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9-11王晓燕李博文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校企协同

王晓燕 李博文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晓燕 李博文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同创新是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包括创新人才教学方式、更新完善课程体系以及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等。

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分类

1.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协同创新理论以协同理论为基础,其核心在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1]。彼得·葛洛曾经定义过协同创新,其定义的主要内容是:“有着共同目标的自我激励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借助网络沟通交流各自的思路、掌握的信息及工作进展,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协同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许多元素,例如人、金钱、物质、技术等,是各个元素融合的过程。协同创新的主体都拥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实现主体的共同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方法是协同,目的是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教学方式,培养的目标与计划,还有课程的设置等。诸多高校将在培养人才方面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也可以将高校内外各部门、高校与高校之间联系在一起,使它们进行资源共享,来实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共同目的。培养出的人才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同时,兼备实践能力,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意识,以及具有较高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多方面培养学生,例如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等。高校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校内的专业知识和校外创新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将学生打造成社会所需的的创新型人才。

2.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校校、校所、校地(区域)、校企和国际合作等模式[2]。本文主要对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模式进行深刻的探究,此模式主要是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人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此模式。这样高校和企业就可以实现双赢,利用高校的科研技术和科研能力,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推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教学改革。

二、校企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以及资源的整合,我国高校对区域生源、教师队伍以及办学经费等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我国高校通过跨领域吸收教育资源来扩大发展。一方面,企业因有良好实践环境,可以作为高校的合作伙伴,帮助高校探索学生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企业能将高素质人才吸引过来,成为行业后备力量,同时拓宽宣传渠道。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节约和优化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达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校企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各大高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综合实力,将引领高校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有助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企业更加深入参与高校学生的培养,高校要按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工程及创新的能力[3]。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加快该计划的实施,在制度层面上推动其发展,校企双方结合学生特点和各学科专业特点,联合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协同创新推动了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和发展,把高校与企业单边合作行为上升为规模化人才培养协同战略,逐步消除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障碍,从根本上推动了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在当代经济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是创新,它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要想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我国高校需要改变培养方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世界各国对高校协同创新都给予很高的关注,我国也十分重视高校的协同创新,出台了系列政策,对支持和推动高校协同创新提出了具体措施与要求。所以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校企协调创新的视角审视,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实践环节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式单一等等。

1.教学方式单一

创新型人才主要通过两方面培养,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制约这两方面的进展。就当下现状来看,多数高校课程仍旧把单一的讲授法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尽管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学形式上都基于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但实质上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与讲解,没有顾及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构建以及师生双向互动的实现。只向学生机械地灌输知识,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有限知识上,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创新能力[4]。这个问题已经日益制约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但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和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清华大学做了相关调查,从其调查的结果看,只有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设置合理;有18%的学生认为基础课设置合理;其中认为“能学到一点点”和“根本学不到”的学生占79%;认为“选修课不合理”的学生比例则高达72%[5]。目前,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的重复率过高、趋同现象过多,未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情况。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特色,忽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培养目标趋同、服务面向趋同、人才规格趋同等问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明确,导致高校人才和社会对接受阻。

3.实践环节薄弱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不多,教学中实践时间安排少、活动安排简单、形式较为单一,与企业的实际运作难以匹配和衔接,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并没有较大帮助。实践教学课时数偏少,导致学生很少参与到生产实践、工作实务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中,这影响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缺乏实践性课程的训练,造成毕业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学生缺少思维判断、临时应变等综合性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学生在日常实践课中通过真操实练才能逐渐养成。但目前我国高校重视专业理论培养,轻实践课程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这种综合能力,从而使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实际处理企业实务问题时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教学场所及设施存在局限性,导致的教学实践环节存在局限性,由于上述局限性的约束,造成目前的教学实践环节只能以讨论专题或者分析案例的形式存在,而这并不能契合企业运作的实际模式,不能开设真正服务于企业的实践课程。

