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至现代紫砂壶造型衍变创新趋势因子分析①
2017-09-11刘俊哲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王 倩 刘俊哲 刘 彦(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明代至现代紫砂壶造型衍变创新趋势因子分析①
王 倩 刘俊哲 刘 彦(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本文对明代至现代紫砂壶发展各阶段造型衍变的特点与趋势进行梳理与分析。首先从掇球壶、石瓢壶、花朵造型筋囊器的衍变入手,初步总结紫砂壶造型衍变创新的特点;其次,选取明代、清代与民国、现代三个时期的59个紫砂壶样本,对其造型创新相关量与质的7个属性进行评价收集数据,最后用SPSS软件因子分析法分析数据,总结各时期紫砂壶造型衍变创新的特点与趋势。
紫砂壶;造型;创新;因子分析
一、紫砂壶器形衍生变革的研究背景
20世纪中叶至今,紫砂壶进入了恢复生产阶段②美国三潘市亚洲博物馆的谢瑞华女士最早提出对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分为六个时期阶段。,随着消费与出口的需求增长,各式创新器形的紫砂壶日渐增多,如:有打破传统器形做创新的(如汪寅仙的曲壶),也有在传统器形上做改良的(如顾景舟的提壁壶)。反观历史,一代一代的紫砂壶艺术家为紫砂壶器形的创新做出了贡献,如明代时大彬,突破以往供春壶式,结合社会上士大夫、文人爱好,将大壶改制小壶,创造出“小巧玲珑、千奇万状”③当时有形容时大彬紫砂壶诗句;“千奇万状信出手,巧夺坡诗百态新。”的器形。清代陈曼生记录并创作了“曼生十八式”,在当时众多制壶名手承袭前代、互相模仿、苦于没有新器形的背景下,为紫砂壶器形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民国期间,程寿珍做“寿珍壶”,在以往掇球壶的器形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良,1915年,获得万国巴拿马国际赛会金奖,将紫砂壶艺术传播远扬。
由此,我们发现紫砂壶每经历一个历史阶段,都会发生一次造型衍变,这种衍变究其原因,与制壶人的艺术修养、社会文化背景、紫砂壶制造技术的更新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透过紫砂壶的造型变迁看到现当代社会美学价值观的缩影。虽然不同时代的衍变结果不尽相同,但衍变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那么,历史上各时期的紫砂壶造型有什么特征?进行造型创作时从历史与现代的作品中可以有什么样的思路借鉴?紫砂壶的造型创新有哪些规律?目前,还未有对紫砂壶造型衍变的整体研究,如能理清上述问题,将会对紫砂壶制作者的创作、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的鉴赏有参考与启示的作用。
图1 明代至现代掇球壶衍变过程
二、明代至现代掇球壶造型衍变过程
掇球壶是紫砂壶经典器形之一,它的基本造型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掇球壶是紫砂壶所有壶型中时间跨度长且创新变化最丰富的壶型。史料中记载由清代绍大亨首创,然而明代时鹏、时大彬就留下了造型类似的作品,又被其后众多紫砂壶名师传承创新,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寿珍制作的寿珍壶,此后顾景舟、汪寅仙等人又各有不同演绎。为了对比与分析不同年代的掇球壶造型,笔者将明代至现代的掇球壶壶钮、壶盖、身壶中的圆形描摹出来(如图1)。
1.明代的掇球壶:接近正圆
明代的掇球壶多接近正圆形,壶盖与壶身几乎融合在一个圆形里,壶盖与壶身之间的连接处有简单的圆角过渡,风格近似整体圆滚滚的造型,壶身两侧为一段圆弧线。壶嘴、壶把手造型圆润,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此时其它壶型的紫砂壶也大多如此,接近简单的正圆或正方,或从正圆正方的造型入手做简单的叠加或切割变化。
