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2017-09-11曹清华

速读·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论语

摘 要:翻译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交际行为,不仅要完成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也要促进两种文化间的交流。近年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已成为翻译领域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所谓文化负载词,是指某一民族文化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或词组,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由于中西方在自然环境、宗教、习俗、文化意象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文化负载词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深具影响力的儒家经典《论语》为研究语料,试图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译者如何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将原文本的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同时,笔者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也总结归纳出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释说明。

关键词:《论语》;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认知环境

1关联理论下的翻译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全过程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更具体的说,翻译行为包含两个示意—推理过程。在第一个示意—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示意—推理交际过程,其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其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其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理解。

2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是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也是一个民族语言系统中直接反映该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语言。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

但是在翻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往往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其翻译是一大难点。译者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很难在对应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诚然这给译者在翻译上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探索进步的视角和方向,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

3《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价值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不仅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世界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而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中西文化的传递沟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4关联理论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探究

4.1直译法

如果源语词汇承载的文化信息不是非常明显,或者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有较强的认知水平,无需用过多的努力就能通过上下文或自身语境轻松推断出原作者的意图,则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如: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The Master said,“A man of honor is composed but not arrogant.A petty-minded man is arrogant but not composed.”

译文分析:文中“君子”与“小人”、“泰而不骄”与“骄而不泰”结构字数相同,属于典型的对偶句式。译文在对“泰而不骄”以及“骄而不泰”的处理上以两个形容词及其否定形式保持了译文结构上的对称性,这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相一致。此处采用直译法翻译,准确表达出了君子之道与小人之为,译文读者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达到了与原文读者的最佳关联,很容易通过字面意思识别出作者的隐含意义,译文不仅实现了原作的交际意图,也传达了信息意图。

4.2直译加注法

由于认知环境不同,有时对于原语读者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译语读者来说则可能无法理解。即译语读者无法从输入的信息中,激活相关的认知心理图式,通过推理,识别原作的交际意图。此时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译文既要传达原作的文化色彩,又要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使其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译者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如:

原文: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译文:(At the ceremony to meet a foreign mission,he bent his body slightly forward,)the jade tabelt①seemed too heavy for him to carry.(①:A symbol of authority given to him by his ruler.)

译文分析:“圭”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形状上圆下方,被用做出使列国、朝觐礼见的玉器,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象征,同时也可反映一个人的身份及等级。对于“圭”的解释,译文采取了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并且在文内加注、补充说明“圭”的使用场合。译文在准确将“圭”的表层意义传达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将“圭”的联想意义表现出来,从而让译文读者了解其后的文化深意。这样译文读者不仅能以较小的推理努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能充分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有特色,实现了原文与译文读者的最佳关联。这种直译加注法,除了能使译语读者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外,也会增加原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使译语读者付出同样努力得情况下获得额外的语境效果。

4.3意译法

当原语的文化色彩很浓,直译的话,往往会超出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即使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仍无法理解原作的意图;直译加注又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造成交际中断,使译文失去与讀者的关联性。此时可采用意译法,将原语的文化负载词语的内涵意义明晰化,保留原语的语用效果,这样不仅传达了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又使译语读者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如:endprint

原文:子曰:“吾其被发左衽矣”。

译文:The Master said,might now be wearing our hair loose and folding our clothes to the left!Note:As the barbarians do.

译文分析:“左衽”意为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中国传统文化中右与左的象征——以《礼记》为例”中提到左象征着地位低下、贫困潦倒。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如果一个人的衣襟朝左边开着,他将会被认为成是野蛮之人。读者没有此语境假设,如果将“左”直译,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将无法传递给读者。此时采用意译法,并加上注释,在传递出交际意图的同时也保留了源语形象,使读者的认知语境被扩大,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因此,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讲,译文遵循了最佳关联准则。

4.4拼音加注法

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有时为了保留汉语特色,可以采用拼音加注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直接译成拼音之后,译者可在文外加注,来进行意义上的阐释与说明,从而使译文读者更好的进行理解。如:

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The Master said,“After the first offering of wine,I dont want to go on watching the Di ceremony.”②(②:A ceremony fo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ancestors.Conducting the Di ceremonial service was reserved as the sole right of the King.Hence Confucius could not bear to see it conducted by the duke of the state of Lu.)

译文分析:“禘”、“灌”两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禘”在周礼中特指天子按列位顺序向祖先献酒的祭祀活动,“灌”是天子祭祀时的第一次献酒。直接明了地采用汉语拼音来翻译“禘”、“灌”二字,保留了汉语的自身特色,同时,译文又在文外加注说明了“禘”只是天子的权利,其余士大夫这样做是有违礼制的,以此来解释“吾不欲观之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消除了他们的困惑。此处采用拼音加注法,使译文读者以最小的推理努力了解到孔子对礼的重视以及对非礼行为的不满,实现了与原文的最佳关联。

5结语

本文旨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以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为翻译原则,以《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关联理论更好地指导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通过以上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关联理论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基于关联理论,翻译活动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应该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读者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实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通过对原文本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分析,译者应灵活变通地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地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有效激活译文读者脑海中相关的文化认知图式,使它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David,Katan.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lackwell,1991.

[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文化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李莹.论《论语》在英美的翻译与接受[D].四川大学,2002.

[7]莫丽红.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D].南华大学,2011.

[8]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0.

[9]张暴然.中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D].西安電子科技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曹清华(1993—),女,汉族,硕士,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论语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