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索
2017-09-10段永峰裴非
段永峰 裴非
摘要:物联网是在现代社会中新出现的一个概念,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其产生的大环境,自出现后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内容。物联网在我国于2009年开始出现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是我国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同时,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大范围普及,为物联网的应用创造了更好的技术环境,使得物联网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稳固。基于此,本文就是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再陈旧。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涌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开始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和帮助。物联网的发展就是选择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发展。跟随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每一个发展环节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互相共同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介入为互联网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两种时代的产物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行业的进步。
一、物联网的定义和特点
(一)物联网的概念
对于物联网而言,其概念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对物联网的定义为:对局部网或者是互联网等一系列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然后将传感器以及物品、控制器等运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连接起来,有效地形成人与物相连、物与物相连,这样就科学有效地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网络。物联网属于互联网的延伸,不仅对互联网中所有资源都包含在内,也对其应用具有兼容性,但是对于物联网自身来说,所有元素都存在着个性化以及私有化。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包含3个方面:一是对信息的感知以及控制;主要指的就结合不同类型传感器以及相关的控制进行组合而成的,它能对终端物品进行直接接触。二是信息传输;一般状况下通过感知以及控制的状况下,进一步把所有的传播技术通过信息传输到网络终端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使用网络进行通信时会存储相对来说比较多的私人信息,这就要求信息在传输的整个过程必须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三是信息应用等方面;主要指在信息进行输入以及传输的整个过程中,在达到终端时可进行控制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让物联网实现对物体进行有效控制。
(二)物联网的特点
信息体系存在的根源是人,它要实现人和人的连接,即完成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它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传送,这个传送主要有数据和音频等要素。而物联网的相互连接就已经把世界上所有物品都囊括在内了,所有的事物都能够进行连接了,这其中的主体自然就为人和物了。物联网对事物的操控是不断地对事物感应来完成的。要实现人为控制事物是需要很多信息因子的,单纯的信息不能够实现良好的控制,这就形成了互联网对信息通信的广泛性。它完成了人和人、人和物的通信,人类能够更好地操控事物。同时,物联网终端的事物通常是私有物品,在互联网中传送的信息自然也都是私有化的,所以我们必须保障信息在互联网中传输的安全性,不能出现任何泄露隐私的问题。物联网在设计之初的宗旨是实现人类对事物的远程操控,所以在放置信息不被泄露的同时更需要一个可靠安全的网络系统作为支撑,来保障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通过网络了解事物的状态并对其进行操控。通过上面的论证,可以得知物联网的发展过程已经逐渐实现了其设计初衷,即提高信息交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这一优点更为广大用户所喜爱与接受。
二、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原理
信息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产生收集、信息的交流过程和接受者几个主要过程。信息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信息的来源方,体现在高科技、专业化强的通信技术上就是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是指狭义上的计算机、手机等可移动通信设备,广义上即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用来收集、分析、处理、过滤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利用率。然后,至关重要的一环,信息的交流,这就需要在来源方和接收方之间建立一个平稳、可靠的传送通道。由于物联网信息数据繁多、复杂,同时对信息和数据的精准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传送通道的工作能力不仅影响着信息交流,同时甚至决定着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聯网工作时的运用。要想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不仅通过移动终端和传送通道等的共同作用,还需要对全过程的综合掌握,保驾护航,即网络维护。通过网络维护发挥作用,可以保护终端客户隐私,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对干扰信息进行管理和剔除,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综合、全面提高整个信息通信技术水平。因为以上网络信息技术具有的安全、可靠、系统、全面的优点,所以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更能得心应手,同时提高物联网用户的满意率和接受度。
三、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应用实践中的体现
(一)RFID 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得益于其涵盖的较多信息通信技术。以RFID技术为例,其在原理上主要表现为对目标对象相关数据利用射频信号进行获取,无需将人工操作过程引入其中,便可自动完成重复擦写或数据管理等过程。现行以能量源为依据对RFID标签进行划分,主要体现在被动式、主动式两种标签类型上,其中被动式标签在构成上主要以线圈、天线以及芯片等为主,能够与读写器保持通信,而主动式标签主要指内置电池,对于较多特殊环境包括液体或金属等较为适用。若以工作频率为依据,RFID在划分过程中主要以高频HF、低频LF、微波以及超高频UHF等为主,其中RFID若以高频为主,能够保持较强的天线方向性且标签内的数据量较大,但其涉及的成本也较高。而低频RFID不具备天线方向性优势,难以对远距离事物进行感知。该技术实际应用中,其各部分构件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应用软件方面,其可使RFID原始事件进行转化,确保用户能够对转化后的事件理解。
(二)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应用的形式
移动通信的组成部分包括:移动终端、传输网络和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等,在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形式包括:移动通信终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平台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在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终端时,移动通信终端一般是作为物联网信息接入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会随着网络信息节点的移动而移动,使得信息节点和网络的通信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比较物联网节点信息感知终端和移动通信终端这二者的作用和工作形式,用于物联网信息节点感知的终端完全可以用移動通信终端来代替。在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传输网络,不仅可以使各个移动的信息节点能够互相连接,还可以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物联网中的信息传输网络也需要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在物联网中完全可以使用移动通信传输网络来达到物联网信息传输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将物联网承载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上来使用。
(三)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措施
信息网络技术虽然优点众多,应用广泛,同时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成为“通用技术”。既然想要适应和满足物联网的使用要求,提高物联网的利用效率,就应该在应用过程中针对二者用户需求不同对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改进。二者的相契合之处在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无需深入讨论,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所传播的内容和具体方式有细微的差异。强大的传感功能是物联网的一大优势,通过对客观环境与事物的分析,从而反映出来,达到控制全局的目的;而这恰好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安装相关设备,如传感器。另外,物联网的关键节点要求要有有关人、物的全部信息,要求实现对使用用户、过程、相关设备的全面管理,如果有以人作为主要负责对象的网络信息技术难以弥补的不足,在这里不得不放弃使用。综上所述,在技术应用中,物联网的节点问题和传感器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并引起重视。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分析,对其工作原理具体应用的介绍,同时对物联网基本特征与功能的简介,可以发现网络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紧密联系。但是,同时因为二者对终端客户的定位和控制形式不一样,想要全面提高物联网的应用水平,必须对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与改进。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只有二者不断创新,更快地适应彼此,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物联网技术才能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才能更多地造福于人们,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高华,楼惠群.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通信,2011,1.
[2]刘国枫.浅析在物联网技术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8):152-155.
[3]林宏,周朋超,王菲菲,等.用于光通信的高速响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发光学报,2013,(1).
[4]刘向民.物联网对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影响及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