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四重奏(之二)

2017-09-11王安忆

北京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唐人街

【王安忆专栏】

《纽约四重奏》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旅居美国期间写下的一组随笔,涉及自然、政治、外交、文化、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以及与此相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作家思想和情感一次集中展示。细腻的观察、独特的思考、开阔的视野、优美的文笔……这一切对读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享受。从上期开始,本刊分四期连载完这组长篇随笔,敬请关注。

三、唐人街

中国人在海外生活,离不开唐人街。纽约的唐人街位于曼哈顿下城,临近国贸中心,9·11的时候,双子塔就在眼前塌陷下去,燃烧的灰烬弥漫上空,数日不散。现在,新国贸大厦矗立起来,纪念碑式的,有着锋利的边线,新型钢化建材,在黑暗中荧荧发光,为夜行人指点方向。纽约大学以及大学为我们安排的住所,距唐人街两站地铁,曼哈顿的地铁站很密集,所以走过去一二十分钟,就已经嗅得到那里的气味,一种生鲜腌腊的混合组成。隔壁的小意大利城也有他们的生鲜腌腊,另一路的,井水不犯河水。两区都是黑帮电影的采景地,意大利最著名的有《教父》,中国粤语片就多了去了,凡打星多在其中露过身手。随气味接踵而至的,是人声。有中国人聚集的地方都气象蒸腾,开了锅似的。身在其中,会以为吵,离开了才觉得寂寞。声音最响的地方大概算得上香港,而这里,仿佛是香港的一角,旺角或者荃湾。超市里永远人头攒动,收银台排着长龙,架上的货一眨眼就空了,补货的推车吱吱嘎嘎跟进,喊着:“借过,借过。”许多人从外地来,带着繁重的采买任务,一口大旅行箱,装满了回去;或是将东西分箱快递到驻地。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临街的小店,比如,鱼铺子——屋檐底下搭起的货摊,龙利鱼、黄鲳鱼、鲈鱼、鱿鱼、板鱼、鳕鱼——鳕鱼在国内是贵重的鱼类,这里却成山成堆,雪白的鱼肉冻成一方一方,买回家化冻,放上姜葱隔水蒸。姜葱是在另一个铺子上买,姜要过秤,葱则系成一小束一小束,很高贵的样子。蒸锅是不可少的炊具,我们的这一口买于“珠江”,百老汇街上著名的中国店。老板娘早些年离乡来上海,说一口带苏州口音的沪语,从信用卡签名认出我,顿时“老乡见老乡”,传授纽约生活经验,还给了姓名电话,可惜她的店临近收尾。百老汇大街的店租见风长,于是频繁易主,没过几日,“珠江”也不见了。同样的际遇,后来在梅西百货化妆品部也发生过一回。如今,每个名牌都设有中国代表,這一个,正是我的读者,她耐心替我调配种类,最大限度地享受折扣,又送一堆试用样品。再回去唐人街——鱼铺上方悬一杆秤,鱼扔进秤下的铁盘,报价就出来了,鱼也飞回来了。这边掏钱,下一条甚至下两条鱼已在过秤、报价、掏钱。一手交上钱,另一手接住找头,沾了鱼腥的潮湿的纸钞和镍币,不晓得经过多少笔买卖进出,算得上流通率最高的美元现金。鱼摊的紧邻,是包子铺,松软雪白的大包子,六个一盒摞在架上,整面墙的架子占去一半地盘,买主在另一半侧身交错。货是从后壁深处出来,显然是前店后厂的格式。最壮观的是港式茶楼,一道电动滚梯上去,耳边就是轰隆一声,球场大小的厅堂里,圆桌面挤挤挨挨,无人领座,全凭眼尖手快,还有运气,占得先机,只要有空位,勿管认不认识,挤在一桌,有点像会议餐,凑得人齐就上菜。小车在桌椅缝里蛇行,你叫停,它就停,手到哪里,铁夹子就到哪里,啪一下,竹笼、碗、碟,桌面上跳着脚滑行过来。饮茶本应是悠闲的,在这里却有一股紧张与惶遽,这也是和香港像的。所有的动作都是快板,又是曲牌的体系,长短镶嵌,不知不觉中,进食的速度在加快,而且,情绪也激动起来。