四、校企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模式改革的建议

1.创新人才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直应用到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的学习都越来越呈现出以学生为主导的趋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要养成自我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当中,将开放性和交互性融入其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表达、交流、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把校园网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尽可能利用到最大化,推进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在不同的渠道如教务处主页、任课教师主页、网络学堂专栏等提供辅导,发布课程教学信息。通过网络课程方式授课,通过微课、慕课增加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对于老师来说,在慕课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得到了更新,还可以根据慕课平台提供的数据随时调整教学课程,为课程创新插上“大数据”的翅膀。

例如,2016年天津理工大学采用了慕课教学方式,该方式运用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由校内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数字化教材,由文华在线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可以通过设置课程策略,自动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情况、课后练习情况以及出勤率等因素纳入成绩考核。“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让双方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天津理工大学的课程优势加上文华在线的稳定性的技术特点,使得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实现了“1+1>2”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更新完善课程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应注重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环节四个层次,实行校企联合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和校外的双导师[6]。公共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专业导向,开设了“专业导论”、“新生了解实习”,校外导师带领低年级学生去企业了解生产,开发专业兴趣,培养专业思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加强对高年级学生专业知识运用方面的训练,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在实践环节,实习开始前,高校和企业的导师应该一起制定“工作任务书”,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开展实习工作,校内导师则负责监督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在实习结束时,校企导师共同考察学生的实习情况,企业导师对学生在实习业务中的表现给出评价,学校导师则通过查看学生的实习报告,与校外导师以及实习单位领导、同事沟通等途径来全面了解学生实习表现,从而给出综合评价。根据三个层次以及学生学科特点,设置相应课程,还要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菁英”实验班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设置四个层次: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环节,同时并为学生配备校内和校外的指导教师。通识教育课包括:高等思政类、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并开设了会计、人力资源等前言导论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兴趣。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分为财管、金融、投资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学方向。实践环节包括学科专业、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及论文,另外,还有去企业参观学习的工程实践认知。学校邀请财务总监、企业家等到学校展开相关专题讲座等。这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开拓专业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学科的知识理论并提高专业技能,并学以致用,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3.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例如实训室、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在实验室建设中,除了加大对学校实验室的投入,改善实验室的条件和实现校内实验室全校共享的局面,还可提高企业实验室对学校的开放程度,如企业的工程实验室应供学生参观和学习等;在实训室建设中,可参照企业里真实的环境,根据学校各个专业的需求,合理设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功能实训室,如模拟会计实训室、模拟同声传译室等;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与多家企业共同建立多个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承担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培训和学生就业的任务。在教学功能上,该平台可以承担教学任务的各个方面;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功能上,学校可以承接企业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共同研究企业不能独自攻克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理论以及实践上的指导;在培训功能上,该平台注重提升学生的执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可以提高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还可以提升合作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以及工作能力。通过完善实训室、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打造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各学科的实践内容,各大高校必须要合理利用这些平台,绝不能让它们变成摆设,见图1。

图1 实践教学平台组成部分

例如,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构建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沙盘模拟和市场营销实验室、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的ERP实验室;利用实践教学软件进行的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等实训的实训室;与神州通(天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马泽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多个企业共同建立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打造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增加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进而带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同时,提供了协同研究项目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7]。

五、结束语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高校人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可以把高校与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互补,从而使双方合作实现共赢,还可以促进教育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8]。

[1]陈丽春,毛建卫,茹潇潇,等.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72-75.

[2]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2):107-109.

[3]张宝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5(7):142-149.

[4]陈婷.寓教于研: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39-41.

[5]曾蔚阳.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1):8-9.

[6]贾广敏.校企协同创新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76-79.

[7]张勇.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39-40.

[8]张艺.校企协同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7,(4):62-65.

(责任编辑:臧 瑞 范丽娟)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 odel for Innovative Talents

WANG Xiaoyan,LI Bowe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To realize this goal,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is an inevitable choice.From this perspectiv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our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orming the training model in Chinese universities,including changing the teaching methods,updating the courses and creating a first-class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model

TP393

王晓燕(1962—),女,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HE1021)。

猜你喜欢

创新型校企协同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