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评剧音乐与当代评剧音乐不同发展

2017-09-09张林

商情 2017年27期
关键词:发展

张林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实际需求,传统评剧音乐在旋律上、结构上、调性上等方面改变,使得评剧音乐形式更加多样。本文主要是传统评剧音乐与当代评剧音乐两种不同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传统评剧音乐 当代评剧音乐 发展

0引言

评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是由冀东莲花落拆出戏逐渐演变而来,产生之初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一十年代初。當时的评剧的基本调主要是“月明珠调”,是一种明显带有莲花落音乐喇叭牌子特征的上下句。这种评剧音乐产生的最大根源是根据当时观众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也是评剧最早的声腔音乐程式,主要的语音特征是冀东语音。之后随着天津落子馆中大批女艺人投身评剧艺术,使得评剧艺术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在评剧艺术表演时间中,女伶们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顾客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将自己熟悉的曲调融入评剧中,使得评剧音乐和曲调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为了有效地传达出评剧的张力和地域共性,女伶人们便将浓重的天津方言语音和北京语音也融入到评剧之中,使得评剧声腔音乐在形式上不断充实、丰富,经过时间的淬炼,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评剧。

1传统评剧音乐的发展

由于评剧产生的时代环境影响,加上创作方式多变性,主要还是以程式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为原则的,具有显著“死调活腔”的特点。也就是说,评剧音乐的表现力很大程度上是与戏剧中人物性格和感情变化有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评剧形式在遵循着评剧音乐程式的规范基础上,在旋律上、结构上、调性上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唱词字位、句式结构、尾腔模式、和落音等方面仍是以传统音乐程式的规式作为标准。

1.1垛板的变化和句前衬句的融入

评剧音乐的发展形势比较独特,首先是垛板的变化,从慢板中的夹板分离而出,形成独特的板式,这种形式在实践的磨合下,表现出衔接自然、转换自由的特点。然后,女伶们从实际出发,大量借鉴了京韵大鼓句前衬句的形式,在表演慢板句前时候一般会加入莲花落泛声乐句曲调变化而成的衬句。这种句前衬句的融入,使得评剧的音乐形式更加富音律感和节奏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女伶们别出心裁,在原有的音乐形式上创造了以唱词两逗形式为特征的两分句形式。而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评剧慢板上句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种属调的形式,也就是下方四度调。同时,在评剧表演的过程中还陈相助唱词尾字为上声字的落1音的宫调式上句。可见,这两种局句式的改变,有效地丰富和发展评剧剧种音乐。

1.2河北梆子搭调的影响

由于河北与天津的地理位置比较近,河北梆子搭调的形式或多或少都影响着评剧的音乐形式,使得评剧中的莲花落中的散唱在表演中降低了五度,形成评剧自己独有的音乐形式。这种河北梆子搭调不断丰富、扩展了评剧音乐的表现力,还有效地发展和提升评剧中的音乐形式。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女伶们为了有效地传评剧的特色,还借鉴河北梆子搭调莲甩腔,使得评剧中的甩腔颇具特色,同音反复,更加富有张力和音乐表现力。在30年代女伶们又吸收了牌子曲《罗江怨》尾腔,再一次发展了评剧的甩腔。

1.3李金顺对评剧的改良

在上个世初期,著名评剧演员李金顺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融入了浓重的天津语音,并保留说唱的特点。在念白方面主要采用的形式是半白半韵的方式,使得评剧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李金顺深受津门曲艺的影响,改变以往的头眼起唱、板上落腔的格式,转换成顶板、头眼、中眼、末眼和闪板等多种起唱方式。节奏变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顶闪结合、赶板夺字以及唱中夹垛等,均有较多运用。同时,在评剧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衬词、衬字,形成了紧缩的句型结构,使得句幅多变。在旋律上,她更大胆地吸收入卫梆子音调的皮黄腔。至30年代中期,评剧慢板已由月明珠调的上下句均头眼起腔的形式,发展为上句中眼起腔,下句头眼起腔的形式。另外,在评剧初成的时期一般而言是生旦同腔的,主要是以二六板作为主要形式。但旦腔演唱的速度和发展进程相对较慢,生腔二六板才从旦腔中分离出来。

2当代评剧音乐发展

2.1新派艺术的产生和流行

1949年评剧演员新凤霞因主演现代戏《刘巧儿》名声鹊起、风靡全国。新凤霞以其嗓音清新圆润、柔韧甜美,演唱细腻传神,加之富有弹性的疙瘩腔的运用,在继承爱莲君小口落子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了富于时代气息的“新派”艺术。她独特的音色和运用娴熟的声乐技巧为评剧音乐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和魅力。她的这种唱腔方式改变了以往的唱腔形式,主要是以慢板作为主要的革新点:首先,在继承爱莲君唱腔过程中,在唱词一二逗间加入小垫头的形式,并常在上下句之间、两句或四句后加入间奏。其次,在评剧表演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花腔下句,并适当地对白玉霜落宫音下句进行相应的处理,形成新派特色的下句唱腔。最后,在评剧的过程中注重上句口语化短尾腔和落低徵音尾字音腔的运用。

2.2男声唱腔的发展

在传统评剧表演过程中,男性角色处于陪衬地位,男声唱腔难于充分发挥。50年代以来,随着评剧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男性角色在内容上的呈现,男声唱腔的发展便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男声唱腔的创作首先是采用在传统生旦唱腔的基调上降低四度演唱的方法,解决了男女同调演唱的弊端,使男演员能在适合自身音域的情况下演唱。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评剧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式的评剧演唱形式,更多地融入天津、北京的语音形式,加上垛板的变化和句前衬句的融入,使得评剧的形式多样,富有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陈钧.近50年来评剧音乐发展概述——兼论戏曲音乐民间性及其发展机制.戏剧网,2013-10-05.

[2]陈钧.评奖戏曲审美及评剧音乐发展[J].大舞台, 2005(2):60-61.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