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动画片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的策略研究
2017-09-09江喆王雪陈雪
江喆+王雪+陈雪
摘要: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动画片逐渐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通过丰富多样的动画片、动漫、录像等去认识和感知社会,获取知识,从中汲取良好的营养,比如聪明、善良、爱心等,这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让孩子安全感不足、产生一种恐慌心理,甚至有些幼儿会模仿动画片中的语言、动作而产生暴力行为。那么,如何避免动画片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将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討。
关键词:动画片;幼儿;负面影响;策略
千百年来,教育承载着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也备受人们关注,它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孩子对于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日益丰富,他们通常借助动画片、动漫、图书、录像等,其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大耳朵图图》、《灰姑娘》等,从这些作品中,幼儿得到了良好的品质,让他们变得聪明、善良而富有爱心,对于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动画片对幼儿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奥特曼》、《变形金刚》、《蜡笔小新》等,对于幼儿的情感、心理、行为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孩子安全感不足,模仿暴力行为,形成恐慌心理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从家长对动画片的题材选择、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间控制、动画片制作商如何生产具有健康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动画片等方面来研究,提出避免动画片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解决策略。
一、动画片与幼儿的关系概述
(一)动画片的定义及类型
动画片,是将人物、事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以画幅的形式呈现,再借助摄像机连续拍摄而成,广义来讲就是将原本“静的东西”,借助现代影片的制作播放技术使其成为“动的展现”。动画片将绘画、漫画、数字媒体、摄影、音乐等多门艺术集于一身,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寄托了人们渴望表达的各种思想,早期动画片更多是以低龄儿童观赏片中的形式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同年龄段对动画的喜欢,动画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出现了各种有针对受众的动画,作为一门幻想艺术,动画可以是纪实的,也可以将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动画最早起源于1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兴盛于美国,中国动画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被称之为“美术片”, 而“动画”的中文叫法源自日本。
动画片的类型根据标准不同有多种分类:例如根据产地划分,可分为中国动画、美国动画、日本动画、欧洲动画、韩国动画等;根据制作技术可分为传统动画、定格动画及电脑动画;按题材可分为科幻动画、幻想动画、体育动画、搞笑动画、侦探动画等、根据目标人群又可分为儿童动画、少年动画、成人动画等。
(二)动画片与幼儿的关系
动画片在很多家长眼中就是“洪水猛兽”,担心幼儿缺乏自制力沉迷动画;担心动画内容不健康不积极;担心幼儿被动画内容所误导……于是简单粗暴的禁止孩子看动画,但家长忽略了动画在幼儿成长中扮演的角色。
动画为儿童提供审美愉悦。幼儿爱看动画片源自孩子的认知天性,幼儿在能够握笔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画画的冲动,将笔记视为形象,把此物看做彼物的表示,这种过程对幼儿来讲是愉快的,即我们说的“审美愉快”,而精美而简洁的动画画面是幼儿获得审美愉悦的重要途径。
幼儿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幼儿最初的内心世界完全不存在“现实主义”,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但这种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削弱,同时家长禁止幼儿看动画也会加速想象力的消失。
幼儿的心理特征是拟人。幼儿是天生的万物有灵论者,现实世界是幼儿心理的敌人。动画片能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拟人世界,家长以现实人的视角对其干预只会压制幼儿的天性。
二、动画片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1.言行暴力肮脏受模仿
