墓出土陶器上的特征很相似,基本可以确定也是滚筒滚压而成。谢明良认为,滚筒滚压纹饰带的技术是东吴西晋时期越窑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并且指出这个技术应是继承了汉代陶器的纹饰制法,而非来自南方地区之前的印纹陶技术[13]。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到了北魏时期,一种典型的喇叭口罐的肩部可见连续的忍冬纹带,也是用刻纹的印模连续滚印而成的[14]。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接触到的关中地区汉代陶器进行细节观察和分析而得出的一点基本认识,归纳起来,滚筒滚压出的纹饰呈规整的带状,而且会连续重复出现特征相同的图案。限于目前考古资料发表的状况,尚存在很多不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提供一种可行的观察方法,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今后如能对更多的类似材料进行详细考察,一定会在滚筒滚压技术的来源、地区分布、发展脉络等方面得出更多、更深入的认识。

[1]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同[1]:图版陆玖.

[3]同[1]:87.

[4]同[1]:32.

[5]拱玉书.日出东方——苏美儿文明探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6.

[6]图片来自于大英博物馆网站藏品在线(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其中1为117762号藏品,2为115911号藏品,3为135278号藏品。

[7]谢明良.中国古代铅釉陶的世界——从战国到唐代[M].台北:石头出版有限公司,2014:27-30.

[8]照片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乔苏婷博士提供,摄于都灵博物馆。

[9]见于咸阳一座西汉墓,资料存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10]雁北文物勘查团雁北文物勘查团.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M].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1951:39,41.

[11]南京市博物馆.六朝风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2.

[12]同[11]:35.

[13]同[7]:30.

[14]王雁卿,刘贵斌,高峰.北魏陶器的装饰纹样[J].文物世界,2003(03):31-33.

猜你喜欢

竖线陶罐陶器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可自动消除NG竖线缺陷的Mura检测机设计探究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象形文字走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