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会泽斑铜工艺传承与发展浅析

2017-09-10杨丽君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2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杨丽君

摘要:通过分析云南会泽斑铜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情况,提出建立培养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加强宣传力度、博物馆式开发模式等建议,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斑铜工艺;云南会泽;传承与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会泽县,隶属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全县面积6077平方公里。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川相间排列,山区、河谷条块分布。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起北伏,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最高峰大海梁子牯牛寨,海拔4017米,为曲靖市最高峰。最低处为小江与金沙江交汇处,海拔695米,为曲靖市最低点。

会泽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铅锌产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六强,锗的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精品"小熊猫"卷烟十分走俏,两个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云南最大的黑颈鹤种群栖息地。世界有名的蒋家沟泥石流,是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标本。古时有"铜都"之称,今时有"钱王之乡"的称谓。

二、斑铜工艺简介

云南特有的特色传统工艺品斑铜,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其材质93%以上是铜,加以其它稀有金属,属黄铜系列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专业设计人员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创意,再由专业匠工精心制作后,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云南会泽的斑铜制作工艺,是将自然铜进行"热锻"处理,将自然铜置于炉火中,用铁钳夹出后,趁热一锤一锤地撵打。这种利用自然铜经过"热锻"处理而显斑纹的工艺称"生斑"工艺。"熟锻"用的是已经冶炼后的红铜块,用火烘烤,边打边烧,直至将器物打成为止,然后经过化学处理,显现斑纹,这种用冶炼铜制成的斑铜制品称"熟斑"。会泽"生斑"所用的原材料自然铜,一般不易得到,据说只有下暴雨时,在山沟里才会偶然发现。

斑铜工艺品是会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工艺来源于汉朝时期"堂琅洗"薄膜锻打技术。原料为稀有的自然铜块,经锻打、成型、烧斑、制斑等多道复杂的工序,使自然铜、金、银等金属离子分类相融合,以此成为晶斑状交错的桔红表面,色彩缤纷的视觉反差。斑铜工艺品以富丽堂皇、高贵典雅而闻名中外,在民国它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三、斑铜工艺的传承及发展

会泽斑铜的起始及传承为今铜匠街张氏一族。据说明朝宣德年间大明王朝正处于上升阶段,宣德皇帝收藏了很多精美的工艺品。有一次宫库突然失火,这些由金、银、铜制成的工艺品被烧毁,变成一块块合金块。这些笨重的合金块已无收藏的价值,宣德皇帝只好叫铜匠将此铸成香炉,赏赐给官员学士,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大明宣德炉。张氏的祖先据说参与了宣德炉的制造,从中知晓了红铜中融入金、银经锻打后色彩更加富丽堂皇的道理。

还有一说:自古以来炼出铜液后,必须用米泔水去浇泼铜液才能变成红色的块状,汤丹得名即由此。在会泽民间,为了除去铜器上的污垢,都有把铜器置于米泔水中浸泡的习俗。这一做法,也启发了铜器制造业的工匠,当他们把生铜锻打成器皿后,为了追求铜的本色,也把锻打后的器皿浸泡于米泔水之内。此时,器皿表面不但显示了红铜的颜色,也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些斑点,经过不断的摸索,发明了通过淖斑即酸水处理而制造斑铜器皿的工艺。

会泽斑铜以会泽特有的天然铜为原料,经烧、捶等数多道工序,千锤百炼才能成型。以此方法做出的工艺品,表面为桔红色,晶斑黄白交灿。晶斑特有的折光性和立体感,好像在铜体内布满了细小的水晶石。整个工艺品锃亮璀璨、金赤交辉、晶莹闪烁、光彩照人,富丽而不失凝重,古朴而不失典雅,被鉴赏家誉为"金属宝石"。192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张氏斑铜传人制作的斑铜鼎荣获银奖。2006年5月,会泽斑铜工艺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

