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县城太平街建筑传统风貌整治研究
2017-09-10臧邓斌
臧邓斌
云南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华宁县城太平街建筑传统风貌整治研究
臧邓斌
云南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是中国城市建设大发展的三十年,无论是由于时间的侵蚀导致城市各种设施的破败,还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空间的更高要求,亦或是政府关于对城市形象的不满,都在提醒我们今天的城市需要更新代谢了。华宁县的历史街区,同样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问题。这次城市形象的提升以保护传统风貌、恢复历史、协调风貌为重点,并对历史街区太平街进行全面的形象提升。
传统街道建筑;风貌整治
前言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街道是城市最主要的外部空间,也是城市居民最常使用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更新理论是城市更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及发展,由于历史、社会的种种原因,城市中出现了物质老化、交通阻塞、精神匮乏而亟需更新改造的街区。街区的更新改造是城市生命体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新陈代谢,而非是大拆大建的城市再造。在面对像太平街这样的历史街区时,更要运用系统化的、多维思路的方式,从人文的、人性的、生态的、历史的角度发现并深入的去看待城市更新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对风貌协调区的冲突建筑、异化建筑进行立面景观整治,使风貌协调区的新式样建筑与传统历史风貌区的建筑风貌形成过渡,促使华宁老城区的建筑整体风貌相协调统一,从而形成地方特色。
1.研究课题概况
华宁县,古称宁州,1950年1月25日,华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华宁县获得解放,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华宁县也是云南省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有众人称道的宁州八景,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著名的有彝族、苗族民间文艺活动。华宁县也是一个农业、工业城市。截至2011年华宁县完成了宁州大河防洪水系综合整治(二期)、华宁县城教师小区(二期)、宁州美食文化城工程。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现代人文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小城。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踏上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旅程,随之出现的房地产市场促进了城市土地使用的改革和住房改革,不少原住居民为响应时代潮流,对传统住宅进行拆建或再建,造成了城市街道交通拥堵、历史街区风貌的混乱的现象,因此对历史街区、街道进行保护、修缮、恢复,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势在必行。
2.现状分析
2.1 建筑现状描述
华宁县太平街老城区的用地分类以居住用地为主,部分作为教育科研用地和基本农田用地。居住用地多为二类住宅用地,部分片区为商住混合用地。老城区内的建筑类型主要分为五种:典型传统建筑、一般传统建筑、需改造立面建筑、型式样建筑和破损建筑。老城区的建筑多为传统建筑(包括典型传统建筑和一般传统建筑),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太平街道片区,典型传统建筑主要沿太平街分布两侧,典型的建筑有普朝柱故居、宗祠、武王寺等,其他典型传统建筑主要为民居,传统元素保存基本完整,多采用毛石勒脚、土坯墙、木质门、木质窗、双坡屋顶,青石瓦遮顶,均属土木结构,共计234座;一般传统建筑的传统元素保存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一般传统建筑多为典型传统建筑改造而来,多数改造了门头及立面墙体,多采用普通红砖,分布于典型传统建筑周边,共计70座;需改造立面的建筑数量较多,多为砖木结构,墙体均为红砖,部分用水泥抹面,其分布较为集中,呈成片分布,共计192座。型式样建筑多为新建建筑,采用砖混结构,具有明显的现代感,部分建筑采用西方建筑的部分构件与特征,主要分布于太平街道片区以外,学校用地的周边,共计201座;破损建筑的数量比较少,多由传统建筑破败坍塌形成,零星分布于传统建筑之间,共计27间。
2.2 现状交通分析
华宁县太平街老城区的街道主要由两条横向、两条纵向的道路组成,其中靠近学校区域的一条纵向道路已经修建完成,能满足交通疏散的要求,其他三条街道的道路过窄,造成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不便,道路面积、断面和通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城市次干道和支路不成系统,房屋围合部分作为道路,造成道路路面的不规整,甚至出现断头路。
2.3 生态环境分析
老城区的生态环境整体较差,绿化率低,绿地面积量严重不足;生活油烟和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造成了环境的脏乱差;在老城区内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城区居民闭户不出,使得城区内缺乏活力与生气。
2.4 现状分析总结
在未开发之前,太平街道片区的建筑风格是统一的,新旧程度是相近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拆旧建新的情况,使得建筑交错、不规整,原有的建筑风格遭到破坏。一些新建建筑为突出商业效果,不去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使得新旧建筑的对比强烈不和谐,既丧失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又不能形成新的现代化景观。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使用体制的改革,老城区的新式样建筑不断涌现,这种现象在太平街道片区外围的建筑尤为普遍。这些新式样建筑的设计、装饰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例如:建筑的平顶采用混凝土平顶、阳台多采用欧式栏杆、门窗多采用欧式风格,墙身立面涂刷颜色各异的色彩,造成了这类建筑风格的异化。
太平街道片区及其外围存在的新建建筑和新式样建筑对老城区原有传统建筑造成冲突,整体风貌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缺乏地方特色。
为恢复传统风貌、减少风格冲突、形成地方特色,建控地带的划定,冲突建筑和异化建筑的整治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实际调研现状分析,可以把整个片区分为传统历史风貌区、建设管控区和风貌协调区。为使风貌协调区的建筑与传统历史风貌区的建筑形成过渡,风貌区风貌协调区内的建筑整治又成为风貌管控的重要课题。
