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剧中诞生出的《尼伯龙根指环》

2017-09-11王骏星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瓦格纳哲学思想尼采

王骏星

【摘 要】瓦格纳的四联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常被认为是叔本华哲学的完美再现,但笔者不这样认为。其中虽有叔本华的身影,但是更多体现了尼采哲学的思想。本文主要就《尼伯龙根指环》中的尼采哲学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更好地认识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尼伯龙根指环》;瓦格纳;尼采;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71-01

一、《尼伯龙根指环》中毁灭性的悲剧处理

四联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创作起初,瓦格纳只是选取了故事的一部分创作了《齐格弗里德之死》,也就是《诸神的黄昏》的前身,这部作品是以布仑希尔德引导齐格弗里德进入瓦尔哈拉天宫作为结局。后来,瓦格纳认为作品缺乏更深一层的伦理意义,并且无法在剧院里演出,所以,他增加了一部《青年齐格弗里德》,成为《齐格弗里德》的基础,并将结局改为含有深奥的哲学意味。最后,为了使全剧完整,又补充了《女武神》及序剧《莱茵的黄金》。现在看来,《诸神的黄昏》的结局是布伦希尔德用一把大火将整个瓦尔哈拉天宫烧为颓墙残壁,这与尼采的酒神思想是极其相似的。如果以叔本华的思想为蓝本,这种极具毁灭性的悲剧处理方法是不可行的。

二、《尼伯龙根指环》中对尼采哲学观的诠释

瓦格纳在构思《尼伯龙根指环》之初,恰逢德累斯顿起义,瓦格纳是一位激情四溢的艺术家,他希望通过政治上的自由达到艺术上的自由,此时的瓦格纳正是一位自由的追求者,这些思想促使其与小他31岁的尼采成为忘年之交。苏黎世的流亡岁月以及压抑的生活,让瓦格纳深深被叔本华的思想所吸引,人生的悲剧性被《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再次诠释,解构生命意志,希望才能得以重生。对于瓦格纳来说,怎么解构?绝对的自由化是行不通的。尼采相同的轰轰烈烈的生活观念,在年近半百的瓦格纳心灵中同样受到了质疑。尼采一再强调生命的意义在其密度,不在其长度,哪怕是明天离开人世,今天也必须是惊天动地的。所以,当瓦格纳把《帕西法尔》的剧本寄给尼采的时候,尼采以一本《人性,太人性》予以回击。

如果说《尼伯龙根指环》是叔本华哲学的绝对再现,那么尼采就不会等着《帕西法尔》的问世,才宣布与瓦格纳彻底决裂。尼采的主张与瓦格纳后期思想的转变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生命意志处理问题。尼采的强力意志不能容忍叔本华对生命意志的解构,妥协与退让是不会出现在尼采的思想中。所以《尼伯龙根指环》还是更多体现了尼采哲学思想,不然尼采早就彻底与瓦格纳决裂了。

从《尼伯龙根指环》的剧情发展来看,瓦尔哈拉天宫之主沃坦之神的魔力是一步步弱化的过程。起初他可以掌握齐格蒙德和其妹妹齐格琳德的生杀大权,但是,在沃坦成为旅行者之后,其象征至高无上权利的长矛(沃坦的武器)被齐格弗里德一把折断,沃坦的神圣地位被一个凡人所动摇。随后,象征伟大英雄的人物齐格弗里德被无情刺死,同时也宣告英雄时代的完结。尤其是结局部分,不再是众神之一的布伦希尔德一把火毁了整个神界,这是全人类解放的征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尼采的“上帝死了”的感慨。神权在此迎来了末日,并且像尼采认为的一样,“上帝”在西方神权与人权的争斗中,一步步被人类所“扼杀”。“上帝”不在了,人类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命运,从此不再被神权所奴役。这也象征着尼采所述的一个新时代——人主宰一切的时代的来临。

在第二部《女武神》中,布伦希尔德在沃坦的火焰包围中沉睡而去,直到有一位真正的不畏惧天神之火英雄的出现,才能将其唤醒,并娶其为妻。齐格弗里德便是这位英雄人物,他毫无畏惧穿过天神布置的魔火,同样象征着人类对神界的挑衅。布伦希尔德在齐格弗里德的亲吻中以人的身份再次重生,神性不复存在,这也是瓦格纳对尼采哲学观念做出的另一番诠释。

主人公齐格弗里德,也是尼采强力意志的其中体现。齐格弗里德从小在深山野林中长大,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或者说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约束他。他常常辱骂养父迷魅,并毫无畏惧用诺通剑一剑斩死恶龙。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齐格弗里德身上映照著,他的一生也是光鲜万分,让人羡慕。尽管后来瓦格纳对齐格弗里德重新做了定义,认为齐格弗里德的死亡就是由于他生性自由,不服管束,才最终酿成其悲剧的结局。但是,齐格弗里德体现的尼采的强力意志是否认不了的。换句话说,尼采的强力意志便是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中延展而出,日神精神代表的光明只是美好的幻觉,这种幻觉带来了强迫性的冲动。就如齐格弗里德不知畏惧、不知躲避强盛的生命精神一般,但实际上这种美好的日神光环最终将被人本中的酒神精神所否定。酒神精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摆脱痛苦,解除束缚的最终办法。齐格弗里德的死就如酒神精神一般,从人生的悲剧中最后释放。

参考文献:

[1]刘智强.神奇“指环”与悲剧爱情——《尼伯龙根的指环》解析[J].歌剧,2016,(07):92-94.

[2]欧南.瓦格纳与《尼伯龙根的指环》[J].歌剧,2013,(11):42-45.endprint

猜你喜欢

瓦格纳哲学思想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圣经》与瓦格纳歌剧《唐豪塞》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