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风控管理研究
2017-09-09秦璐
秦璐
[摘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是指对事业单位运行中各类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事业单位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风险控制管理更是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管理运行。因此,对目前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风险控制;财务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6185
近年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用于指导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外部和内部的约束,致使其内部财务控制存在很大的风险和漏洞,亟待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1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的含义
11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的特点
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1]。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不同于其他组织形式,事业单位存在的目的是提供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单位运行所需的资金来自纳税人,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其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财务资源的依法取得和使用,而非净收益;二是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多: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不仅包括收入支出、资产管理等商业经济活动,也包括执法、检查等行政业务活动,覆盖面十分广泛。因此其资金管理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也更加多样。
12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管理的意义
第一,风险控制管理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和业务活动越来越多样化,腐败案例屡屡曝光,充分说明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还相当薄弱,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相对欠缺,原来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形势。第二,风险控制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运行的必然要素: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事业单位在经营中时刻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市场、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的风险。如果对这些风险应对不及时,处理不妥当,将会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后续发展。
2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和执行存在的问题
21相关人员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防范意识是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得以落实的基础。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对财务管理不重视、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的问题:一是单位主管人员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许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没有建立系统完整的认识,缺少财务管理相关的理论基础,认为财务管理及风险控制是财务人员和审计部门的事情,看不到潜在的财务漏洞,从而忽视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二是部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高低直接决定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情况。然而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严格的人才激励机制,大多数财务人员选择事业单位是看重“铁饭碗”,不会有失业的风险,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意识,业务能力水平下降;同时,许多单位没有重视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导致一些财务人员无视职业道德,从事违法违规的财务活动等。
22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制度组成部门,但是大部分事业单位都缺少详尽财务管理的规章与制度,即使建立了相对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许多事业单位一般采用财经规章制度来代替会计控制制度,而且制度控制的范围仅限于开支范围、标准等,漏洞百出;二是资金审批机制不严格:事业单位通过财政拨款获得收入,在支出时并没有统一的制度。在申请资金审批时缺乏审批以及复核制度,管理不够严格,领导审批时随意性大,有些经办人员甚至通过虚报开支事项将单位的资金据为己有,造成了很大的财务漏洞,是财务风险的高发区;三是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多数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只重于形式,缺乏专门的部门来对会计工作进行内部监督,即使有设立监督审计部门,也因为没有实权,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23财务评价机制缺失
定期的内部财务评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从而及时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只有少数的事业单位能够做到定期进行内部财务评价。目前尚有许多单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财务评价制度,有的单位内部财务评价流于形式,只是走走过场,应付检查而已。这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更加混乱,潜在的风险无法得到及时发现与处理,加剧了风险的发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客观上是由于有的单位会计人员配备不足,岗位分工存在一定困难;主观上是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分工不尽合理。特别是一些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内部和外部的审计机构每年都要进行例行审计,所以会计部门没有必要再花精力对会计工作进行内部评价,这种错误观点对实施定期的内部财务评价检查妨碍很大。
3完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31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运行所需经费来源于财政,相比私营企业其财务活动具有更强的规范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加强思想认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上而下塑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管理环境。另外,通過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刺激财务人员积极参与风险控制管理的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风险控制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真正将风险控制管理落到实处。
32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针对实际中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修正:一是健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会计责任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清晰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谁出事谁担责”的问责机制;二是完善资金审批机制:为了健全审批制度,杜绝漏洞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应健全内部预算编制、审批等内部管理制度,可以设置分级、分额度审批机制,优化审批控制:超过一定数额的支出必须经过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议,数额较小的资金可以由财务主管人员签字后,单位领导二次复核进行审批;三是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单位内部应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科学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对财务部门的工作定期进行核查审计;审计部门直接向领导负责,以最大限度避免财务部门的干预;四是严格实施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编制经济业务流程图,发现单位经济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在本单位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经济业务领域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对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建立制衡机制。
33建立完善的财务评价系统,定期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财务分析指标评价体系,定期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内部分析与评价,以便及时了解自身财务状况,对自身财务状况有全面的认识,及时解决单位的财务问题,以确保财务管理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人均基本支出,资产负债率,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等。以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
分析人员支出和公有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可以了解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人员状况,通过与以前年度的比较,分析本单位支出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是否合理。还可以与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横向比较,了解本单位与先进单位的差距。
在财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事业单位还可以发现哪些投入是不必要的,从而制订合理的预算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优化自身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蒋静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初探[J].国土资源导刊,2012,9(1):89-90
[2]张玉峰关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探讨[J].中国外资月刊,2014(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