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病员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2017-09-11胡国妃
胡国妃
【摘要】目的:中心静脉置管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它是插入中心静脉腔和右心房的装置,能有效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同时保护静脉。因此,广泛用于重急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输液,长期静脉营养,化疗等,在临床应用广泛,因此,对于置管的护理十分重要,好的护理方法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护理要点:固定稳妥,防止脱落,预防空气栓塞,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8-176-02
临床治疗中,患需要周期性的输液化疗药物及长期输注高浓度的营养物,广泛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术,避免了因反复浅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及药物对血管的不良反应及破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并发症多,因此进行良好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现就临床护理中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6年1—12月,我院有98例患者进行了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中留置时间最长的60天,最短的7天,平均天数39天,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62岁,置管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2 置管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其讲解深静脉置管的目的、效果以及注意事项,为其心理负担,可将置管术的操作过程告诉患者,使其配合穿刺。
2.2 体位选择,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肘部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选择肘正中静脉,再次选头静脉,三者最终汇集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穿刺时,病人应平卧,穿刺一侧手臂外展45°,股静脉穿刺时,患者应平卧位,穿刺侧臀部垫高10㎝左右,大腿外展20°---30°,外旋45°。
3 置管中的护理
3.1 操作过程中,如出现送导管困难,可稍拉回导管,小幅调整穿刺针再送管或边推0.9%氯化钠注射液边送管,遇阻力大的不可强行送管,稍微停顿后再进行,如果不行则改以对侧静脉置入。
3.2 穿刺过程中观察心律失常,如果穿刺长度测量不准确导致导管末端进入过深,位置到达上腔静脉下端,从而刺激到上腔静脉丛而导致心律失常。处理方法:穿刺前准确测量长度,对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在穿刺时应注意导管尖端位置。
4 置管后护理和观察
4.1 置管后24小时内,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肿胀及皮下气肿。
4.2 再经24小时后,更换敷料,并且每周更换敷料及肝素帽,每日用碘伏穿刺点消毒,动作轻缓,防止拉出导管。
4.3 观察全身状况,如伴有发热及穿刺点炎症现象,立即拔出导管并作血培养。
4.4 注意每日更换输液装置,保持畅通,并每次输液用碘伏消毒肝素帽,并用肝稀释液脉冲或封管。
4.5 输液前用0.9%氯化钠冲洗管道,在输注高营养液后,注意及时冲洗导管,避免感染。
4.6 在导管出现堵塞情况时,应使用注射器回抽,严禁向内推注,以防发生肺栓塞,如仍不通拔除导管。
4.7 置管期间如发生导管向外滑脱,不可将脱出部分向内插入。
4.8 预防感染。在穿刺前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穿刺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在连接输液及推注药物时,都必须无菌操作,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无菌环境,减少细菌污染,避免长时间留置导管,防止静脉炎发生。
4.9 防止脱落。临床操作时应确保导管固定,留在体外的导管应以S形固定好,做好留置刻度记录。在固定时采用粘性好,大小适中的敷料,在换药时注意撕胶布要从下往上,避免将导管带出,发现胶布松脱立即更换。
5.0 防止空气栓塞,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效果观察,如发现呼吸困难、心慌等表现,立即通知医师,采取抢救措施。
5 健康教育
5.1 穿刺前,告知患者沐浴或清洁穿刺处皮肤,选择宽松的内衣,指导教会患者手术中体位姿势以便配合操作,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5.2 穿刺中,指導教育患者在置管过程中保暖,当导管或导丝推进后,嘱咐吸气后屏住呼吸,以免发生气栓或出血。
5.3 穿刺后,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若出血量较多按压包扎止血,观察体温变化监测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巧云:循证护理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 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215—2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