很多家长认为动画片里有趣的对话能帮助幼儿学习语言,但忽视了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需要人与人的直接交流,通过动画片中的单向语言对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帮助不大。而且我国家长缺乏会对动画片的甄别意识和能力,对动画片的认知还停留在“小蝌蚪找妈妈”“海尔兄弟”、“大闹天宫”等最早的一批优秀动画上。但实际上,现在的中国动画市场比较混乱。例如在欧美,卡通影视公司对自己出品的动画作品是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的,如果是面对孩子的卡通片,会有严格的规定,杜绝动画内容中出现于暴力相关的内容,如刀、枪、大家、杀人、流血等,但在国内还没有相关详细的规定,导致动画没有经过家长的“甄选”直接面向幼儿,致使一些消极充满言语行为暴力的动画片对幼儿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例如风靡一时的《熊出没》,每一集都上演着乱砍滥伐行为,各种“暴力粗口”充斥着整集剧情,仅10多分钟就出现20多句脏话,幼儿在观看的同时也学会了“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词语。更有甚者,江苏有个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用锅烤活羊的情节,将小伙伴烧伤。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动画所提供的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还在在成长中的行为举止。
2.对幼儿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集中在“习俗水平”,他们尊重权威,会以他人或社会对“好孩子”的定义来要求自己,好的动画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而有些动画则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动画片使幼儿沉溺与魔幻世界。尽管大多数动画片所传达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符合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培养,鼓励幼儿在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寻找办法解决,来教育幼儿锻炼坚韧不屈,善于探索的品质。但有些动画片加入了魔法科幻因素,将困难借助魔法的力量来解决,或者来达成现实生活中需要努力拼搏才能实现的愿望,这些虚构的情节也容易误导孩子,部分孩子忽视了真实意图,渴望能一瞬间达成愿望,遇到困难也幻想通过魔力来解决,最终阻碍孩子社会性的发展。endprint
滋生暴力倾向。有国外心理专家做过实验,将一批4岁的男孩分成两组,给其中一组观看有暴力、辱骂、抽打小丑的短片,另一组没有给看短片,然后将孩子带进一个有小丑玩具、塑料棒的房间,发现观看了短片的小孩也会用塑料棒抽打小丑,而没有看短片的小孩则没有发生攻击行为这个实验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会无意模仿观看过的行为,如果说孩子经常观看展现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价值取向的动画片,孩子就极易产生暴力倾向。
3.对幼儿的感官带来负面影响
音效的类型对孩子听力和身心发育影响很大。例如经常听一些刺耳的声音,就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听力,甚至会会诱发幼儿产生狂躁情绪,例如《熊出没》中砍伐树木的声音。为了渲染效果,动画片的色彩和画面变幻速度往往会比较夸张,这都会影响幼儿视力和视神经发育,长时间观看,会对幼儿的视力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很多动画片的情节太快,没有给幼儿留下回应的时间,长期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依赖,即恃物情结,严重则会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其次,动画片还会阻碍幼儿培养专注力,还可能束缚幼儿的思维。
三、动画片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动画片题材选择不当
主要受两方面原因所致,其一是我国动画产业及市场的现状。
我国的动画发展起步晚、速度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中央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寥寥无几的几家单位能制作,受管理体制落后的制约,商业运营效率低,制作播放动画赔钱多赚钱少。反观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道路,从前期都是经过大量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要稳扎稳打做出来的,而国内动画行业对动画的认识普遍处在初级阶段,市场投资非常盲目,重视的指标更多是围绕经济效益,对幼儿的成长导向考虑较少。还有我国的盗版问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及市场人为因素破坏,使得中国缺乏一个很好的产权保护机制来保护动画产业,例如2011年播出的《高铁侠》饱受争议,有批评该作品疑似抄袭了日本动画《铁胆火车侠》,还有《大嘴巴嘟嘟》、《马拉松王子》都疑似抄袭。
上述几方面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场上优秀的动画作品少,选择自然难。
另一方面就是家长缺乏对动画的甄别意识与能力。在中国家长的眼里,动画片都是给孩子当休闲放松用的,里面的内容不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或给孩子带了负面影响,但实际是,一些垃圾的动画片正在逐渐的误导着幼儿对成长的正确认知。有些父母对动画片的危害更多理解为“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之类,少有考虑到动画片本身的内容可能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家长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幼儿最近在看什么动画片,动画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家长缺乏帮助孩子挑选把关动画片是否健康积极向上的意识与行为。
(二)父母對幼儿陪伴的缺失
