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探讨
2017-09-11李韵葳
李韵葳
【摘 要】本文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原生态舞蹈的三大特性,以三大特性为突破口,具体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性,使我们更加理解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宗教性;生活化;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56-02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简介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基本上都是农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类型,这是民族进化的结果。西南地区有的少数民族甚至直接从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都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很强烈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具有集体性,这个特点使其舞蹈形式非常规范,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很强的稳定性,这也是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有很强的民族性的原因。虽然现在的科技比较发达,记录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方便舞蹈的传播,但是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其传承方式仍然是口传身授。
云南省是西南少数民族聚集的大省,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比如纳西族的东巴舞、傣族的孔雀舞、佤族的甩发舞等,虽然现在原生态舞蹈已经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代表,但是近几年,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面临着不小的危机,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国由于前几年过于看中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进步,虽然近几年已经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是早期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就受到了不小冲击,很多舞蹈都带有商业化性质,失去了少数民族舞蹈的原汁原味。另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具有年轻气息的街舞就很受青年人的欢迎,也因此带来了本土舞蹈无人继承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各个部门的重视,正在采取补救措施。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了生命的自然特性
以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由于长期的自然劳作,使他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远古时代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心中,万物有灵,所有物体都是有意识的,是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所以人们就在劳动中逐渐发明了舞蹈,认为舞蹈是可以和神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最初的舞蹈并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心理,以及和万物沟通的欲望。
总的来说,原生态舞蹈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的,其中有很多动作都是日常生活动作,所以,几乎没有大多数人定义的舞蹈美感。正是这种没有过多人为改编的舞蹈,才更能体现其自然性。舞蹈的道具和服装也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民族特征,所以现在依然能从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中窥探出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比如基诺族的太阳鼓舞中的道具鼓,人们将它视为太阳的象征,很好地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进步,舞蹈的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服饰也变得更加精美和丰富,但是原生态舞蹈的自然本质一直没有被改变,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成为原生态舞蹈最大的特点。
三、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内容的生活化
(一)原生态舞蹈内容对生活的诠释。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分化和科技的进步,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西南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原生态舞蹈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舞蹈的形式和动作虽然和原来并不完全一样,但诠释生活的本质没变。在不断的发展中,人们在继承原生态舞蹈的同时,将对生活的新感悟融入其中,进行着创新,使原生态舞蹈的生命得到延续。不管是原始时期,还是现在的文明社会,西南少数民族人民一直都保持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下,舞蹈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人们与自然沟通的方式,同时也是人们表现对生活感悟的渠道。原生态舞蹈诠释生活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就来具体介绍。
