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春观道藏阁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
2017-09-10耿爽
【摘要】:长春观道藏阁始建于民国十四年,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西方建筑风格及藏传佛教建筑元素的藏经楼,其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试从时代背景、宗教因素、重要人物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索长春观道藏阁建筑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长春观道藏阁;近代建筑
一、长春观道藏阁简介
据记载,长春观道藏阁由侯永德主持修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1926年新建的道藏阁在北伐战争中惨遭炮击,事后侯永德又向善眾募款兴复之。长春观道藏阁藏有明版《正统道藏》、清光绪版《道藏辑要》及《云笈七签》等大量珍贵道教文献。原版的明版《正统道藏》于咸丰年间毁于兵变,1925年修建藏经阁之后,汉上名士应龙翔捐赠了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版《正统道藏》,藏经阁因此命名为道藏阁。
长春观道藏阁属于“中国固有之建筑”样式,但其深受西方折衷主義建筑思潮的影响,建筑结构在保留我国古代宫观式建筑的基本形制的同时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廊柱与装饰及藏传佛教装饰元素,形成其独有的融合东西,兼有道密的特殊风格。
二、影响道藏阁建筑风格的时代与社会因素
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此时距离汉口开埠已有85年,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以流行了大半个世纪,侵略者们带来的新文化也以深深的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表现得尤其明显,从民居到公共建筑无不经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全盘西化”,使得传统文化饱受摧残。几年以后,终于有仁人志士意识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于是,1925年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首个由中国建筑师规划设计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群落中山陵开始修建。自此以后,中国的建筑设计真正的进入到一个反思和复兴“中国固有之建筑”的时期。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意识到一味学习西方建筑样式的局限性与复兴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设计并主持修建了大量传统复兴式建筑。长春观道藏阁的修建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因此形成其中西结合的建筑面貌具有其必然性。
盛行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折衷主义建筑,随着侵略者一起来到中国。也许是这种折衷主义的思潮正好迎合了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兼容并蓄的思想,折衷主义在中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长春观道藏阁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基础上,正立面采用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一层方形柱廊具有典型的殖民地风格,门口放置形象写实的西式石狮,栏杆、梁枋采用涡卷、卷草等西方建筑常见的装饰元素,同时融汇了藏传佛教建筑的装饰元素,将这种折衷主义的建筑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影响道藏阁建筑风格的宗教性因素
长春观始建于元代,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的“十方丛林”,素有“江南洞天福地”的称号。作为宗教建筑,道藏阁的营造必然要体现宗教文化,具有道教建筑的一般性特征。道藏阁沿用传统道教宫观建筑样式的歇山顶、牌楼及葫芦形脊刹、莲花瓦当、瑞草纹滴水、龙凤纹雀替等吉祥装饰,都反映出道教“崇尚自然”的教义,以及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
除此之外,由于清代藏传佛教的盛行,许多宗教建筑中也流行起藏传佛教建筑、壁画中的装饰元素。道藏阁外墙为白色墙体厚实,窗较小,具有藏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其歇山顶的山花图案则是来自于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它的吉祥寓意恰好迎合了道教对于吉祥如意的追求,巧妙的将两种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
四、监院侯永德的努力
时任监院侯永德在道藏阁的营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成就了道藏阁独特的建筑风格。
侯永德曾云游过许多重要的道教宫观,在长春观长期担任知客与化主,主持长春观对外交往,又经历过晚清民国的变革,这一切让他视野开阔,接受了新思想,对传统宗教所遭遇的困境深有体会。[1]他意识到传统宗教要想在新的时代里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因此,侯永德在主持兴修道藏阁时,大胆地尝试了新的建筑风格,巧妙的将东西方建筑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他对于变革时期本土宗教发展的深刻认识。
担任监院后,侯永德一方面与湖北军政要员、工商界人士、广大信众密切交往,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扩修庙宇,实施传戒。正是这些举措使得道藏阁的修建和修缮能够得到军政要员、工商界人士及信众的支持与捐助从而顺利完成。道藏阁修建和修缮期间先后得到当时的湖北督军萧耀南、士族项竹坪、沈文田等人的捐资。李理安《长春观志》云:“时藏经阁草创,筚路蓝缕,缔造艰难,耀南捐俸银二千元为之。……乙丑岁,长春观兴复道藏阁,功成将半,拮据不堪,景象衰飒,侯永德为束手。竹坪愿拾洋五千元佽之。”[2]
总结
长春观道藏阁形成融合东西,兼有道密的独特建筑风格,具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离不开监院侯永德的努力。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长春观道藏阁特殊的建筑样式蕴含了十分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参考文献:
[1]梅莉,《变动时代背景下的全真道与地方社会——侯永德与民国二三十年代的长春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1卷第5期,2012.9.
[2]李理安《长春观志》卷2《人物传》,见《中国道观志丛刊》第八册
作者简介:耿爽,女,1991年1月生于湖北武汉,2011至2015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