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
2017-09-11覃广萍杨寒微万芳陈秋萍
覃广萍,杨寒微,万芳,陈秋萍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西萍乡337000)
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
覃广萍,杨寒微,万芳,陈秋萍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西萍乡337000)
目的分析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黄疸患儿94例,其中早产黄疸患儿41例,足月黄疸患儿53例。将上述两组患儿设置为早产儿组以及足月组。并以同期的健康新生儿47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3组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同时对黄疸患儿的血胆红素水平进行分析,观察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相较于对照组,在PT、APTT以及TT上均明显增加,而FIB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越高越容易引发凝血功能变化。结论足月和早产黄疸因素会引发凝血功能出现变化,且会增加血胆红素的水平,所以,在新生儿科临床中应增加对黄疸患儿的凝血功能监测,并采取针对措施来预防凝血功能的改变。
早产儿;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改变
黄疸是当下新生儿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疾病,该病症主要与胆红素新陈代谢出现异常使得血液内部的胆红素水平增加从而引发[1]。凝血过程相对较为复杂,但由于新生儿器官发育不成熟,凝血机制也并不完全,就容易造成胆红素的整体升高,使得新生儿机体出现病理状态,从而对凝血机制的工作机理造成影响[2]。所以,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也成为了当下临床关注的重点。虽然临床逐渐增加了新生黄疸的研究,但相应的胆红素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就从3组分析来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黄疸患儿94例,其中早产黄疸患儿41例,足月黄疸患儿53例。早产儿组男21例,女20例,胎龄29~35周,平均(34.15±5.66)周;足月儿组男27例,女26例,胎龄37~43周,平均(38.85±1.04)周。另选取健康新生儿47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23例,胎龄37~42周,平均(38.14± 1.22)周。对3组患者进行对比并分析,观察其结果。3组患者在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所有的黄疸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3]内对新生儿黄疸的相关诊断。所有参与此研究的患儿均在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且均填写了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将对研究有影响的疾病患儿进行排除,例如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的疾病、感染以及溶血性疾病等。所有患上述疾病的患儿均排除此次研究[4]。
1.3 方法
1.3.1 血液采集方法通过静脉采血的方式对所有新生儿进行采血处理,采血量为1.8 mL,将其放置在含有枸缘酸钠的试管内,其内的枸缘酸钠浓度在0.109 mg/L。然后按照9∶1的比例进行抗凝和混匀处理。在血液的采集过程中,一定要对环境进行分析,让患儿保持相对安静的环境,另外还要注意患儿的溶血以及凝血块的情况,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必须及时进行处理,防治对患儿机体造成损伤。
1.3.2 血液检测方法采取半自动凝血检测仪器对所有新生儿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情况进行检查[5]。为了保障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所有检查情况均要在2 h内进行。同时,还要对患有黄疸疾病的新生儿进行胆红素的检测分析。
1.4 观察指标①对所有新生儿凝血四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②依据胆红素水平的不同,将患有黄疸疾病94例新生儿进行分组。见表1。
表1 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分类表[n(%)]Table 1 Children with jaundice bilirubin level classification table[n(%)]
对患有黄疸疾病患儿分组后对其凝血四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笔者将上述分组进行细化,其中≥343μmol/L设置成为R组;206~345μmol/L设置为E组;51.3~205μmol/L设置为W组;同理<51.3μmol/L设置为Q组。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3组患儿的凝血四项变化通过对3组患儿的凝血四项变化比较能够看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相较于对照组,在PT、APTT以及TT上均明显增加,而FIB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较于足月儿组,早产儿组的PT、APTT以及TT上均明显增加,而FIB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3组患儿的凝血四项变化(x±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changes in three groups(x±s)
2.2 对黄疸患儿不同胆红素水平凝血四项变化通过对黄疸患儿不同胆红素水平凝血四项变化的结果分析能够看出相较于Q组,W、E、R3组的PT、APTT以及TT均有明显的延长,而在FIB上来看,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W、E、R3组间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当下新生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通常与胆红素的异常聚集相关,通常表现为胆红素过度聚集从而含量过高,在症状的表现上,多为皮肤或者组织出现黄染现象[6]。该疾病不仅会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巨大的阻碍,严重甚至会造成新生儿的死亡。通常新生儿黄疸产生主要有下述因素影响,首先就是胆红素产生增加,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不足,肝细胞对胆红素排泄缺陷,就会引发较大含量的胆汁进行淤积,而新生儿的凝血功能以及各器官形成不够完善,合成能力也较低,就会极大的影响胆红素的清除率,从而造成胆红素堆积引发的黄疸疾病[7]。其次就是新生儿的凝血功能较低,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从而使得红细胞出现大面积损坏,这就导致了血液中非结合的胆红素递增,进而造成胆红素堆积引发的黄疸疾病。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的增加了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据研究显示,新生儿黄疸的出现容易伴随着穿刺出血以及脐部渗血等情况[8]。所以,有效的对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变化进行分析,是提高黄疸检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
表3 不同胆红素水平患儿凝血功能变化(x±s)Table 3 Changes in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bilirubin(x±s)
凝血四项是现今医疗中检验科临检检查的主要项目,其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9]。是当下临床治疗内科疾病以及手术治疗的必查项目。凝血四项检查主要包括下述四个方面,首先就是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其主要是对凝血系统内源性的情况进行反应,通常是应用在检测肝素用量方面。其次就是凝血酶时间(TT),其主要是对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的实践进行反应。然后就是凝血酶原时间(PT),其主要是对凝血系统的外源性情况进行反应。最后纤维蛋白原(FIB),其主要反应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通常对患儿进行凝血四项评估主要的目的就是观察患者机体内部的凝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医疗人员需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避免准备不足引发术中的出血量较大,从而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甚至是造成死亡。要知道,人体的止血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机体出现突发性流血情况时,仅有止血功能能够发挥其效用,出现凝血现象,减少流血过多造成的一系列病症[10]。因此,在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医护人员必须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合理的检测,并相应的进行分析,如果凝血功能不健全,就容易造成患者大出血引发的意外死亡情况[11]。
