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民歌与美声演唱艺术异同之比较

2017-09-11刘玉洁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美声演唱艺术异同

刘玉洁

摘要:藏族民歌与美声演唱艺术是极为重要的声乐艺术类型。藏族民歌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珍宝,美声演唱艺术虽然是“舶来品”,但在经过“本土化”后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构成。以辩证客观的态度对西藏民歌与美声演唱艺术进行比较,力争在保留和发扬藏族民歌独特风格的基础上,更好地借鉴美声演唱来传承和保护西藏民歌艺术,是有益于西藏民间艺术发展的得力举措。

关键词:藏族民歌 美声 演唱艺术 异同

藏族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园林中的一朵冰山雪莲,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之美,高洁而典雅。在藏族民歌中,我们能够听到藏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现实生活和文化艺术。美声演唱是相对科学完备的艺术体系,它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在上个世纪“漂洋过海”来到我国。在历经排斥、接纳、融合之后,美声演唱已经成为我国现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构成。将西藏民歌与美声演唱艺术进行比较,试图以相对科学理性的视角对藏族民歌进行审视,积极探究传承、保护和发扬包括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民歌的有效路径。

一、藏族民歌与美声演唱艺术概述

藏族是热爱歌舞的民族,藏族民歌在其漫长悠久的民族历史中始终相伴,是臧族同胞慰藉心灵、宣泄情感、传达思想的重要载体;美声艺术来自遥远的欧洲,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最终成为体系完备、形式完美的声乐艺术类型。

(一)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藏语称“勒”,迭部藏语称“旦热”,即“赞颂”之意,是广大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男女老少皆适宜的声乐艺术类型。西藏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誉,藏族同胞处处、时时、事事都要有歌舞相伴,藏区“家家有舞,人人爱唱”。在没有形成正式语言文字之前,藏族民歌的歌词和乐曲均系民间艺人们口耳相传。原生态的藏族民歌曲调相对简单且少变化,通常无音乐伴奏;歌词内容宗教色彩极为浓厚。而在藏文产生和运用后,藏族民歌也更加丰富:从地域上分类,藏族民歌包括弹唱、花儿、拉伊(山歌)等;从结构和表达形式分,则可分为“鲁”(古如)和“谐”两大类,“鲁体”民歌是西藏民歌中最早的一种类型,包括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谐体”民歌则品种较多,包括堆谐、康谐、巴谐、果谐、达谐等等,其中果谐是普遍的、流传度比较高的民歌形式;从题材上看,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形式多样,富于人民性、广泛性和思想性,从中可以了解到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理想信念;从演唱特点来看,藏族民歌演唱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美不胜收。

(二)美声演唱艺术

“美声”,意大利语Bel Canto,原意为“美好的歌唱”。美声演唱艺术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迄今已逾百年。早期的歌剧表演通常是由阉人歌手来担任女声高音演唱的,不仅有违人性最后又走进了单纯炫技的窄仄道路。对此,有识之士努力钻研演唱技法,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美声演唱艺术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歌唱:要求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共鸣充分。演唱者要能够精确地协调和驾驭发声器官,气息深厚,呼吸连贯,喉头稳定,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音波均匀,音域宽广,最终塑造出美好的歌声,实现最佳的剧场演出效果。

二、藏族民歌与美声唱法之艺术比较

藏族民歌与美声演唱艺术都是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声乐艺术形式。随着美声演唱艺术在我国的广泛接纳,藏族同胞中产生了很多经过美声专业学习和训练的职业歌手,从中可以看出藏族民歌与美声演唱艺术之间的互通与融合。当然,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发展地域不同的声乐艺术类型,必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下面我们将从声乐艺术的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入手对二者进行比较:

(一)呼吸

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和前提。美声唱法也好,西藏民歌唱法也罷,都十分重视呼吸。美声唱法中将“好的呼吸”看作是是歌唱的基础,认为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进行“美好歌唱”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了呼吸方法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美声唱法中普遍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横膈肌、腹肌、腰肌甚至臀部肌肉都要参与到呼吸中来。这样深而有力、流畅连贯的呼吸,对声音所起到非常大的支持作用,使演唱者更加自如地控制声音的音色及音量;藏族民歌曲调悠扬,有很多舒展悠长的慢板、乐句很长的散板,甚至要求演唱者在较高音域处做高难度的技巧性发挥,都需要绵长厚重的气息支撑。西藏民歌艺人都十分擅长控制和支配气息,吸气时要深达腹部,在演唱时再慢慢地送出去,不能一下子把气唱完,如此方能真正唱好藏歌。