在中国家庭里,很少有家长会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陪幼儿看动画片,孩子只有独自一个人根据直观喜好来选择,这种陪伴的缺失不单单是让孩子独自看动画,也失去了在观看的过程中,家长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动画所要表达真实意图的机会,失去了父母判断及引导的这道屏障,幼儿自行识别的能力几近于无,动画通过阐述事件想要传达的意思孩子很多不了解,独自看更多是看热闹,但动画中的粗话、暴力相比故事蕴含的道理来讲更加直白,所以反而孩子更容易学习这种不好,结果就好像变成“好的不学坏的学”,这其实真的不能责怪孩子。在了解家长对陪伴幼儿观看动画片方面,通过对200名幼儿及其家长采用调查问卷,其中托班60人、小班60人、中大班80人,结果如表1。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没有意识也从不陪伴幼儿看动画片的比例占到43.5%,几乎占到一半,而56.5%的有陪伴幼儿观看动画片习惯的家长中,只有29%的家长意识到陪伴的重要,会经常陪幼儿看动画片,27.5%的家长只是偶尔陪伴,并没有意识到陪伴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家长意识到陪伴的重要,会主动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更多是希望孩子开心,在观看过程中,也会从家长的视角来判断,引导孩子去学习认知一些好的品质,例如百折不饶、团结友爱等,但对一些粗话、脏口,家长却没意识到对孩子的危害,降低了陪伴的有效性。
(三)幼儿无法控制好看动画片的时间
对幼儿来说,行为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对事物的选择全凭喜好,而随着电视在学校以及各类公共场所的普及,儿童每天观看电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美国心理学家Huston研究发现,3~7岁的美国儿童每天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约为2.59小时,其中大多数时间用于收看动画片。在了解幼儿收看动画片的时间的问卷调查中,结果如表2。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5%的幼儿每天看动画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这个比例尚不到每天看2.5小时人数的一半,每天看2至2.5小时动画的幼儿占比最多,达到了39%。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幼儿对动画片的喜爱,以及家长对幼儿看动画片时间的控制情况较差。
四、避免动画片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的策略
(一)精选动画片题材,避免对幼儿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中国市场上有许多动画片备受幼儿喜爱,其中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对于幼儿产生的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比如,风靡一时的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迎合人们的情色口味,对于女性的身体特征给予了夸张的表现,而且,内容中有许多不堪入目的成人话题,这对于幼儿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还有《火影忍者》中的动画角色动辄就口出狂言“我要杀死你”。而且,各个角色之间无休止的斗争、残杀一直充斥着画面,《奥特曼》中,也是充满了打斗、怪异的动画场景,里面的怪兽和变性人强烈刺激着幼儿的感官。幼儿们从中吸取的是另一个国家对暴力的大肆宣扬和推行,这种价值理念、文化理念对于幼儿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隐性”的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 因此,对于幼儿观看的动画片题材,家长应该进行精心挑选,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并结合幼儿的实际状况,挑选适合幼儿,且有益幼儿身心健康的动画片。endprint
(二)陪伴孩子,并积极给予正确的引导
众所周知,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通常具有较弱的自控能力,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辨识也十分欠缺,自己独立的意识仍然未形成,所以,对于动画片中的一些场景等容易产生笃信的心理,甚至与现实混淆。比如,《迪迦奥特曼》一直都深受幼儿喜爱,动画片中的篇名设计也十分震撼,比如,怪兽、恶魔、语言、第三类接触、奴隶等,这些抽象的词语让幼儿既感觉陌生又充满好奇,尽管这些都远离幼儿的世界,但是,以幼儿仍然尚未成熟的心智而言,这些内容的出现会让幼儿产生一种幻觉,甚至将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他们无法判断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幻的,当他们沉浸在动画片中营造的世界中时,就会忘记现实生活的种种,而当面对现实社会的时候,就无法很快从虚幻的场景中走出来,而意识、思维一直徘徊其中。
幼儿喜欢色彩鲜艳、画面快速变化、有拥有许多可爱造型的动画片,他们的大多数知识和信息也是源于动画片,因此,动画片也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动画片中的奥特曼、变形金刚、怪兽等角色,都成为他们经常模仿的对象,幼儿拥有较弱的自制力,他们会不分场合、时间地进行模仿,而且,这些动画片中许多场景相对而言都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对他们造成伤害或者伤害到幼儿自己。另外,蜡笔小新是大家所熟知的角色,他和许多幼儿一样生活在幼儿园,年龄相仿,为此成为许多幼儿的好朋友和模仿的对象,但是,小新挑食、任性,当父母无法满足他的想法时,便会大哭大闹,在地上打滚,或者将捉弄小朋友和老师作为乐趣,这些内容都将影响到幼儿正常的生活、学习,也成为你幼儿模仿的主要内容,尤为重要的是,幼儿缺乏对一些语言、行为正确的辨识,他们甚至以为这种做法十分有趣,根本没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习惯是错误的。