唐人街的景象难免灰暗,是环境,也有人的缘故,也许两者相向互映。街道、房屋、铺面、店招,都是旧式,要推,都能推到前、前个世纪,那就不怪它的旧和陈年老垢了。人呢,似乎都上了岁数,多少代以上的唐山客,受迁徙和生计压迫,留下焦苦的痕迹。生相仿佛会濡染似的,即便少年人,在这里也显出沧桑。沪上过了时的老字号站到了街角,老正兴,菜名是上海的,菜式也对头,店员说着纯正的上海话,背着手站在你跟前,就像从60年代老电影里走出来。口味却不大像了,水土改变物种,小笼包子大上一圈,肉馅亦太过结实了。

一些消亡的手艺在这里复活了,比如剃头。唐人街的深处有许多剃头店,一家挨一家的,“当家的”专认一门。老师傅,更可能是老板,广东人,有年岁了。好比武侠的派别,有的使剑,有的使刀,老师傅使的是推子,一共两把,大的盈握,小的只在两指之间,上下交替操作,将一颗脑袋修得溜圆。看得出是童子功夫,多年的萝卜干饭,最终“一招鲜,吃遍天”。纽约的冬天,干冷干冷,脚后跟严重皲裂,开出口子。旧痂未平,又添新迹,于是,沟壑纵横,润肤油越来越失效应,唯一的办法是削去疤痕。还是出发到唐人街,寻找修脚店。找寻一周无果,倒推进许多按摩院,开在半地下室,窄小的门厅里坐着小妹,空气淤塞,似香似秽,所操营生就有些暧昧。考虑行业的性质,修脚与剃头也许同属一项,就去向推子师傅打听,果然,迷津指点。转一个弯,多条小街交会处,角上的一户,挂牌“修甲”,就是了。门内一片新气象,店员身着白大褂,就像诊所里的医生。近门处,高案高凳,修理手指甲;进深,一列皮椅,椅下有水盆,就是足疗的场所。这一回,全套电气化。浸足的水盆有电热装置;座下的皮椅电力驱动,起伏推挤,忽捶打,忽颠簸;去痂是一枚电动砂轮,嗞嗞地打磨。前后照应的女人,自称来自福建,再三声明店务的正规,壁上的悬挂,无不关乎营业许可、卫生嘉奖、保健批准,就是见证。修磨完毕,涂抹脚霜,又格外倒出半个纸杯赠送,说有特效。脚霜有没有特效不好说,但削去结痂,着实免除开裂之苦楚。天已入春,棉鞋换单鞋,新买的一双“中国制造”凉鞋,款式别致,草编的鞋底敷一层塑料薄膜,轻便利行,可惜极不耐穿,只半月时间,塑底磨尽,露出草茎,就要修理。洋人的修鞋店,倒不鲜见,凭窗看里面的工具,铜钉铁锤,尖凿利锯,更像是对付牲口的鞍具。想了想,唯有一条路,就是唐人街。endprint

鞋匠的踪迹就不那么确定了,有是有,唐人街什么没有啊!具体在哪里,就犹疑起来,似乎这里,又似乎那里。或者曾经在这里,曾经又在那里。显然,这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行业,穿街走巷的。第一个鞋匠坐在熙攘的十字路口,那真正是一个老鞋匠,眼神已经不济,听力也不行。找到他时,正摸索着往一只鞋后跟里敲钉子,钉子在锤子底下打滑,工具也十分老旧。好不容易与他搭上话,他瞄一眼我的鞋,眼光涣散,很难相信他看见的正是我这一双。索价则是肯定的,十六元。还过去一个价,没有回答,复又埋头对付那枚钉子,回到混沌不觉的状态。一是嫌贵,二是沟通困难,就放弃了。看起来,鞋匠是稀缺的一行。四顾茫然,走许多路,问许多人,最终,在孔子大厦附近,铁路桥的桥洞里,看见一个鞋匠摊。

