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017-09-10梁建民刘兵兵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

梁建民+刘兵兵

摘要:多元文化交流激荡并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要注重高校"两课"阵地的实效,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调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出路。

关键词: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

大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今社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推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在是封闭的一隅,而是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舞台。这些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多元文化与高校

(一)多元文化的共存,体现高校办学开放、兼收的办学理念

文化之所有存在"多元",是因为在不同的地域,经历不同的时代和民族进步发展变迁的积淀,不同的文化历经战火、变迁、环境、时间的不断考验,日积月累不断继承、延续至今。

高等教育是展现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阵地。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而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高等教育是"关起门来办教育",还是"敞开胸怀,兼容四方",曾经一度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学者们争论的话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全民教育普及的脚步日益加快,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愈加开放,高等教育要与时代接轨,要与社会接轨的办学理念愈加明确。

(二)多元文化在高校共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的时代,是开放、互联为特色的时代,任何人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人类社会从存在的一刻,就注定是群居的社会,当代社会,更是被信息化这个无形的"锁链"仅仅束缚,任何人都逃离不开信息化的影响。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几度变革,新的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内容。

(三)多元文化的共存,真实考验高等教育的成果

多元文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随着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脚步,随着信息化互联时代的到来,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出现在高等学校的校园内,时刻考验着高等教育的思政政治教育成果。多元文化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时刻与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争夺资源。

多元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开放、互联的时代特征又决定了高等教育无法将其他文化逐出高等教育大门之外,那么,在当今的高等教育的阵地,如何守住高等教育的阵地,守住我们的新时代的"一元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值得所有高等教育学者们深思。

二、多元文化并存,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多元文化充斥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每种文化都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阶段,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的精神和内容已经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跨越地域的来到我们的大学校园,充斥在大学生的周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各种教派信仰无不随时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科技的便利同时也带来新思想、新思维。这些新鲜事物的出现,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这些新挑战、新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迎接新的挑战。

(二)多元文化给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多元文化的存在,既体现我国大政方针的开放性,又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自信心。相信我们的国家在科学的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国家,完成我国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但是,也要看到多元文化给我国建设带来了影响和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就是为了教育和引导全国人民,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坚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心而提出的。

三、认清多元文化并存现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夺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

(一)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两课"教育成果,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两课"教育,"两课"的设置从近现代史研究,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发展,到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再到当代时事课程的讲解,可谓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用心良苦。可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是因人而异。

高校"两课"阵地的坚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改革"两课"宣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在革命前辈的鲜血中取得的成果,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对革命、战争、鲜血的印象都是影视作品的印象,对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发展没有切身的体会。同时高校的"两课"教育多采用课堂宣讲的模式进行,往往事倍功半。要想坚守和发挥"两课"阵地的功能,可以对"两课"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变教师掌握课堂节奏为主导课堂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变固定不变的教室授课为有条件的现场教学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理解"两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两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斗堡垒的作用!

2.引入民族精神教育理念,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民族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的切入点不妨从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开始。

我国是世界仅有的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一切发展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的积累和沉淀的结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坚持中华民族的特色,必须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都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盲目的强调高科技教育等,要从我们的民族精神开始,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接过前辈的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大学生自己的力量。endprint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教育

1.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加强纪律和安全意识教育,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自由、开放又必须遵规守纪的高校模式,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为今后的"两课"教育打下基础。

2.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开放和利用多种媒体渠道,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和模范榜样,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引导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力量,组织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學生的纪律意识和大局观念,锻炼学生的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奉行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理念,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就开始被动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早已对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有厌烦。同时,新时代,新技术、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目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实效,必须采取新策略应对新问题。

1.生活即教育。注重在高校的寝室生活建设上和教室团阵地的建设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实践,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开展各种主题团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的团会,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开展活动,全民参与,既让同学们从手机电脑中解放出来,又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综上,在多元文化激荡并存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在校的大学生,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把握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2]林致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教育评论,2015(12).23-26.

[3]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