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台江县苗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2017-09-11常慧
常慧
摘要:苗族作为民族历史上一个长期迁徙的民族,历代王朝对于苗族先民的征讨从未停止过,长期的战争使得苗族祖先不得不离开故土,流离失所,导致了民族文字的丢失。智慧的苗族先民则用自己的双手以针为媒,在服装上记录了苗族的迁徙历史、民族图腾信仰、民族情感以及审美取向,因而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本文以台江县的苗族服饰为例,对苗族服饰的特征、产业化优势、市场现状等方面综合分析,进行苗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发展思考。
关键词: 服饰文化;产业化优势;市场现状
一、台江县自然情况介绍
台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土地面积1108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市48公里,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65号高速公路、320国道线穿县而过。该地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包括丰富的水能、矿产、以及植物资源。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七,是全国苗族人口聚集比例最高的省份,有方纠、方南、方秀等九个苗族支系,因而享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的美誉。作为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孕育了许多节日风俗,如姊妹节、独木龙舟节、敬桥节、开秧节等民族节庆成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助动力。
二、台江县苗族服饰特点
在贵州地区,由于不同的苗族支系生活环境所造就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信仰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苗族各个支系在服装制作上不同的用料、工艺、色彩、图案造型上的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服装特色。各支系间苗族服饰的区分往往是和地域、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划分贵州苗族服饰类型的时候按方言区和次方言区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和湘西型。
(一)苗族服饰分类
在《贵州各地苗族服饰图案中的图腾符号差异》一文中,作者对贵州省上述四大苗族服饰特征做了阐述:
黔东南型服饰,主要流行于黔东南州各县市,男子服饰基本相同,妇女服饰差异较大,上衣有大领对襟和右衽半身,下半身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百褶裙长短不一,长达脚背或短至腿根,并佩戴各式各样的围腰和绑腿,这一服饰类型的支系繁杂,人数较多,遍布于贵州省内各个地区,其中的款式多达四十来种。黔中南型服饰,主要流行于花溪、龙里、贵定、惠水等地。主要特点是以黑、白、蓝三色线来绣织衣裙或用蜡染图案装饰,其他则与黔东南型大同小异。妇女穿大领对襟衣、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川黔滇型服饰,主要流行于黔西、黔西北地区。这一地区服饰的特点是以麻布为主要衣料、服装色调较浅,蜡染工艺的使用比较普遍。湘西型服饰,主要流行于铜仁市与湘西接壤的地方。由于长期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原始苗服的特点已经趋于汉化。妇女服饰以蓝色为主,除了有多样的头帕花色和式样外,服装差异较小。
(二)苗族服饰图案
苗族先民因战争而迁徙,为避免流失走散以及民族识别,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支系就用不同的刺绣图案及服装款式来标识他们的身份,在定居后形成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以后,形成了各苗族支系不同的刺绣图案和服装款式并被世代传承。就苗族服饰的图案的历史渊源来说,主要包括图腾崇拜以及苗族历史神话传说。图腾崇拜是在人类发展历史的早期,由于人们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与作用,以及对世间万事万物力量、精神的崇拜,认为万物有灵,将一切自然变化归于自然神灵的變化,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因而产生了图腾崇拜以及模仿。另一方面的刺绣图案的来源便是苗族的民族传说,例如苗族蝴蝶妈妈的传说,蝴蝶崇拜使得在苗族服饰上蝴蝶处处可见,苗族女领袖兰娟衣的传说、以及蚩尤打败炎黄二帝的传说等都是苗族刺绣的母题。在《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刺绣图案研究》,作者对这些传说进行了介绍。
在苗族服饰的几何图案中,大都具有象征或抽象的含义在里面,而这些图案都是苗族人民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以及观察得来的,比如在苗族服装中有一些象征太阳、石头,表达了苗族先民对于自然的崇拜之情。在一些苗族妇女的披肩上会有两道刺绣的横道,代表着长江与黄河,而这种说法则来自于苗族领袖兰娟的传说,表达了苗族人民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三)苗族服饰工艺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汉时期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尚斑烂。”苗族的刺绣技艺若从秦汉时期算起,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不同的苗族支系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之下,产生了适应环境的具有社会身份识别作用的不同服饰。虽然其服饰种类千差万别,但其制作工艺一脉相承。苗族妇女始终保持着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手法,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采用挑中带绣、绣中带织、染绣相结合的手法,并配以或多或少的银饰,使得整体服装花团锦簇、富丽堂皇,彰显了民族特色及民族韵味。