2.清代、民国的掇球壶:圆的分离、方的介入
清代的掇球壶在造型上开始了较复杂的变化,选取当时的紫砂名人绍大亨、惠逸公、冯彩霞、陈寿珍的掇球壶作品,发现四位紫砂手工艺人在掇球壶的造型上都各自有创新。从壶整体来说,观察壶盖与壶身的距离关系,与明代相比,清代掇球壶的壶盖与壶身有所分离,也就是由原先正圆衍变为分离的圆组合,具有代表性的有寿珍壶。由于壶盖与壶身拉远了距离,因此壶盖与壶身的衔接处由于空间的延伸又增加了更多的造型变化。就壶身来说,清代四位紫砂壶手工艺师的作品都突破了时大彬接近正圆形的造型,壶身造型由上宽下窄两个椭圆连接过渡构成,壶身两侧多为2段连续相切的弧线。冯彩霞的掇球壶中,壶盖也脱离了半圆造型,壶盖顶部扁平从侧视图看接近圆角方形。此时,“方”所代表的平直、扁平的造型方式开始介入掇球壶造型的衍变,掇球壶最初的上下通篇圆润风格开始由于方的介入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3.现代的掇球壶:圆的分离回归紧凑结构、圆之间的微妙过渡、方的深入微妙融合
现代的掇球壶与清代相比造型上有了更加复杂、微妙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紫砂壶工艺师顾景舟、徐秀棠、吕尧臣、汪寅仙等人的作品为例:壶盖、壶身的关系由清代时的分离变得更为紧凑,但并没有回归为明代时的接近正圆风格,反而在紧凑的结构中赋予了更多的变化,壶身两侧多为2-3段连续相切的弧线。就壶身来看,也大多由两个椭圆组成。与清代不同的是,两个椭圆的叠加也更为紧凑,并且以一个稍扁的椭圆,一个稍圆的椭圆互相叠加的方式呈现。这样一来,壶身两侧的曲线有差异较大的两个弧线连接而成,上段的弧线较圆润,下段的弧线更为平直。壶盖的造型与清代相比,更为扁平。综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样平直、扁平的“方”的元素由清代时的初步介入变为更加深入、微妙的融合。
三、清代至现代石瓢壶造型衍变过程
图2 清代至现代石瓢壶衍变过程
石瓢壶也是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之一,由早期清代杨彭年制石瓢壶后经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石瓢壶的造型由壶盖与壶身、壶把与壶身、壶嘴与壶身之间形成的三个三角形构成,历代紫砂手工艺人在石瓢壶的造型创作中对石瓢壶中的三个三角形进行不同位置、比例、线条风格的变换,出现了高、矮、瘦、满等各种造型的石瓢壶。徐汉棠先生曾经说过:“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因此,我们将清代至现代名家所做石瓢壶罗列出来,并按照徐汉棠先生所说身筒(壶身)、流(壶嘴)、把(壶把)甚至钮(壶盖)之间的三角形描摹概括出来并加以对比分析(如图2)。
1.清代的石瓢壶:齐整的圆角三角形
石瓢壶由石铫壶衍变而来,明代的石銚壶无图可考,最近的只有清代杨彭年所制作的石銚壶,与石瓢壶的造型略有相似。最早石瓢壶也为杨彭年所制,分别由陈曼生与瞿子治题刻的曼生石瓢壶与子治石瓢壶。早期的石瓢壶为齐整的圆角三角形,三个角的倒角半径近乎相等,壶身两侧为直线。壶把手也为与壶身风格相近的圆角三角形,为便于壶的拿放,将手握一边做得稍圆润一些。壶嘴平直与壶身的夹角约等于壶提手处角度,与壶身风格相近。
2.民国的石瓢壶:圆润的圆角三角形
民国时期,裴石铭等所制石瓢壶在杨彭年制石瓢壶的基础上做了圆润变形。壶身更为饱满,壶身侧视图的圆角三角形变为倒角圆润的圆角三角形,壶身两侧线条多为圆弧线。同时壶提手的角更为圆润平坦,壶嘴与壶身的夹角也约等于壶提手处角度,壶把手圆润趋于圆形,壶提手与壶盖的连接更加圆润平滑。从杨彭年、裴石铭的石瓢壶中可以看出:紫砂壶艺人们尝试由三个风格相近的圆角三角形构成一把茶壶,但为了方便壶的拿放、控制水的流向,在三个圆角三角形中做适当形变。在做造型突破创新时,会由规整形态(杨彭年的齐整圆角三角形)变形为更富有变化的圆角三角形。这与掇球壶由早期单纯的圆向富于变化的圆的衍变不谋而合。
该研究基于1954—2010年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油茶花期47类气象指标和油茶单产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和相关分析,构建了袁州区基于花期气象条件的油茶产量模型,筛选出油茶花期关键气象因子,并对其进行趋势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3.现代的石瓢壶:圆角三角形尖锐与平直两极分化、壶身与壶盖紧凑与分离的两极分化