3.建筑风貌整治研究
3.1 玉溪华宁县当地传统建筑特点
云南的传统建筑以“一颗印”为典型。云南“一颗印”的建筑特点:一颗印民居的基本原则为“三间四耳倒八尺”,住宅的日照不受道路走向影响。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点,两厢为耳房,耳房矮一些,组合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
正房、耳房均高两层,毗连,正房与耳房两侧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保证了住宅的私密性。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都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为“大厦”,耳房腰檐称为“小厦”,大小厦相通,便于雨天通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以挡住太阳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正房用双坡屋顶,较高,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
穿斗式构架,适应云南多地震的地质条件。外围的高墙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也有内土外砖形式,俗称“金包银”。 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一颗印”无论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可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
3.2 需整治建筑户型的确定
根据实地调研采集的信息、照片、数据,在划定的风貌协调区内确定3至5种风格、户型相似并普遍通用的建筑作为改造整治的建筑户型,依据这些通用户型的外观、立面进行整治设计,使其作为整片风貌协调区的风格代表并与传统历史风貌区的建筑风貌相协调。
3.3 具体整治措施
以云南“一颗印”的建筑特征作为提取元素,在确定户型现状的基础上添加与历史风貌区相协调的传统元素,主要改造的部分有屋顶、阳台、门窗、墙体立面及勒脚。具体整治措施如下:
(1) 屋顶整治措施
风貌协调区的建筑屋顶多采用混凝土平顶,对其采取的改造方案为两种。方案一:在混凝土平顶做仿古批檐进行围边,仿古批檐符合传统风貌区风格;方案二:拆除混凝土平顶并做传统的双坡屋顶,该屋顶采用传统的青砖瓦片,与传统风貌区风貌相协调。
(2) 阳台整治措施
风貌协调区建筑的阳台现状有两种设计风格:一为0.9米高的砖砌围墙;二为1.05米高的金属栏杆或欧式栏杆。此两种风格的阳台均与传统风貌冲突。具体的整改措施为:砖砌围墙的外围加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仿古批檐,该批檐的高度低于阳台围墙的高度,一般为0.6米;拆除具有金属栏杆和欧式栏杆的阳台,砌0.9米高围墙,并加仿古批檐。
(3) 门窗整治措施
该区域建筑的门窗多为白色铝合金窗、欧式雕花窗、铁门、欧式风格大门以及卷帘 门,对异化窗的整改措施:白色铝合金窗改为褐色铝合金窗或采用木质窗,并用传统青砖对窗框进行包边,凸显立面效果;对异化冲突门的整改措施:对铁门、欧式门进行刷漆处理,使其从材质和颜色近似木质门或拆除铁门采用木质门,并在大门处增设门头,该门头具有柱基、柱身、门脊、起翘,同时兼有雨棚的作用,并在建筑一层腰线位置设雨棚,在雨棚支柱上挂装饰灯笼,加强建筑的传统感。对于卷帘门的整治只要使用涂料刷漆,使其材质、颜色近似木材料。
(4) 墙身立面整治措施
该区域建筑的墙身立面色彩多样化,有瓷砖贴面、水泥抹面、红砖墙面及颜色各异的涂料抹面,以及采用土坯色涂料粉刷但色彩偏离(偏红)的墙立面。对于色彩风格各异的墙面均用与传统土坯墙相对应的土黄色涂料粉刷,对色彩偏离的墙面色彩予以恢复。
(5) 勒脚整治措施
该区的建筑部分砌有勒脚,部分勒脚不明显,部分没有勒脚。对于该现象,整治方向为凸显勒脚的位置,加强建筑的稳重感,同时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主要措施为:对勒脚部位不明显的建筑进行加强,采用毛石或青砖加厚勒脚,对于没有勒脚的建筑进行贴面处理或用毛石或青砖进行外部加强。
4.结论
通过对玉溪华宁县太平街区的调查,进行深入探讨历史街区城市保护策略和更新措施。历史街区是重要的珍贵遗存,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的特质使我们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一方面,历史街区的改造是现实城市现代化必经之路,不改造则无发展,则无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抛弃文化和传统,否则我们将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太平街区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的文化街区,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出发,把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使太平街区在历史的发展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还太平街区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更加能代表华宁县的历史街区形象。
太平街区的规划设计力求提供一种可供众多街道改造遵循的普适性的方法。处理好更新改造与街道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宏观上对街道进行准确的定位研究,还建立整体的城市设计的思想,以简单的设计技巧,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提出详尽的方案构思,将城市设计的思想和原则贯彻街道改造的整个过程。进行街区内的建筑整治与管控,对建筑立面进行改造、屋顶的处理等手段,使所有街区内的环境达到尽可能的统一,还太平街区一个原始的历史风貌。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5]吴良铺旧城整治的有机更新[J].北京规划建设,1995,(3):16-19.
[6]巧顾蓓蓓西安城区街道的演变[J].规划师,2004,(7):833-837.
[7]刘仁义.城市街道更新设计方法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35-39.
[8]邓英.城市街道建筑整治思路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9):370-371
[9]白油涛,陈赞畅.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0]左光之.城市街道的设计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1]苏晓静.街道本意的回归[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12] 刘辉.论保护规划中建设控制地带和控制措施的法律效力[B].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