苗族的染技有蜡染,以黔东南讲西部方言的苗族为例,妇女多穿蜡染的麻布花裙,相比之下,服装色彩较淡,服饰花饰较少。且蜡染技艺即便在一个省内,也存在许多地域差异。在《论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染织绣技艺之美》一文中,作者指出了较为有特色的以榕江县为中心的“榕江型”蜡染,比较具有代表特色的便是榕江县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所使用的蜡染的长幡,上面有蚕龙、叶龙以及蜈蚣龙,此幡的作用是唤醒祖灵,送祖灵归天,保佑子孙平安、五谷丰登。
苗族的织花技艺多呈现在围腰之上,织花种类繁多,织花技艺基本相同,基本上以单色的棉麻线为经,以彩线为纬线编织而成。织花图案多以几何图案以及花鸟图案为主。
苗族的刺绣技艺不仅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刺绣手法以及独特的造型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极具民族特色。苗族刺绣主要的手法有平绣、辫绣、邹绣、锁绣等。以邹绣为例,邹绣首先是用织辫机将丝线编织成辫,然后按照剪纸形状,用单针穿线,将丝辫折成小折,由内而外填充,填充过后整体的效果更加立体、饱满。
三、台江发展苗族服饰文化产业资源和市场的优势条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域旅游,充分发挥旅游+的联动效应,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的自然、文化、旅游等优势。在台江县大力发展民族节庆旅游业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形成全域旅游规模,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带动服务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endprint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台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境内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盆地、河谷错落有致,相辅相存,台江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气候适宜。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植物、矿产、以及水力资源。台江境内植被保存完整,森林覆盖率达60%,是贵州的十大林区县之一。树种以松、杉为主,针、阔叶等多种珍稀树木及植物交错并存,中药材有天麻、人参、银耳、杜仲、灵芝、黄柏等;山中有金山猴、猕猴和蟒、蛇及穿山甲等多种动物繁衍栖息。地下有铅、锌、铜、铁和硅等多种金属及重晶石、大理石、磷、粘土、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台江有近百条溪河分别流入清水江、巴拉河、翁你河、翁密河,水质清澈无污染,水能蕴藏量大、开发潜力大。目前开发的翁密河漂流河道段位于南宫省级森林公园内,此外,红阳万亩草场位于南宫森林公园红阳景区西南部,草场占地面积10000多亩,草场主要为山地灌丛林草地,四周分布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每当旭日东升、夕阳晚照、苍山如海、云移峰动、雪景、雨淞出现之时,是观草场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的良好场所。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动植物、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正是在这种悠然自得、自己自足的生活环境中,孕育了苗族人民积极乐观的性格,在这土地上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生存法则,使得苗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二)丰富的人文资源
人文景观是台江旅游的一大产品,境内无迹不古,是贵州东线旅游线路上的一朵奇葩。有编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历经十八年的反清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人民起义遗迹、遗址,有建筑风格异彩纷呈的古军事重镇--施洞古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寒武纪时代古生物化石群遗址及博物馆、山清水秀的自然景区、有千姿百态的大塘溶洞群。红阳万亩草场内由瓮翁往土城遗址、掌水坪古战场等自然景点和苗族英雄包利王的坟墓、著名抗清名将张秀眉练兵场、莲花屯土城址、古战壕等人文景观组成。
(三)民族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台江县作为多个苗族聚居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苗族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崇尚文明的礼仪风范—祭祖节(每次过3年时间),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节”——姊妹节(也称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有“世界唯一的独木龙舟节”——施洞龙舟节,有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遐迩闻名的“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有荣获2003年度西部民歌大赛金奖的苗族大歌——反排多声部、方里是歌是情与爱的世界,有“文化藏在身上,史书从头读起”之说。每一个节日、每一次活动,都包涵着沉积厚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被联合国列为全球一等“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十大人文旅游景区之一。此外,苗族蜡染(丹寨县)、苗族服饰文化(雷山县)、苗族银饰工艺(雷山县)、苗族芦笙文化(雷山县)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旅游活动、人文景观旅游的开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非遗的申请-对于民族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以上几种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应的带动了民族服装以及手工艺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可观的前景。但是由于过度功利化、市场机制、民族品牌的缺乏,使得服装生产行业的混乱,价格参差不齐,民族服装的生产应当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民族文化精髓,否则服装的产业化将寸步难行。
