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董氏墓戏台模型建砌位置研究
2017-09-11任彤
任彤
【摘 要】1959年1月“侯马董氏墓”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董玘坚墓戏台模型建砌的位置按照方位学原理讲十分不合理,本文主要从廖奔以及伊维德(Wilt L. Idema)的观点切入,提出了与当下学者不同的观点:侯马董氏墓戏台的特殊性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墓葬建制的缘故。
【关键词】侯马;董氏墓;位置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287-01
1959年1月侯马市郊所发掘清理出两座董氏金墓,墓1为兄董玘坚之墓,墓2为弟董明之墓。墓室北壁上雕有一座小型的砖雕戏台,砌于墓主人夫妇神主雕像之上,5个戏俑皆安放于戏台平坐,墓室东西两侧各雕饰有六幅隔扇,四壁下方基座皆为施工精美的须弥座。[1]
墓葬与遗址的最大不同就是它不是岁月无意识的积淀,而是人类有意识安葬已故亲人遗骸的结果。从《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到《晋书》“及惠帝复祚,诏以卿礼葬之”,足见人类已从无意识的茅草裹尸,弃置荒野转变到有意识的安置遗骸。人类这种有意识的安葬已故亲人遗骸当属丧葬思想的重要质变。自汉代以来人们便已将墓葬视为地下宅第、死后居所,而南为厅,北为主人的起居之堂,东西为厢房,这样传统的“四合院”形制更是成为方位学中一种普遍意识,然而,董玘坚墓戏台模型建砌的位置违背了这种方位学原理,戏台并非砌于南壁而选择于北壁墓主人上方。
廖奔先生在《戏曲发展史》和《宋元戏曲文物和民俗》中关于侯马墓戏台的建砌的位置给予如下解释:董玘坚墓戏台模型并非厅堂居室建筑的反映,而很有可能模仿了当时晋南神庙戏台的样式,晋南农村当时对于杂剧艺术的欣赏一般都是在神庙戏台上进行的,很少有人能够演得起唐会杂剧,所以此墓中才象征性地修砌了这种戏台,此类演出本为娱神而非娱人。[2]
伊维德(Wilt L.Idema)的观点与廖奔先生有相似之处,他认为侯马董氏墓戏台更多的是为了祭神,引导死者升入仙界。他将宋金庙会赛社中流行的目连戏和晋南的侯马董氏墓杂剧砖雕进行联系,金代《耀州三原县荆山神泉谷后土庙记》中记后土庙会时曰:每当季寿中休前二日张乐祀神,远近之人不期而会,居街坊者倾市而来,处田里者舍弄而至,肩摩踵接,塞于庙下。[3]山西宁武县定河村金泰和八年((1208)《汾川昌宁公家庙记》中写到:于是以每岁仲夏竭诚修祀,具牢醴牲饩奠于堂上,作乐舞戏妓拜于堂下。是日阖邦远近,往观者如市,大为聚乐,以极岁中一方之游观也。[4]上述两则文献为民间祀神活动,且时间一致,于是得出董氏墓戏台为娱神而非娱人。
对于以上的结论,笔者不敢苟同。廖奔和伊维德先生的“娱神非娱人”论观点具有普遍性,无法解释侯马董氏墓戏台建砌位置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侯马董氏墓中董玘坚墓1的戏台砌于北壁而非砌于南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墓葬建制的缘故。
侯马董祀坚墓南壁阴领上悬挂有董玘坚墓买地券:普天下唯南赡部州修罗王管界大金国河南东路绛州曲沃县虎祁乡南方村董纪坚素弟董明于泰和八年买了本村房亲董平家墓……故立地契为其据时大安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葬主董玘坚墓素弟董明葬[5]。
由上述买地券可得,该墓地是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十一月初一日安葬,时间可推断为金代后期,这一时期战势频繁,民不聊生,晋南地区虽有太行山为屏障,形成一个不为战争骚扰的封閉、安全地区,但就整体局势而言,也在无形中受其影响,民众渴望拥有一种“精神寄托”,于是金代佛、道在精神领域衍生并盛行开来。金代墓中“飞天”、“买地券”、“墓主夫妇分持经卷”、“念珠对坐图”、“墓顶绘莲花”,及其买地券中提到的“南赡部洲”等皆可证明佛、道思想在金代民众精神世界的渗透深远且浓重。民众对于“精神领域”的崇尚远远高于“娱乐领域”。
通常墓葬的建制形制,一般是模仿人生前的样子,甚至是人生前所向往的样子,侯马董祀坚墓的戏俑同后来出土的侯马104号墓形象和规格相同,可见为同一砖模上压出的人物形象,戏台上有四个戏俑,其中衙役俑有相同的两个,缺少打哨俑,戏曲人物粗坯且皆无彩绘,足见墓主人以及生者对于戏台的重视程度一般,戏台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与四合院的结构相配,在墓室中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环境。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侯马金代董氏墓介招[J].文物,1959(6).
[2]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
[3](清)王艇.金石苹编[M].清嘉庆十年刻本,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4](清)张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卷七七):162-163.
[5]刘念兹.中国戏曲舞台艺术在十三世纪初叶已经形成--金代侯马墓舞台调查报告[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