这一个,面目全然不同。首先是年龄,即非老鞋匠,也非小鞋匠,而是青壮,三四十的光景;二是生相,白净脸,修眉漆目,中国有一位男星——张嘉译,可谓形神皆近;三是态度,两个字——冷峻。这般人品,与鞋匠的行业不符,也与周遭环境不符。垂目看一眼鞋,这一眼和那一眼不能同日而语,直抵要害,随即吐出一口价——二十五,恰好是这双鞋买价的一半。火车从头顶隆隆驶过,这一声就有振聋发聩之效果。有过前次与老鞋匠的交道,晓得还价是无效的,于是只在私下讨论。然后,小心驱前问询,将如何处理。鞋匠扔出一张皮革,材料的意思,再问怎样操作。胶水,男人吐出两个字。果见脚下排列一溜瓶罐,所说“胶水”当是其中一种。顺便打量,这一个的工具要比前一个先进,有一部机器,桥洞壁上挂了各种锤凿锥剪,深处则是一卷卷的皮革。男人手上活计,缝纫切割,手势精准利落。他的外形也征服了我们,使修鞋这门手艺活上升到艺术者的境界,终于下决心交付修理。其时,男人脸上稍有和悦之色,对鞋作出评价——贴一层底还可穿个几年没有问题,许多美国人也在他这里修鞋。按约定的一个小时以后,过去取鞋,看见男人站在桥洞口,双手扶胯,抬头望着铁路桥,桥上正经过火车,眼光是忧郁的,他在想什么呢?火车轰鸣中银货两讫,他又钻回桥洞。

孔子大厦是唐人街的中心,街道从这里向四边辐射,中国南方城市特有的骑楼底下,什么样的生意都有,进门一侧柜台卖电话卡,同时出售电话线路。一条线不知道挂多少张卡,因此,串线的事情经常发生,串得巧了,就会有意外的邂逅。另一侧是金银铺子;进去一步是汇款的窗口,中国建行、中国工行、邮政银行都是汇兑的戶头;紧接是韩国化妆品,做的是批发;然后,国际婚姻介绍所;电梯边的墙上嵌一排名号,以中医牙医居多;其次是律师事务所,办理税收和移民事务。曼哈顿的唐人街,日益膨胀,蚕食紧邻的小意大利城,小意大利城只剩下一溜边。大雪过后的一天,从那里经过,看见那里的铲雪车将残雪卸在路口,正当唐人街心,应了一句老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会不会也有一点小小的报复心呢?然而,小意大利城的萎缩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纳入纽约主流社会。中国人不也是吗?早已经游离出唐山客的传统主业——餐馆和洗衣店。尤其中国大陆的年轻一代,疾速完成命运的嬗变,跃入中产阶级。与此同时,更多的移民涌入新大陆,曼哈顿的唐人街显然不够容纳,不止是地块有限,还有观念的差异。旧式的侨置难免露出败迹,人和事都老迈了。中国年的除夕,去唐人街采买,向晚的时节,露天的案子上,堆了花束,一种绒球状、耐寒的花骨朵,红或者绿,都是暗淡的。人们挤在案前,冻得抽不开手,仓促地挑选,新春的喜气里,多少流露出凋零之感。

新型的中国城在皇后区法拉盛壮大起来,据说原先以犹太居民为主,如今换了人间。直达法拉盛的七号地铁钻出隧道,在高架铁路行驶。地面广大而平坦,呈出球体的弧度,于是,地平线微微下沉。也因此,地上物就显得零碎,小小的房屋和街道,还有人和车。局部是拥簇的,从全局观,几可忽略不计。新大陆依然保有原始性,放眼都是未开发。新车厢里光线充沛,明晃晃的,十之八九的华裔的脸,包裹行李也占去空间,满当当的。法拉盛是终点站,这一次车到,下一次就出发,可以想见人流和物流的汹涌。一出站口,市声扑面而来,比唐人街规模更壮阔,因为地场大。同时呢,南音换北音,耳边掠过的,多是普通话,二人转式的东北话尤为突出,还有上海话——闽广潮汕的眼睛里,上海人不也是“北佬”吗?