现代的石瓢壶与清代、民国相比造型上有了更多丰富的变化。从石瓢壶收藏界具有影响力的多位紫砂工艺师:现代紫砂工艺师的顾景舟、徐秀棠、徐汉棠、吕尧臣、李昌洪、汪寅仙、张红华等人的作品来看,石瓢壶侧视图的圆角三角形出现了圆润风格(如顾景舟、徐汉棠、张红华所做石瓢壶等)与尖锐风格(如吕尧臣阳刻石瓢壶、汪寅仙石瓢壶等)的两极分化。圆润风格的石瓢壶,较前期更为圆润,在壶提手细节处有创新:如顾景舟所、吕尧臣、李昌洪等所做石瓢壶壶提手一改之前的粗细统一的弯曲圆柱体,变为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且延续到壶盖的面上。与之相应的,壶把手、壶嘴、壶提手也跟着整体风格做圆润-尖锐的变化。此外,与掇球壶的衍变类似,石瓢壶也出现了壶盖与壶身的紧凑的几何造型向分离的几何造型(如顾景舟石瓢壶、吕尧臣冰片石瓢壶、张红华石瓢壶)变化,壶身两侧线条微妙多变,出现了3段以上弧线相切的线条(徐汉棠石瓢壶、张红华石瓢壶)。
四、清代至现代花朵造型筋纹器紫砂壶衍变过程
筋纹器通常依据大自然中的瓜果、植物花形提炼加工而成。将自然形态中提炼出来的造型应用于紫砂壶上。花朵造型是筋纹器中最早也是最常用到的造型意向,因此选取明代至现代花朵造型筋纹器分析筋纹器的造型衍变规律,如图3。
1.明代的花朵造型筋纹器:接近自然形态、造型圆润饱满、壶身与壶盖结构松散
从时大彬、承云从的作品来看,作者几乎是将花朵的自然形态做简单的切割处理后直接运用在紫砂壶中,壶盖等地方风格写实,近似于花货。壶嘴与壶把多造型简单雷同,一湾流的壶嘴居多,与写实的壶身花朵造型风格迥异。面的起伏较大,形态圆润饱满。壶盖与壶身分别为两个几何形,且关系松散,壶身两侧线条为不相切的两段线或1条弧线。
2.清代、民国的花朵造型筋纹器:造型与自然形态融合、面的扁平化、壶身与壶盖结构紧密
图3 明代至现代花朵造型筋纹器紫砂壶衍变过程
清代、民国时期的花朵造型筋纹器较之前在壶型上又有了相当丰富的扩展,如范大生在时大彬的半菱壶的基础上创造合菱壶等。此时的筋囊器的各个部分浑然天成,造型风格融洽,可以发现作者在创作时,考虑到了花朵造型与紫砂壶的整体造型风格的融合。同时,面的起伏趋于扁平化,壶盖与壶身关系紧密,壶身两侧线条多为2段连续相切的弧线。
3.现代的花朵造型筋纹器:造型以紫砂壶为主、面的起伏更加扁平化、壶身与壶盖结构更加紧密
现代的花朵造型筋纹器最大的特点是花的意向淡出,基本只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壶筋络间的起伏更加扁平化。同时,壶盖与壶身结构紧凑,多融为一个整体,由此壶盖与壶身的线条更加微妙多变,壶身线条多为连续相切的2-3段弧线。
五、由掇球壶、石瓢壶的造型衍变总结抽取明代至现代紫砂壶衍变方法评价属性
掇球壶、石瓢壶是紫砂壶光货中时间跨度较长、名家参与创作最多的两种器形,可以作为紫砂壶中光货壶型的代表。花朵造型在筋纹器在筋纹器中时间跨度最长、可考证资料最多,可以作为筋囊货的代表。与花货相比,光货、筋囊货的造型简约且同样器形的样本量大易于找出造型衍变特点。因此,本文从掇球壶、石瓢壶、花朵造型筋囊货的造型衍变过程中抽取衍变特点作为评价样本属性,用其评价明代至现代的更多样本的名家名壶,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找到明代至现代紫砂壶造型衍变的规律与趋势。
从掇球壶、石瓢壶的造型衍变过程来看,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①都由最初单纯几何形(圆形-掇球壶、三角形-石瓢壶)向复杂的几何形组合衍变(椭圆或椭圆的叠加-掇球壶、分离的三角形组合-石瓢壶)②都有圆润-平直(掇球壶的衍变可以看到“方”元素的介入、石瓢壶中圆润风格和尖锐风格并存)两个方向发展。
从掇球壶、石瓢壶、花朵造型筋囊货的造型衍变过程来看,具有共同点:③曲线由1条直线或弧线向2-3段弧线相切连接转变(掇球壶的壶身两侧由最初的1段圆弧到2-3段连续相切的弧线、石瓢壶的壶身两侧由1条直线到2-3段连续相切的弧线、花朵造型筋囊器壶身两侧由最初的不相切的两段线或1条弧线到2-3段连续相切的弧线)。