四、保护与发展建议

会泽县斑铜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手传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成为了会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们思想的改变给传统的斑铜手工艺带来巨大冲击,使得对这一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迫在眉睫。为此,提出以下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1.建立培养体制,确保后继人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传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会泽斑铜传承人的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的现状使得斑铜手工艺传承面临着严峻问题。在对会泽斑铜手工艺的保护中,培养后继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人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衰退等机能退化现象无可避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就难以确保它的正统性和完整性。会泽斑铜手工艺是由张氏家族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这一旧思想也严重的影响了斑铜手工艺的传承。因此要抢救会泽的斑铜工艺,需要有专职人员进行研究,通过长时间的调查来了解斑铜文化,严格整理斑铜工艺的过程,首先在理论上成立,然后付诸实践。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和专业的研究人员。

当前,会泽部分学校己开始发动专业人员编写本土教材,在教学内容中纳入优秀的地方文化。但这仍是学校的自发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一举措能持续多久,依然是个未知数。当地政府应尽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广大中小学校及职中院校为主要阵地。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当地学校开设民间文化课程,加大程度宣传和推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市民和青少年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从中物色优秀人加大力度培养,达到传承的目的。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除了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起着关键作用。

(1)增加投入,积极开展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被认知,需要一个载体,一个静态文本、图片或动态的活动都是一种非常重要形式。政府能够有效的集中社会资源,开展大型活动,实现强大的辐射,广泛宣传的活动。如增加民间文化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从2002年到2004年,会泽先后规划了三届"钱王之乡"旅游文化节。向外界展现了一个陌生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得会泽的铜商业文化和会馆文化有效的对外传扬。endprint

(2)制定完善法例法规

1998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護法律草案,2005年10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标志着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的正式开始。草案的发布,有效的遏制了非遗被破坏的局面。在这之前,因缺少法例的有效保护,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受了让人难以想象的损坏。甚至有的早已断绝了传承,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斑铜工艺是会泽最为独特的一项手工艺文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纵观会泽历史文化,斑铜手工艺构成了其主要内容。但也因为缺少法例法规作为指导,会泽斑铜工艺面临着紧迫的传承问题。

斑铜制作工艺在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做好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第一步。但这也仅仅是在国家章程上做到了法制化的管理,而在地方上做到的却远远不尽人意。在会泽地方政府的文献中,任然缺少明确的法例法规对斑铜工艺进行保护。非遗的保护不能从法例上着手,对它的保护也就难以持续太久。建议提供必要的活动资金和要建立传承人命名和保障制度,再次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激发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积极性。对做的好的,给出明确的奖励,严厉打击惩罚破坏者。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流失。[2]

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会泽斑铜工艺有300多年的历史,工艺品更是被称为中华一绝,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物以稀为贵",斑铜工艺品是中华一绝,正如传承人张克康老人所说"斑铜这种东西,全世界只有会泽才有"。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应抓住斑铜"稀"这一特色,努力设计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工艺品。

在对外宣传时,应坚持以政府部门为核心,企业和文体等部门为辅助,进行对外整体营销,取得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支持和参与。为提高斑铜文化的知名度,可以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络等现代化工具进行宣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会泽斑铜的宣传。可以在会泽旅游网上,扩大宣传范围,增加宣传信息,给游客提供相对详细的斑铜信息。制作宣传手册,加大宣传力度。与此同时,要注意规范市场经营环境,依法整顿市场秩序。[3]

4.进行博物馆模式开发

博物馆模式开发指的是针对一些尚怀生存希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面临着即将灭亡且传承难以继续的一种拯救模式。为了能够让后人留下一些有证可寻的资料作研究,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把那些历史还原,继续传承民间艺术。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工具,整理那些残存的活动和内容,并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给后代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为当代的爱好者提供这些收藏馆所,最大限度的维系历史当年的风采。

会泽斑铜历经300多年,现如今早已不符当时风采,面临着诸多传承困难。在旅游开发中,采用博物馆模式开发正好符合现目前斑铜的现状。同时,它也应是保护和传承斑铜工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4]

五、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发展。近年来,各界人士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科研工作也逐渐增多。会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工艺历史悠久,在当前兴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会泽县斑铜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4(4):87.

[2]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学术探讨, 2006 (4): 1-3.

[3]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4]李得平. 会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D].楚雄师范学院,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