為了有效避免这种状况,家长可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讲解和引导,也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当孩子对动画片中一些角色或者场景产生恐惧时,大人们可以耐心的告诉幼儿,动画片中的世界是虚拟的,是假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那些东西,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安全的,而且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和保护。同时,对于幼儿一些错误的行为应该进行及时的纠正,并告诉幼儿,动画片中的一些行为是错误的,缺乏礼貌的,而将正确的做法教给幼儿。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在喜欢、崇拜、学习那些角色的同时,也免受怪兽的困然,同时能正确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让身心健康发展。
(三)控制好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间
动画片总是以生动的情结、鲜艳的色彩、变化的画面吸引着幼儿的目光,所以,会让幼儿长时间坐在电视前观看,而长时间的观看电视,将对于成长期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看电视容易患“电视综合征”,爱看电视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心神烦躁、无法专注和安静的状况,社会新来学家将这种状况称为“电视综合症”。患这种症状的幼儿将无法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变得冲动、爱打架、喜欢讲话、心神不定。《奥特曼》中,每一集都有奥特曼和怪兽,孩子们记住英雄的同时也会记住那些长相丑陋、凶恶、会吃人、会摧毁房子的怪兽,对于幼儿而言,仍然无法独立、完全、正确的对真实事物和虚假事物进行判断,更没有办法从假象、恐惧和不安之中独立走出来,有的时候,只能用哭闹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对于电视所引发的“电视孤独症”,英国的玛丽·温女士用8年时间对儿童看电视的状况做了研究和统计,结果发现,喜欢看电视的孩子比不喜欢看电视的孩子更容易得“电视孤独症”,原因是由于孩子喜欢看电视,通常会沉浸在电视中,同其他孩子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就会减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走向自闭,变得害怕与周围的人交流和沟通,只有在电视中,他们才能得到身心满足,而大多学校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孩子任性、孤僻,与其他孩子缺少交流,当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躲开或者哭喊,不懂得去主动邀请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只是呆呆的看着或者哭泣,课堂上也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很少参与和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据他们的家长介绍,这些孩子大多都十分喜欢观看动画片,从幼儿园一到家里就一个躲起来看动画片,且持续时间很长,而且,这些孩子在家里也是十分任性,一旦他们的想法得不到满足,便会大哭大闹。
幼儿时期是幼儿通过学习逐渐走向社会化的过程,这一阶段,不仅关系到幼儿发展基础的扎实奠定,同时,也决定着幼儿以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假如这一时期,幼儿没有学会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不懂得与人交往和沟通,或者在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卑感、挫败心理,那么,将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而这一时期,如果长期接触不良的动画片,那么,对于幼儿思维能力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长期沉浸于动漫世界的孩子,难免在行为和思想上习惯上不成为一个与现实产生脱离干的“动画人”,在动画内容的引导下,他们或许将形成难以驱除的“动画人格”。 对于这种状况,家长可以通过控制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间来有效避免。期间,需要明白的是,幼儿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所以,这一过程中,家长需要长期坚持。
综上所述,每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动画片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利弊共存,在众多的动画片题材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让幼儿们从中吸取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让他们拥有了各种好的品质、品行和习惯,相反,为了避免动画片给幼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就需要我们对动画片题材进行精心选择,对于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间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家长应该更多的关注和陪伴幼儿,从而有效避免动画片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郑益乐.动画片对幼儿成长的负面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文教资料,2011(27):117-118 .
[2]帅慧卉.动画片中的暴力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研究[J].好家长,2014(10):68-72.
[3]史文秀.动画片对幼儿的不良影响及其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3(20):255-256.
[4]刘文颖.电视动画片对儿童的不良影响[J].成功(教育),2007(6):143-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