四、台江苗族服饰行业发展现状
台江苗族服饰大致可以分为方你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黎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后哨型等九大类型100多种款式,分布在台江县境内八个乡镇180多个苗族村寨及周边相邻县市的苗族村寨。台江的苗族服包括了苗族长裙、中裙和短裙三大系列的绝大部分亚系列。方南支系以台江施洞镇为中心的中裙系施洞式服饰,服装由于年龄以及身份变化而变化。随着成年以后服装颜色由艳逐渐变暗,即红、紫、深蓝。衣服主题图案随年龄由恋爱生育为主题转向祈福纳祥转变,纹样多为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方你支系是以台拱镇为中心的长裙系台拱式服饰,服装样式图案受汉化影响,衣蓝黑裙为基本用色格调。喜绿色丝线,青年人蓝衣红底布绿绣线,中老年以黑衣红底布墨绿绣线为主。纹样关于苗族历史与文化意义的几何紋样,动植物为主,如蝴蝶、鱼、龙等图案。方翁是以剑河县革东镇为中心的长裙系革东式服饰,即苗族的“方翁”支系。服饰特点与施洞较为接近。尤其是头饰与上衣。裙子长度与装饰不同于施洞,裙子中部到底端用红色系条纹织锦带装饰,生育后则变成由一条马蹄纹和3条水纹及1圈刺绣花纹百褶裙取代,以及一条绣花围裙作装饰,同时也可以做背带 。
综上所述,台江县苗族支系服饰样式繁多,服装图案内容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动植物几何图案以及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创造型图案如蚕龙、叶龙等;从服饰的形式来看,有性别、年龄盛装以及便装之分。无论是从服装的样式还是服装图案来看,男装相对于女装趋于简单。对于女装来说,年轻女子服装颜色艳丽,服装刺绣华丽多样,尤其是女子婚嫁服装,最为庄重华丽。随着年龄的增加,女子服饰颜色逐渐趋于暗色,且服装刺绣简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节庆旅游活动的推进,人们看到了民族服装以及其他手工艺的可观的利润,加之机械生产的普及,使得服装传统手工艺市场空间受到挤压,机械化服装市场缺乏市场机制,服装粗制滥造,为迎合市场需求,产生同质化现象,缺乏民族特色。并且随着外来经济的冲击,受汉服影响,人民日常衣着基本汉化,民族服装基本上成为节日性服装。
五台江苗族服饰产业发展的思考
台江县苗族服饰,作为民族民间审美、民间信仰、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特色最大限度呈现在了服装上,可以充分利用服装上民族特色元素,将其发挥到艺术、影视、游戏软件等各个行业领域,以点带面,一方面推进民族特色元素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结合民族文化内涵,让民族特色元素成为创意产业的生产点,使之为广大群体所接受,实现从窄群体到平价大众群体;另一方面,实现民族服饰生产的精准定位,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实现民族服装的品牌化。endprint
(一)民族元素解构、重组
上世纪80年代,以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为首的“解构主义”倡导者,采用披挂、层叠、褶皱、包缠等方式演绎着新的服装设计风格。现在还被许多亚洲服装设计师热衷的设计手法,在贵州苗族服饰形态中已能找到明显痕迹。在苗族传统服饰中,有许多的民族符号、民族元素有着丰富的民族内涵、民族特色,可将这些民族元素进行加工重组,运用到不同领域和行业中,例如蝴蝶、鱼纹多子多福的吉祥意蕴,可以运用到雕刻、装饰等领域当中去,此外,苗族少数民族有许多民族民间故事,可以利用该资源进行民族形象以及产品的推广,也可以投入到影视行业,做成短小的微电影。利用小细节进行苗族形象品牌推广,使之为广大消费群体所接受。
此外,应当跟随时代潮流,部分民族产品可以完全商品化,站在旅游消费者的角度,跟随时尚潮流,将当下潮流元素加入服装、银饰等各个方面产品加工,稍稍融入民族元素在里面,进行产品销售。
(二)精确的产品定位
現当下苗族服装产业生产面临产品生产市场混乱,手工与机械生产鱼龙混杂,产品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作为旅游纪念产品的开发,应当进行明确的定位,产品市场进行精确细致的分工,以旅游消费者主体为例,一些年轻消费主体,消费能力有限,基本的消费观念是实用且稍有特色,针对这些消费群体,可推出一些小件机绣产品:如小包,手袋,挂件等,以及一些现代性服饰上带有简单的民族性元素。针对一些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推出特色性产品,例如服装的私人订制,一些现代性服装的特色民族手工刺绣,并且将机绣以及手绣明确区分开来。并进行一系列旅游服装的推出。
综上所述,作为民族旅游所带动的产业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其联动效应,推出民族特色性服装,充分利用民族元素进行现代化生产,将民族元素进行重组,融入到各个行业、领域,实现其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练方.贵州各地区苗族服饰图案中的图腾符号差异[J].民族文化研究所
[2]陈雪英.贵州省雷山西江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9.11
[3]马丽亚 .王先桃.贵州省苗族服饰刺绣艺术浅析[J].贵州大学学报2016.12
[4]李洁.贵州苗族服饰的审美功能与文化价值[J].美术大观2013
[5]梁练方.贵州苗族服饰中的图腾符号简析[J].民族文化研究所
[6]蔡红燕.苗族服饰的历史记忆表达[J].保山学院报2016.6
[7]陈曼青.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刺绣图案研究[J].大众文艺
[8]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9]尹红.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1
[10]韦夷.吴俪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J].文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