法拉盛的样式,也摆脱传统中国城——晚清民国之交南洋商贸地区旧制,而是接近中国内陆,经济腾飞中的二三线城市,通衢大道、购物中心、超级市场、星级酒店、面包房、三温暖、小商品,高级物业和临时建筑相互交错。人车熙攘,店招林立,小广告满天飞——内容因地制宜,帮助移民的事务所为第一大项,其次是规劝信仰的宗教团体,再有办理退党的中介机构……走在街上,眼睛耳朵都不够用,嘴也不够用。热腾腾的中国点心在向你招手:现炸的油条、油饼、麻球、粢饭糕;新出锅的生煎包子、锅贴、萝卜糕;刚揭笼的各色包子、糕团、蒸饺、沸滚的咸甜豆浆;茶叶蛋、玉米棒子、关东煮。洋人的饭吃多了,都嘴淡,经不起诱惑,湿唧唧的纸币和烫手的食品袋在人头上传递着,这大概就是所有唐人街的通弊,消耗塑料袋最巨,现钞流通量最高。

引我们进入法拉盛的人,名叫高中,上海人,90年代初来到纽约,开一爿书店,店名“中国风”。是书店的缘故,也是性喜交友,热情好客,高中广结各路知识人。各路知识人的交际圈,远兜近绕,最后又总能归到他门下。从他门下,再联到一家,则是书店对面的上海餐馆——“聚风园”。一餐饭,可从中午吃到晚间,决不驱赶,倘自带食材,便让出厨房,任其自行炊事。从聚风园过去,即法拉盛公共图书馆,全纽约中文藏书最大量、出借率最频密的图书馆。主持日常事务的馆长,也是上海人。办理借书证——手续极简,只需护照以及一封来信,最好是银行的函件,上有地址,不论长住还是短留,总之居有定所,当场便可领取。帮助找书,并演示自动借书机器的,是一位退休馆员谢老师。谢老师,花白头发剪成短式,穿一件夹克式棉衣,足蹬运动跑鞋,步子很健,走路轻捷。父亲在国民政府高层任职,上世纪四十九年,她和双胞胎姐妹一同来到美国,读书工作。她喜欢法拉盛图书馆,退休之后继续志愿服务,同时参加馆内举办的学习课程,这天正是韩语开班。忽想到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李彤若不死,也许就是今天的谢老师。endprint

从此,我们进入高中的人际社会,时常受邀参加聚会。聚会的起因和主题各不相同,有一次是读书会——后来知道,中国人在纽约有许多读书会,别的地方大约也是,自发组织,形式不一,内容却总是围绕读书。他们这一个,每月一会一题,一人主述,然后各自推列书单,简要概况,产生下一月的主述和议题。这一回高中通知的主述人是纽约州立大学的历史教授,专论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因大雪封路没有去,事后听说,那一日的经历,虽是艰难却颇得意趣,大家合力铲雪,开出路径,然后报告和讨论。讲演十分精彩,信息量极大,美军海外基地究竟有多少?简单一句话,任何地方发生情况,瞬间就有美军战机起飞升空。后悔也来不及了。再有一次旷席因课时冲突,也是遗憾的。高中电话说,友人携“苏眉”一尾,当“苏眉”是来客,经解释方才知道是一种鱼,甚是名贵难得,更难得的是,专请一位淮扬大厨烹制,地点就在聚风园。幸而,以后的日子里,重得机会认识老师和大厨二位高人。

