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年段古诗的诵读与应用表达教学策略

2017-09-11贾超红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诵读导学情景

贾超红

摘要:在古诗的诵读与应用表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整体感知逻辑的训练引领感悟意境借助情景的配合吟诵记忆,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通过熟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陶冶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增添文化积淀,打好做人的思想 、道德、文化的底子,这才是诵读古诗文的真正目的所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是一种任务型的双向学习模式。在对古诗的诵读学习过程中,从情景激思,唤醒交流到情景导学诵读入手,披文入情,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

关键词:情景 激思 交流 导学 兴趣 诵读 应用表达

在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不多,理解能力还比较低,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注重僵硬机械的读读背背,抄抄写写。至于诗句的理解,更是照诗直译,并没有互动投入,也没有意境的感悟,让学生感动枯燥无味,毫无学习兴趣。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既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更不能提高他们的应用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年龄特点,以诵读为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读背、识字、写字上。教师不宜主动讲解古诗的意思 , 如果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可以作简要的回答,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那么,怎样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呢?针对这个问题,采用“情景导学导用”就能营造诗意氛围,入情入景,让学生在活灵活现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为应用表达打下基础。

一、情景激思,唤醒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呈现,唤醒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他们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常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中很多时候都是情景与想象的绝妙描写与表达。如在教学李白《静夜诗》一诗时,先给学生四幅图,第一幅明月图;第二幅冬天霜冻图;第三幅抬头观月图;第四幅低头思故乡图。通过画面,让学生分组或同桌交流讨论画中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言之有矢,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又如教学《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在黑板上先呈现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学生在交流中找到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景物。学生欢呼雀跃地惊叹这么多的景物多么的美,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惟妙惟肖的诗情与画意,相信图画和诗句一起铭刻在了他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投入。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用情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和印象,又唤醒了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言之有物,真是一举两得。

二、情景导学,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能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与合作探究。 在古诗的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整体感知。在教学古诗时,在情景激思的铺垫下,学生已进行了交流。此时,可以安排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是这样描述对应的情景的。同时,让学生在自学中扫除生字词的障碍,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逻辑的训练。在教学古诗的时候,不妨通过情景的再现,可以根据诗中的表达情景分几个插图来让学生描述训练。而情景的对应练习表达,则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使学生更易于体会诗里面的思维逻辑关系及所蕴涵的含义。如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思维之间的关系,抓住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这样的方法教学不但能来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又可达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的目的。

3.引领感悟意境。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杨万里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如此有趣的儿童生活画面,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让学生一边听课文录音,一边在脑海里浮现诗中的生活画面。还可以一边出示插图,一边配乐朗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路,花落的景象、美丽的油菜花、起舞的黄蝶、天真可爱的儿童。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

三、情景导诵,提高能力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熟读经典,受益终身。

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在吟诵过程中,如果只是机械的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不大,并且会感到很枯燥。但是如果可以借助情景的配合吟诵记忆,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通过熟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陶冶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增添文化积淀,打好做人的思想 、道德、文化的底子,这才是诵读古诗文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吟诵教学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思维,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第三,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如吟诵《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找出押韵词“光”“霜”“乡”,让学生抓住月光、霜、明月、故乡这几个画面,在配乐声中让学生仰扬顿挫地诵读,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步入诗中意境,和诗人产出共鸣。如此,学生不但容易背诵古诗,而且在吟诵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

四、情景迁移,应用表达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是一种任务型的双向学习模式。在对古诗的诵读学习过程中,从情景激思,唤醒交流到情景导学诵读入手,披文入情,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学生在古诗的诵读学习中体会到其细腻而又绝妙的的表达方法及逻辑上的严密结构,有效地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学生在创作上,能运用古诗文的表达方法、情景表述、诗文结构及思想内涵进行表达与创作。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必将大放异彩。如从李白《静夜诗》一诗的情景导学导诵读教学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诗的明快节奏、自然纯朴的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情感。在这种语感及情感的激发下,心定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灵感就会呼之欲出,写作就能水到渠成。

此时,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情景,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情景要表达的情感,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思维,展开联想,运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其景趣、情真之美。巧用古诗的表达方法及结构描述情景把从经典古诗中培养成的内涵及丰富语感迁移到写作中。在写作上要注重循序渐进的规律,按照从仿写到创造,既可以创作古诗也可以写记叙文,让学生在练笔中不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诵读古诗与应用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而不是简单枯燥的读背抄写,让学生快乐地走进诗中意境,犹如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要让他们学得争先恐后,学得欲罢不能。以“思”为前提,情景激思,唤醒交流;以“诵”为手段,情景导诵,以激发兴趣;以“用”为目的,情景迁移,应用表达。以培养语感美为激发创作的动力源泉,让学生从蕴含着丰富多彩美的因素的经典诗文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把古诗的诵读与应用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必定会相得益彰,学生在写作上必定会如鱼得水,妙笔生辉。

参考文献:

[1]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2]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诵读导学情景
情景交际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