为了研究其它壶型在这些特点上不同年代的表现,我们根据特点①,提取了“壶身与壶盖2个以上几何形的堆叠”、“组成壶身与壶盖几何形的距离”的评价属性,用于评价紫砂壶脱离单纯的几何形的程度和几何形是以解构堆砌方式组成还是微妙过渡;根据特点②提取“与圆的接近度”、“与方的接近程度”、“直线占周长的比例”的评价属性,用于评价紫砂壶趋向圆润或是平直的程度;根据特点③,提取“壶身两侧弧线为2段弧线连续”、“壶身两侧弧线为3段以上弧线连续”的评价属性,用于评价紫砂壶在多个几何形结合的微妙程度。其中,“壶身与壶盖2个以上几何形的堆叠”、“与圆的接近度”、“与方的接近程度”、为主观判断的质变数据,由笔者组织10位紫砂壶收藏者进行评价,取平均值;“组成壶身与壶盖几何形的距离”、“直线占周长的比例”、“壶身两侧弧线为2段弧线连续”、“壶身两侧弧线为3段以上弧线连续”为量变数据,由笔者用illustrator软件从样本照片的侧视图勾画线稿后用软件测量工具获取数据。
六、评价样本的选取
根据上一步得出的评价属性,对明代至现代的紫砂壶多个样本进行属性评价,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就可以得出明代至现代紫砂壶造型的特点。因此,选取的不同时期紫砂壶的样本需能够代表所在时期的紫砂壶造型特点,必须是该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紫砂壶作品。通过参考《紫砂壶全书》《紫砂壶入门十讲》《中国紫砂壶鉴赏》等书籍,笔者发现大部分文献在对紫砂壶发展历史做记述时都以紫砂壶作者为主线展开。同时,在历代紫砂壶收藏市场中,紫砂壶名作的鉴赏与紫砂壶作者的影响力是紧密联系的,少有作者无法考证的紫砂壶名作。因此,对于寻找明代至现代各时期具备代表性的紫砂样本的选择需从各时期的紫砂壶名人中展开。作者通过参考多部紫砂壶名著,将其中记录明代至现代各时期的紫砂壶名人进行梳理,每时期选取约10位紫砂壶名人,每人选取具有代表性作品1-2件。由于本文是针对紫砂壶创新方法进行研究,因此选取作品时如发现有的紫砂名人代表作品众多,则优先选取该名人的创新造型的作品,若该名人的创新造型多,且具有影响力,也酌情增加代表作品数量,如清代曼生十八式在紫砂壶器形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较明代紫砂壶器形有突破性发展,其中有多件作品为杨彭年所做,因此在选取杨彭年的作品数量提高到6件。此外,在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且作者无法考证的作品也酌情添加,如明代嘉靖海棠形提梁大壶。根据以上理由,选取参与因子分析样本59件。使用上一步的7个评价属性对59个样本进行数值0~1之间的给分,如下图4所示:
图4 明代至现代紫砂壶造型衍变评分表
七、明-现代紫砂壶造型衍变创新规律因子分析
将图4的评分表输入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计算机演算后,KMO值显示为0.7,并参考碎石图说明适合用于因子分析。提取2个主成分:第一个成分为“与方的接近度”、“直线占周长的比例”、“与圆的接近度”,分析成分含义为由圆向方的衍变,设为X轴。第二个成分为“壶身两侧弧线为2段弧线连续”、“壶身两侧弧线为3段以上弧线连续”、“壶身与壶盖2个以上几何形的堆叠”、“组成壶身与壶盖几何形的距离”,分析成分含义为单纯的线条向复杂的线条衍变,设为Y轴。根据两个主成分的得分制成散点图,如图5:
从图5可以看出,明代的样本多分布在X轴左侧,说明明代紫砂壶样本造型多趋于紫砂壶最初最原始的圆形,方的元素介入不多。说明明代的紫砂壶造型无论是器形风格还是造型手法都原始简单,属于萌芽阶段。回顾明代紫砂壶案例,此时有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形壶和小圆壶,多取材于自然形态或单纯几何形态,风格多圆润,造型手法相对朴素简单。如:有从自然界选取自然形态的,如供春树瘿壶;有将单纯几何造型做叠加,但过渡生硬,如供春六瓣圆囊壶、嘉靖三宝壶等;有筋纹形壶多半从自然造型中选材,如李茂林菊花八瓣壶;有单纯运用圆形造型的,如石鹏的小掇球壶。