(二)发声

发声方法决定了声音的音色与音量,对于声乐演唱艺术而言至关重要。美声唱法喜欢自圆润明亮的声音,发声要稍靠后一些,要求演唱者做到喉头放低且保持稳定放松的状态,喉咙尽量打开,声带要松紧适度。演唱时,演唱者的气息通过喉咙在声带上产生适当的压力,并发出自然圆润、灵活而富于弹性的乐音;西藏民歌演唱者同样偏爱圆润明亮的音色,但同时更倾向于高亢清脆的声音,发声要稍微靠前一些,喉头在稳定的基础上可以轻微移动,喉咙的打开也要适度。在此还要专门提及“缜固”,西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跳音技巧,演唱者要借助横隔膜的弹跳能力来支持发音,这与美声唱法中对横膈膜肌的利用颇为接近。

(三)共鸣

良好的共鸣对于声乐演唱艺术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技巧。共鸣的腔体包括头腔、胸腔、口腔、鼻腔等。美声演唱艺术强调在歌唱时积极而又松弛地打开腔体,腔体比例调整为以头声为主,将所有的腔体连贯成一体,借助一系列气息和腔体的协同运作,使气息在其中获得充分共鸣,并十分自然地落下来,最终发出圆润、坚实的声音;西藏民歌演唱艺术对共鸣的要求也十分富于技巧性,反对脸红、脖子涨的嘶声直喊。民间的老艺人们认为发声部位应当在脖子上面,非常强调口腔和鼻咽腔的共鸣,相对少地运用胸腔共鸣,很少用到头腔。在演唱中,演唱者力图通过上部的共鸣使气息上下贯通,这样发出的声音既洪亮又不失尖锐清澈,并且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辽阔空旷的场地也能凝而不散。endprint

三、从传承角度谈藏族民歌对美声演唱艺术的借鉴

藏族民歌是我国声乐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在我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十分重要的。美声演唱艺术虽然是“舶来品”,但早在近代就已经“漂洋过海”来至我国,在经过了长时间磨合后,已经被广泛地接纳,这一艺术形式的“本土化”使借鉴美声唱法来提升藏族民歌的传承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崇尚理性,提倡科学”为特征,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美声演唱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特质。艺术家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人声乐器,借助医学、解剖学、物理学等多门科学对发声器官、发声机制和发声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才形成了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美声演唱艺术。在传承西藏民歌时,研究者同样可以转换一下既有的思维方式,对西藏民歌艺术进行客观理性的研究;

第二,科学完备的声乐理论。美声演唱艺术是公认的具有科学性、比较完备的声乐类型;西藏民间艺人虽然掌握了比较完善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但声乐理论却是口耳相传、难见其端。以美声演唱艺术的声乐理论为参照,比对西藏民歌的声乐理论,梳理脉络、架构体系,使原有略显散乱的艺术理论能够条理清晰、言之成文,为进一步完善西藏民歌艺术体系做出积极努力;

第三,可“复制”的练声方法。在发声训练上,美声演唱方法指令明确,清楚易懂;西藏民歌虽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但主要是由老艺人在教唱过程中提出具体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如果借鉴美声演唱艺术的训练方法,对于西藏民歌艺术传承极为有利。当然,必須指出的是,任何方法都应为“我”所用,在以美声演唱方法进行训练时,应注意区分美声与西藏声乐演唱的不同。

藏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创造出了独特藏族民歌,藏歌曲调悠扬、音域宽广、耐人寻味。美声唱法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备受赞誉,经过“本土化”的发展,俨然成为我国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构成。为了促进藏族民歌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在对二者进行全面比较的前提下,在保留和发扬藏族民歌民族性与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借鉴美声演唱艺术来丰富和充实藏族声乐演唱艺术,是有益于西藏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关于寻求中国当代声乐优势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5,(06).

[2]丹增边洛.西藏民族现代式新唱法之谈[J].西藏艺术研究,2008,(03).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声演唱艺术异同
勇毅执着的追求 坚实丰厚的建树
——郭克俭《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评介
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探究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