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把最热的时节叫做“伏”

2017-09-11

新传奇 2017年29期
关键词:百病左宗棠

为何把最热的时节叫做“伏”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都是“生”的关系,唯有从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金(秋)长久被火(夏)压制着不敢露头,要潜伏一段时间,因此称“伏”。

每逢三伏天,古人以清凉饮料避暑,并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图为古人喝冷饮解暑插图

“三伏天”说法源于春秋时的秦国

“三伏天”这一特定名词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里的“初伏”,是起初和开始的意思。

所谓“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都是“生”的关系,唯有从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金不敢出来。所以要潜伏一段时间,因此称“伏”。

另一种说法是,夏至一阴生,从夏至日开始,阴气逐渐加强,但是一段时间内,由于阴气还比较弱,仍然受到阳气的压迫,而不得不“伏”。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庚日”是用干支法纪日时的一个日期,由于天干是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所以庚日变化不定,每年入伏的日期也不尽相同。

自入伏至出伏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下旬,正是我国夏季最热时期。中伏、末伏,温度尤高,有“热在中伏”的说法。

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初伏为7月12日到7月21日;中伏为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为8月11日到8月20日。

三伏天为何这么热

俗语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为什么这么热?

首先,夏季太阳高高挂在天顶上。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时分,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这时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太阳的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

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再次,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而关于夏季天气,除了“三伏”,还有“夏三九”一说。即从夏至这一天起,每九天为一九,直至九九。我国南北方都有此说,都有“夏九九歌”流行。北方有一首是这样的:“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凉气;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这实际是从夏说到秋了。

三伏习俗:冰、饮、食、洗、息

三伏天作为这样一个独特的时令,在古代形成了不少习俗活动。大体说来,不外乎冰、饮、食、洗、息几方面。

冰,即用冰及颁冰。《周礼·天官冢宰》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唐代时长安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到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在民间,江浙一带的农人会三伏担卖凉冰,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饮,指饮茶喝酒。每逢三伏,古人以清凉饮料避暑,并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在农家亦有伏日“斗酒会”。

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

食,指吃东西。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荆楚岁时记》中解释:“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我国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恶月”,六月也沾有“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

洗,指洗濯沐浴。伏天出汗较其他时节要多,洗浴亦是情理之中。“初伏,浴于河,谓之‘洗百病’。”“六月六日,童叟浴于屈产泉,末伏乃止,谓之洗百病。”这里所谓的“洗百病”是上古祓禊风俗之承袭。

息,指休息。人们为了战胜酷暑与疾病,遂有“闭伏”之说。《后汉书·和帝纪》说:“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俗话谓之“歇伏”,即人们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以防晒。

“伏”有大智慧,“伏久者飞必高”

在赤日炎炎、挥汗如雨的“三伏天”里,心静自然凉,宜静伏而不宜妄动。同样,在人生中,也需要“伏”,从而避免急功近利、急躁冒进。

人,有的时候只能隐忍与等待,也就是“伏”,这是任何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必备品质。

《菜根谭》:“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意思是长久潜伏的鸟,一旦展翅,就会一飞冲天;而早早开放的花,凋谢的也最早。

左宗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因为收复新疆而被称为“民族英雄”。他早年历经坎坷,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倒插门”到岳父家中,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一直隐居家中读书。

左宗棠四十岁才出山,以幕僚身份参与军务,多次打败太平军,而其一生功业的大部分是在六十岁后完成的,收复新疆时年近七十,真算得上是“伏久者飞必高”。

1832年到1843年,左宗棠21岁到32岁,他从老家湘阴到湘潭岳父家,做上门女婿,而这12年是左宗棠的重要“潜伏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12年的沉潜积累,根本就不会有他后来的那些不世功勋。

12年的寄居生活中,左宗棠开始放弃科举考试,除了为了养家糊口,出外到书院教学之外,他主要的精力用来研究科学种田的方法、兵法以及研究舆地学(传统的地理学),自己在家里绘制中国地图。

研究农业与地理,在当时看来,都是无用之学。但是,有用与无用会相互转化。左宗棠后来在陕西、甘肃、新疆带兵打仗,所有的军粮都在当地解决,这些学问都是他年轻时闲居在农村,研究种田摸索出来的。

“伏久者飞必高”,炼成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伏”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水滴石穿;“伏”不是贪图安逸,而是磨砺自强;“伏”是为了将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人民论坛网2017.7.12、新华网2017.7.12等)

猜你喜欢

百病左宗棠
“包”治百病
多喝水能治百病?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泡脚驱寒消百病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