生产活动是古代人民最主要的活动,原生态舞蹈很多都形成于生产活动之中,以人们的体力劳动为基础,通过各种舞蹈动作来反映劳动生活。比如现在依然流传广泛的采茶舞,舞姿多模仿采茶的动作,正采、倒采、送茶、盘茶等动作在舞蹈里都有体现,和采茶舞配合的就是采茶歌了。除此之外,还有彝族的海菜腔,虽然不属于舞蹈形式,但是在和舞蹈进行搭配表演时,有很好的效果。搭配海菜腔的舞蹈是原生态舞蹈中的经典。起舞时,舞者们需要唱三拍,再跳两拍,跳两拍的同时还需要手击一拍,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舞蹈中属于一绝。彝族的象脚鼓舞表达的是对远方客人的欢迎,以舞蹈的形式为客人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也是原生态舞蹈的一种。起舞时,需要象脚鼓的配合,在演奏象脚鼓之前,要对鼓进行调音。彝族有一项传统,即把黏米粘在鼓面的中间,通过黏米的颤动来判断音准。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都非常生活化,是少数民族生活最好的表现形式。
(二)原生态舞蹈情感的释放。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内容还来源于舞蹈表现者的情感释放。诗歌、乐曲、舞蹈等都是感情释放的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舞蹈相较于另两种形式要更加直接,这是因为,舞蹈是借助肢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人们尊重自然、崇敬自然,所以很多舞蹈都有向神灵表达情感的倾向,同时也有向人传达情感的意图。随着时代的变迁,向神灵表明情感的舞蹈大多成為一种仪式,并且很多都需要多人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才能够进行表演。但是,人们互相释放感情的舞蹈在如今得到了更好发展。男女青年表情达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土风舞和烟盒舞都是西南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舞蹈方式,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一直都很接近自然,人们的性格比较自由活泼,身体也较灵活,所以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山上溪边,只要有三弦和芦笙,只要人们愿意,随时都可以欢歌起舞。舞蹈的情绪和自然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人们会随着天气和时令的变化来改变动作以及跳舞时的情绪,并且原生态舞蹈一般都是和山歌配合出现的,山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丰富,表现活泼,比如“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原生态舞蹈为了阐释生活,除了搭配山歌,还会借助一定的道具,比如彝族的烟盒舞,这是青年男女互通心意的一种舞蹈。以烟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执一个,演奏的时候需要用手指抠击盒面来打节拍。烟盒舞的形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双人舞、三人舞,还有集体舞。表演时,附和着烟盒的拍子,还可以搭配笛子和四弦,整套舞蹈非常流畅,又具有爆发力。烟盒舞一般都是在晚上跳,青年们围绕着篝火,在舞蹈中根据各种循序渐进的游戏和舞姿,比如“蚂蚁扭腰”“银瓶倒水”等,来互相表明心意,是少数民族农耕生活的典型体现。endprint
四、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仪式感和图腾情结
(一)原生态舞蹈的仪式感。丰富的宗教情感是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主要来源,很多舞蹈都体现了人们对宗教的强烈崇拜之情。远古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一般都比较简朴,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遮羞和御寒,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祭祀,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服饰也有了不小变化,如更加精致、更加有层次感,这也表现了舞蹈的历史进程。舞蹈服饰的发展是舞蹈进化的一部分,虽然表现在服饰上的宗教仪式相较于远古时期不太纯粹,但是,加上现代的工艺,舞蹈的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对宗教崇敬的主题没有改变。
仪式舞是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在历史发展中有所改变完善,但是主题和表现方式是没有改变的。仪式舞蹈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深刻影响。人们创造仪式舞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自然宗教的敬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价值。前者是主导,后者在近几年中的表现比较多。佤族的“木鼓舞”是仪式舞的代表,在历史上,佤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比较强烈,如果本民族受到外族的入侵,全民族人民都会团结起来进行抵抗,当抓获了外族入侵者时,佤族人民就会聚集起来跳木鼓舞并举行祭祀仪式,虽然木鼓舞带有原始风貌,但是时至今日,木鼓舞的动作依然很丰富,并且有一种仪式独有的庄严肃穆之感。
(二)原生态舞蹈的图腾情结。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宗教情节,其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图腾的崇拜。图腾崇拜在原生态舞蹈中很常见,有的很隐蔽,有的直接是将某种图腾的样式转化为舞蹈的形式。对图腾的崇拜可以加强群体的认同意识。很多原生态舞蹈中都会出现牛头,这就是对图腾崇拜的转化。选择牛头为图腾,表现了人们对农业生活和力量的敬重,在机械不发达的古代,牛在农耕中占有重要地位,选择牛为图腾,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牛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对力量的追崇。
牛头舞是原生态舞蹈中对图騰崇拜的典型代表,牛头舞一般是群舞,在舞蹈的时候,手持牛头的人一般情况下是舞蹈的主持者,也是领舞人,其他人则扮演牛。牛头代表着力量和富贵,从牛头舞中可以看出原生态舞蹈对图腾的重视。
五、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是少数民族的代表,在世界文化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原生态舞蹈就像一副动态的历史画卷,向人们展示着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甚至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