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移动社交成瘾概述

2017-09-11曹璟钰

祖国 2017年15期

摘要:从移动社交定义以及研究现状和现有研究不足出发,梳理移动社交成瘾的研究现状,对移动社交成瘾的影响因素和涉及的大脑奖赏自控系统进行总结,同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移动社交 成瘾 奖赏

一、概念提出

在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享受手机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易产生对手机社交应用的依赖。移动社交依赖的概念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现有研究一般将手机成瘾定义为使用个人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的一种行为成瘾。社交网络成瘾具体表现为在无外界成瘾物质的作用下,过度的使用互联网与外界进行人际互动,从而导致使用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进而产生躯体,心理等一系列并发症状。

二、研究现状

针对大学生对社交类手机应用依赖现状的研究,国外(如美国)起步较早,日韩等国家也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结果呈现跨文化一致性。对于手机依賴,前人多从个体的人格,孤独感等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展开研究。如国内研究发现: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心理幸福感较低的人会在应对消极情绪时更加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同时,手机社交功能的这一依赖源的便携性、即时性等特性也无时不刻在影响着用户的手机体验,手机社交应用的特性与手机依赖也有很大关系。信息化背景下手机是网络的主要媒介,针对依赖源“手机社交应用”这一客体国内尚缺乏从信息渴求角度对手机社交依赖深入探讨的实证性研究,缺乏对依赖人群这一主体认知系统尤其奖赏系统和自我控制系统的探究。

前人研究表明手机社交成瘾与个体的自我控制有密切关系。自我控制是人类一种主动控制不合理思想、情绪和行为冲动,以使自己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重要心理机能。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失败会导致大量问题行为,如药物依赖、攻击行为、网络成瘾等。手机成瘾大学生可能更易引发消极情绪导致自我控制失败,引发注意力下降,导致更多冲动性行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成瘾人群的大脑中不仅存在与物质成瘾相关的神经通路——奖赏系统。而且大脑的奖赏系统和成瘾,自我控制系统有密切联系。

三、干预手段

针对手机成瘾的干预,传统手段有团体辅导、社团活动等。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正念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对成瘾,冲动性和依赖造成的情绪问题,自我控制缺陷有一定缓解作用。与以往心理团辅治疗不同的是,病患并非被引导去改变自身感觉、情绪和想法,而是去观察它们,并将其与自己本身分离。无论对于临床治疗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非常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熊韦锐,于璐.2011,1)研究发现,正念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疼痛(Foley,Baillie,Huxter,Price,& Sinclair,2010)辅助治疗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纤维肌痛等疾病,对减少物质滥用(Britton et al.,2010)正念训练对于人们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疏通作用,可以缓解紧张压力引起的慢性疼痛,摆脱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除此之外,在药物滥用、焦虑障碍、成瘾问题等的治疗中,正念训练都有较良好的运用。

四、研究展望

国内研究以普通描述性报告为主多为社会调查性研究,只停留在揭示问题表面。尚缺乏对依赖人群奖赏和控制系统深层次方面的分析和实证性研究,研究角度多是社会学甚至传媒学角度,没有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手段。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手机依赖的认知神经机制,针对性提出干预手段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Barry,D.,&Petry,N.M.(2008).Predictors of decision-making on the Iowa Gambling Task: Independent effects of lifetime history of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nd performance on the Trail Making Test. Brain and Cognition,66,243–252.

[2]Bechara, A.,Damasio, H.,Tranel, D.,& Damasio,A. R.(2005). The Iowa Gambling Task and 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some questions and answer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9,159–162.

[3]曹枫林,苏林雁.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冲动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2007,(04).

[4]彭彦琴,居敏珠.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J].心理科学,2013,(04).

[5]任俊,黄璐,张振新.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05).

[6]谭树华,许燕,王芳,等.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05).

[7]汪芬,黄宇霞.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1).

[8]吴欣洋.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正念水平及幸福感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4.

[9]熊韦锐.正念疗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由及其理论缺失[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10).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基金号:201610635002;作者简介:曹璟钰,学历:本科,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研究方向:心理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