清代民国样本的分布比较明代,开始由X轴左侧向X右侧延展,并出现了两块样本聚集区域。说明清代民国紫砂壶由圆形的基础上大量引入了方的元素,由此产生了许多丰富的形变。图上左上绿色样本聚集区域说明清代民国样本在Y轴的高度上超过了明代,清代趋于圆形的紫砂壶的线条变化比明代更加丰富,趋于方形的紫砂壶线条还停留在单纯的线条的水准上。这不难理解,圆润风格的紫砂壶在明代已有了丰富的造型基础,手艺人们开始寻求与圆润对立的“方”的元素进行融合与创造。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形壶和小圆壶这四类壶型都有烧造,筋纹行壶开始被自然形壶所取代,自然形壶较受欢迎。此时,造型线条多变、过渡更加微妙的自然形壶成为主流,影响了当时紫砂壶的造型风格。从数据来看,清代大多数样本都是“壶身两侧弧线为2段弧线连续”。与此同时,图上右下角的绿色样本聚集区域代表方形的紫砂壶和带有方元素的紫砂壶开始增多,这是由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文人同陶艺匠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篆刻书画的风尚,因此壶的造型开始变得简练,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的自由。此时趋于方形的紫砂壶线条手法较单纯,如陈光明的四方印包壶、黄玉麟的方斗壶。这是紫砂壶造型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一个阶段,也造就了此时紫砂壶的造型的多样化。
图5 明代至现代紫砂壶造型衍变创新趋势图
现代样本的分布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大多分布于Y轴上方,说明现代样本相对于前两个时期有更多的样本采用了“复杂的线条”。同时,在X轴上,现代样本分布居中,相对于清代民国时期,少了单纯圆形与方形的样本,更多的是“方圆兼具”。回顾现代紫砂壶案例,可以看到此时紫砂壶的造型风格没有单纯的圆润或平直,“圆”与“方”的元素几乎出现在每一把紫砂壶中,如顾景舟的提壁壶。这说明紫砂壶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的无数次圆润风格与平直风格的博弈后,最终走向了“方与圆的相互包容与融合”,而这样的融合是由“壶身两侧弧线由多段弧线组成”、“壶身与壶盖由多个几何体组成”等的成熟造型手法完成的。此时紫砂壶的生产更为商业化,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形和水平形茶壶大量产销,此时紫砂壶的造型创新由于前期积淀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且社会上对既存器形有了一定的认可,为了突破前人的造型,现代紫砂壶手艺人尝试填补清代民国造型的空白,(如图5代表现代样本的三角形填补在代表清代民国的绿色方块之间),尝试“方圆兼具”的造型方式,在造型上让圆与方的融合更加微妙,如徐汉棠的牛盖提梁壶。对于线条的处理,通过图5可以看到,三个时期向“复杂的线条”的发展趋势是递增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复杂的线条”是紫砂壶工艺经由历史上诸多手艺人的创新与再创新到达的造型成熟的标志。
(责任编辑:王 璇)
J50
A
1008-9675(2017)04-0132-05
2017-03-23
王 倩(198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务设计,工业设计。
刘俊哲(1981-),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务设计,工业设计。
刘 彦(1977-),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交互设计,工业设计。
江苏省文化厅文化科研课题“‘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创产品定制化产品服务设计研究”(16YB14);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下的定制紫砂壶服务设计研究”(2016JD760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