法拉盛近似草莽江湖,就会出异秉,以年资辈分论,应推王鼎钧为第一。从法拉盛图书馆借出四本一套《王鼎钧自传》,读到另一部家国历史。乱世漂泊,朝野进退,文武兼备,生死线几度徘徊,最终定居彼方,操一杆笔养生养性,弹指灰飞之间,已近百年。华界文苑,以“鼎公”尊称,他亦不负众望,大小事务,凡有请必有应。上回莫言来,即去府上拜见,都是山东籍人,有乡谊。在我,单凭一脉文缘,不知能否见上一见。高中出面,两头传话,进而组织一场饭局,设在老地方——聚风园。座中有鼎公欣赏与扶持的张宗子,淮扬大厨李师傅,就是在这一宴上头遭晤面。二位自识晚辈,与我们也还生分,多是缄默着,难免沉寂。而鼎公气象恢宏,笼罩了局面。他引导话题,开拓讨论,亦庄亦谐,就无一时冷场。年届九十,身量依然超出汉族人平均高度,可以想见壮年时的鹤立鸡群。腰板笔直,腿脚还很敏捷,透露出军旅生活的痕迹。要不是有这底子,怕蹚不过关隘,劫后余生。唯有耳背这一点,看出了年纪,说话由夫人王阿姨传送,因是熟谙的震动赫兹。到后半段,我们双方多少掌握发音频率节奏,就可直接对谈,可惜,餐聚将毕,时近午休。临别,鼎公托我带去国内出版业一个意见,就是书脊过厚,纸张过硬,装订又紧,于是打开书本,就像“案板上的鲤鱼”,两头顽强翘起,必双手按压,才可阅读。虽是耳背,却不像通常的聋人说话,极尽声高,而是中等音量,语气平和,就显得从容了。日后,侨报约我讲座,鼎公竟也到场助阵。经过麦克风的语音,一个字不能入耳,但从头至尾端坐。看凝目静神的面部,猜想他思绪走去哪里?深邃的往昔岁月,或是沧海一般的人世,那是一个另度空间,谁也进入不了。

法拉盛的每一聚,都有一番奇人奇事,先前并无预设,随了话题,逐渐推出,是随风而去,又水到渠成。有一回是上海文先生,其父为国民政府军中将领,上世纪四十九年,入大陆战犯营,妻小一路栉风沐雨,全凭家仆护佑,走到今天。另一回是陈先生,来自北京,《今天》出版人之一,谈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古尔德的学说,进化中的不期而遇。再一回则众生齐发,与淮扬大厨李师傅的交谈就在哗然中艰难进行。李师傅在法拉盛武林中排末,七七年生,上海人,师承沪上著名淮扬菜系大法。我以为小李他不止在厨艺上受教益,更是得自然之要义。怎么说,就这么说吧!从食材到植种,从植种到天候,从天候到人事,从人事到世情,从世情到天伦,九九归一,合为天人观念。我问他中国无数菜系,哪一系为最上。他的回答使我茅塞顿开,他说:无论哪一系,做到最好,便无有差别!多年以前,还是个鲁勇的年轻人,曾提出小说“四个不要”原则,至今遭人质询,尤其“不要风格化”一项,只能说其然,而说不出所以然,现在,则有了旁证。小李还很年轻,又读过书,行过路,前途无可限量。我与他落座圓桌两端,相隔最远,说话如同叫喊。那一晚,群情激动,二三人成一党,话题交错,一时相撞,一时迸裂,于是遍地开花。从气势讲,张宗子为压倒之势,他有一条宽高的嗓门,音色嘹亮,穿透力极强。平日喜爱西洋歌剧,多少习得发声方法,一旦开口,便覆盖全局。他讲述在《侨报》做夜班编辑,凌晨时分,一个人走在曼哈顿岛,楼宇为他让路,天地海拥入怀抱,仿佛世界的主人。

有一日,舞蹈家江青带一众艺术者去唐人街吃饭,同行有一位英国先生,一位犹太先生,犹太先生的妻子则是俄罗斯后裔,新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位女士有着巨量的身型,体格壮硕,形态极为庄严崇高,所任艺术导演作品中有著名的《最后一站》,描写托尔斯泰晚年生活。我想,唯有这样的量级,方才能够与托尔斯泰匹配。天下着小雨,周末的餐馆家家客满,我们走了一家,再走一家,逼仄的街道,擦肩摩踵。我们这一行,上车下车,进去出来,俄罗斯女士泰山金刚般的身姿,在队伍中间稳稳移动,是唐人街又一帧景观。

(未完待续)

(标题书法:刘 敬)

责任编辑 王 童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人街
《唐人街探案3》日本定档7月9日
唐人街的世界故事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雪中唐人街
雪中唐人街
光影
热闹的唐人街
乡愁与奋斗 旧时唐人街生活
伦敦唐人街将在五年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