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政策下共同配送运作再探究

2017-09-09王磊

中国市场 2017年26期

[摘要]在了解低碳政策内容和共同配送运作流程的前提下,分析了不同低碳政策下共同配送碳排放成本的具体内容。结合我国当前共同配送运营的实际情况与低碳政策下共同配送面临的新环境,提出了改善组织模式、加强合约导向和健全政策法规的保障措施。以期能够为低碳政策下共同配送运营模式改善以及碳排放成本分摊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政策;共同配送;碳排放成本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6231

1引言

我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在2020年之前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50%,[1]与此对应的相关低碳政策也随之出台。随着低碳理念的盛行,物流业同时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厉行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

配送,作为物流各环节中能耗最大的环节,节能减排更是迫在眉睫。过去十年,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其中占据能源消耗50%以上的配送业务,导致了几乎70%以上的碳排放。[2]

共同配送作为一种能够提高车载率、降低空载率、进而降低交通量的配送模式,在减少能源使用与降低碳排放方面较传统配送模式而言优势明显。未来在低碳政策的指导下,共同配送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2考虑碳排放成本的配送研究

配送里程、配送的载货量和车速变化与碳排放量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大体而言,配送里程越远、载货量越大、车速越快,则碳排放量越大。其中,配送的碳排放成本与配送距离有线性关系。当配送线路确定后,配送车辆的燃油耗费虽然会随着配送量的增加呈现小幅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有时候对此增加量忽略不计。[3]

因此,我們可以认为,对于确定路线的配送而言,增加车辆的载重不会带来碳排放成本的增加。

在理想状况下,假设m个企业在同一路线上有配送业务,其分别的配送量为s1, s2, s3, …, sn,配送线路长为l。若企业单独配送,则碳排放成本为mG。共同配送的总配送量等于分散的单独配送量之和,而采取共同配所使用的车辆数远少于前者,车辆行驶的配送线路总长度也就远少于前者,由此带来的碳排放成本也会有大幅下降。

3不同低碳政策下共同配送碳排放成本分析

在考虑碳排因素的前提下,共同配送总成本主要由配送固定成本、车辆使用成本、燃油成本、碳排放成本构成。在低碳政策下,碳排放成本对共同配送总成本影响较大,而在不同的低碳政策下,碳排放成本的构成也不尽相同。

31强制排放政策

强制排放政策,即政府设置严格的排放限值,超过限值则需要交罚金,甚至勒令停止配送业务。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政策,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在该政策下,碳排放成本并没有货币化,而是像一只隐形的手,通过排放限额限制整个共同配送企业业务运行。当共同配送企业所获得的排放额度减小,碳排放成本对共同配送的约束变大。

为了保证业务能够运行,共同配送企业就必须调整现有的配送方案,采用更加节能的设备和更优化的管理措施,这必然导致配送固定成本和车辆使用成本的增加。而为了保证盈利不会大幅减少,共同配送企业必须提高周转量和优化配送路径选择。

32碳税政策

碳税政策,即按照一定的税率征收排放税。该政策并没有对企业限定严格的排放上限,而是对全体排放额征税。

在该政策下,碳排放成本完全货币化,碳排放成本转化为税收。共同配送企业碳排放量大,所需承担的税收则多。在税率较低的情况下,碳排放成本占共同配送总成本比重较低,对其他成本的影响也相对较小。随着税率的上升,碳排放成本占共同配送总成本的比重逐渐加大,减少碳排放,保证盈利则成为共同配送企业的主要目标。

33碳交易政策

碳交易政策,即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企业被配予一定的排放配额,如果企业排放超过给定额度就需要购买一定的排放额度,反之可将节省下来的碳排放额向外出售。

在该政策下,碳排放成本半货币化,碳排放成本转化为一种可交易的额度,同时,碳排放成本也有可能转化为新的盈利点。共同配送企业通过优化自身设备和业务运行,降低碳排放,出售额外的碳排放额度获得收益,弥补其他部分的成本增加。反之,当共同配送企业碳排放量过大而需要购买排放额时,碳排放成本将成为共同配送企业最大的负担。

4保障措施

低碳政策下,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以及更高的运作要求,需要政府和企业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共同配送能够顺利进行。

41改善组织形式,倡导第三方共同配送组织形式

共同配送的企业组织形式有多种,传统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共同配送组织形式虽然成立程序简单,但是存在着业务管理混乱,双方可以随时撤资等问题。在低碳政策下,共同配送的影响因素增多,经营风险加大,传统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需要更为高级的共同配送组织形式保证良性运行。

采用共同投资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共同配送企业,即第三方共同配送组织形式,实现多重制衡的管理体制,股东责任制能够更好地承担经营风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共同投资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共同配送企业也是共同配送发展的主流方向。

42坚持合约导向,依据不同政策针对性制定合约

低碳政策下共同配送的成本分摊与利润分配所需考虑的因素更多,面对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需要以共同配送合约为导向,签订合约约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达成各方均能接受的成本分摊与利益分配原则。

面对不同的低碳政策,需制定不同的合约,以适应共同配送业务的特点。例如,对于A企业和B企业的同一配送业务,其所拥有排放额不足以支撑该业务的完成,需向外购买碳排放额度。若A、B两企业联合实行共同配送,排放额度的提高足以支撑该业务的完成,不需要额外购买碳排放额度,对于A企业和B企业而言都节省了一笔费用,而且剩余的碳排放额度还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进一步获得利润。在该模式下,利润分配是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由于A企业和B企业的碳排放额度的不同,其对于共同配送额度提升的贡献程度也不同;特别是当涉及剩余碳排放额度交易,所获得利润分配是否合理对于共同配送业务能否顺利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到合作之前实现双方碳排放额度信息透明真实;签订合约时达成明确的利润分配协议并严格执行。

43完善政策法规,提供良好的共同配送运作环境

现阶段,我国共同配送发展缓慢,共同配送效率低下,出现了客户信息泄露、合约可靠性差、归责不明确等问题,这与当前我国共同配送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低碳政策下,倡导公司型共同配送,对于第三方的诚信建设和责任认定有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保障业务运营规范。

通过《合同法》中的相关条例赋予共同配送合约法律效力,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合约的约束力和有效性,在出现争端时也便于各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针对第三方共同配送,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客户信息,明确第三方归责,落实惩罚制度。当前我国碳排放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关于碳排放问题产生的纠纷尚无针对性的法规,[4]在低碳政策的背景下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迫在眉睫。

5结论

文章在论证了共同配送能够降低碳排放成本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低碳政策,分析了共同配送的碳排放成本构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保障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共同配送碳排放成本分摊是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下一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珺,卢巍低碳政策下多容量等级选址与配送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5): 51-60

[2]廖伟考虑共同配送和能耗的车辆路径问题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3]吕枫共同配送运作模式及其成本分摊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李燕飞,武奕成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与政策框架:现状、不足及完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18-23

[作者简介]王磊(1993—),男,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物资学院。研究方向:低碳物流与共同配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