随着近年来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发现新生儿黄疸与凝血功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也就使得该项研究逐渐的增加。例如谭丽梅[12]以患有黄疸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健康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新生儿的凝血指标以及胆红素含量。结果显示,新生儿黄疸患者与健康新生儿相比,在PT、APTT以及TT上有着明显升高的趋势,且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研究还显示,总胆红素的含量与凝血功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相应的该研究还得出了对患儿给予常规的维生素K能够有效预防患儿黄疸病症的出现,同时也相应的降低了黄疸引发的PT、APTT以及TT的延长趋势,保障新生儿健康稳定的生长。再比如孟洪、晁爽等人[13]对早产儿、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进行研究,并相应的设置了49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比参照,结果表明,早产儿以及足月儿相较于健康新生儿在PT、APTT以及TT上有着明显的延长,而FIB则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次研究还将黄疸患儿进行了详细的分组,分组的依据与本文相近,均以胆红素的浓度为分组的主要依据,结果表明,胆红素浓度不同,其对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影响也不同,总体来看所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明显的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该实验得出了足月儿与早产儿黄疸容易引发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出现变化,而且胆红素的整体水平越高,该影响也愈加明显。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对新生儿的凝血功能进行有效的监测,以此来构建预防或是补救措施,尽可能降低对患儿的机体造成的损害,为患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撑[14-15]。
本次研究主要搜集了本院收治的94例黄疸新生儿,且血小板等因素均在参考为范围内。通过对上述研究结果分析能够看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相较于对照组,在PT、APTT以及TT上均明显增加,而FIB则明显降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较于足月儿组,早产儿组的PT、APTT以及TT上均明显增加,而FIB则明显降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对黄疸患儿不同胆红素浓度结果分析上来看,相较于<51.3μmol/L组,51.3~205μmol/L组、206~342μmol/L组、≥343μmol/L组的PT、APTT以及TT均有明显的延长,而在FIB上来看,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3组间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黄疸能够引发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凝血功能变化,且胆红素的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出现新生儿凝血功能的障碍。主要原因就是胆红素水平较高,就容易形成淤积,且该物质自身具备一定的毒性,这就会对红细胞造成大面积损害,从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大量出血的风险。
[1]Amin SB,Wang H,Laroia N,et al.Unbound Bilirubin andAuditoryNeuropathySpectrumDisorderinLate PretermandTermInfantswithSevereJaundice[J].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6,173:84-89.
[2]高山,智美,遠藤,et al.Effects of the timing of umbilical cord clamping on physiological jaundice and hemoglobin levels in full-term infants[J].母性衛生, 2015,56:77-86.
[3]Lain SJ,Roberts CL,Bowen JR,et al.Early discharge of infants and risk of readmission for jaundice[J].Pediatrics,2015,135(2):314-321.
[4]Katz D,Beilin Y.Disorders of coagulation in pregnancy[J].Br J Anaesth,2015,115(2):ii75-ii88.
[5]Zhang MH,Gong JY,Wang JS.Citrin deficiency presenting as acute liver failure in an eight-montholdinfant[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 2015,21(23):7331-7334.
[6]邓志艳.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90例[J].当代医学,2016,22(19):156-157.
[7]易冬兰.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妈咪爱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9):126-127.
[8]王丽娟,杜丽君,张玉娇,等.早期光疗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340-342.
[9]冷静,王岩.菌陈高汤治疗对梗塞性黄疸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8):681-682.
[10]周建立,周少明,程勇卫,等.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J].使用医学杂志,2016,32(13):2172-2174.
[11]曾立军,邵巧仪,高平明,等.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对新生儿换血临床疗效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5):17-18.
[12]谭丽梅,王俊平,曾凡森,等.2014年广州市新生儿登革热12例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2):943-947.
[13]孟红,晁爽,刘华山.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3):330-332.
[14]杨喜顺,刘启乐,曾巧平,等.凝血检验危急值用于重症新生儿病情预测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9):144-147.
[15]李成哲.凝血检验危急值用于重症新生儿病情预测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167-169.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remature and fullterm infants with jaundice
Tan Guang-ping,Yang Han-wei,Wan Fang,Chen Qiu-pi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Jiangxi,Pingxiang,Jiangxi,3370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 and term children during jaundice.Methods Fortynine children with jaundice admitted who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including 41 children with premature jaundice and 53 children with full-term jaundice.The abov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ere set up as preterm children and full-term group.The levels of prothrombin time,partial prothrombin time,thrombin time and fibrinogen were observed in all the three groups of healthy children.The blood bilirubin in children with jaundice was also observed.An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coagulation function.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PT,APTT and T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reterm infantile group and the infants group,while the FIB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5).The higher the level of bilirubin in children with jaundice is more likely to cause coagulation changes.Conclusion Full-term and preterm labor jaundice factors will lead to changes in coagulation function,and will increase the level of blood bilirubin,so in the clinical study of neonatal pediatric children should increase the monitoring of coagulation function,and to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Changes in coagulation function.
Premature children;Term children;Jaundice;Coagulation function;Change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