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教师资源错配的调查

2017-09-09李莹张祎珮李淑婷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3期

李莹+张祎珮+李淑婷

摘要:近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师生资源流动发生重大改变,教师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出现。凤阳亦是如此。为此,我们选取凤阳县本地城乡教师资源分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从学生数量、教师数量、职称、学历、年龄、调动、性别七个方面进行调研,找出凤阳县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解决措施,以探究出一条适合凤阳地区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路径。

关键词:教师资源;城乡配置;凤阳县

一、凤阳城乡教师资源分配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前,凤阳人口流动相对缓慢,农村学生大多留在乡村学校,县城和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一直处于较平衡的状态。然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快速城市化促使大量凤阳农村人口向县城流动。随之,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市,导致县城教师与学生比例急剧下降,而农村教师与学生比例却快速上升,县城学校出现一个教师带七八十个学生,而农村一个教师带一二十个学生的局面。我们通过对凤阳三中、门台中学、迎水小学、实验小学、门台小学五所学校调查,发现凤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的闲置与不足并存

县级教师资源相对不足,乡镇级教师资源存在闲置现象。

如表1所示,城乡学校师生比例不平衡,从总体来看,乡镇级学校的师生比普遍高于县级学校,中学表现的尤为明显,门台中学的师生比凤阳三中高出0.42%,门台小学比实验小学高出0.13%,由此可见县级教师资源相对不足。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县级学校在岗教师少于编制教师数,有相当一部分是代课老师,镇级学校却出现超编现象。就拿实验小学来说,核编人数是77位,但在岗教师只有62名,代课老师有20名,分配教师数量不足,而门台中学却出现教师闲置现象,教师资源相对学生很充足,72名教师中有十几名教师处于闲置状态。

(二)教师资源分配结构不平衡

1. 不同学科教师分配不平衡。城乡普遍缺少艺术类和科学类教师,目前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教师。县级、镇拥有良好的机器实验设备,但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等科学类老师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处于搁置状态。农村学校英语有课无人教,甚至“教非所学”,所教科目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像迎水小学老师几乎每位教师都教不只一门学科,有的甚至教七门课。

2. 年龄结构不平衡。城乡教师总体偏向老龄化,村级老龄化现象最为突出。

如图1所示,县级与镇级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在41~50岁分别占60%和66%,50岁以上仅占13%和14%,而村级学校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50%,六名教师中仅有两位年轻教师,仅剩的几位教师都是快要退休的老一辈仍坚守在岗位上,年轻教师多是来交流、支教的,并非在岗教师。

3. 性别结构不平衡。县级镇级学校女教师偏多,村级学校男教师偏多,县级与村级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如表3所示,迎水小学男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3%,实验小学的女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70.30%。

(三)教师素质不平衡:县级学校教师素质普遍高于乡镇教师

如图2所示,县级小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占87%,而镇级、村级学校教师只占67%和60%,镇级学校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是顶替上岗,有些教师学历不达标依然上岗,还有不少是代课教师。由此可见,中小学城镇学校的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学历达标人数不符要求,这将增加教师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难度,影响教学质量。

二、出现城乡教师资源错配的原因

(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的相互制约

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即地方政府负责管理本级政府兴办的学校,承担其教育经费投入。因此,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政府的教育投资水平。在凤阳,不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直接导致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地方政府教育供给存在差异,影响教师资源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供给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的制度,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对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分配或资源调整上未做到均衡化,没有建立起扶持贫困落后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扶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制度层面的支持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现象。这就影响到当地教师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外界环境間接导致了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在数量、质量和流向上发展的不均衡。

县城级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高于乡镇级学校,体现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在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63%老师认为城乡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另外政府对乡镇级学校的资金投入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中心”的倾向使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存在着错位的现象。地方政府重点优先发展城市中小学校,教育政策实施上存在城市财政倾斜现象,为此,教育财政投入以及教师资源投入都偏向于城市,城市中小学校的财政资源、物质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远高于农村学校,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在各方面都相对滞后。

(二)城乡教师福利待遇有所差距

农村教师的职称晋级指标少及农村生源质量差等方面导致了优质教师资源流向重点学校及县级城市学校,接而引发城乡师资不合理流动,加剧师资配置的不均。

凤阳县内的教师有78%的教师工资在2000元至3500元之间,其中镇级占80%,村级占40%,并且城市教师最高工资与乡村相差很大,很多县级教师选择在县里执教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待遇比农村高。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差别大主要体现在给教师的津补贴和绩效工资往往是“给政策不给经费,由单位自筹解决”,这种政策缺失使无法自筹经费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收入只有水平较低的基本工资,而没有其他收入。因而农村教师的总体工资水平低于中心城区。正是城乡教师待遇差异,导致许多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师从待遇较低的乡镇农村学校流向待遇较高的县级学校。另外,乡镇教师职称晋级指标少导致教师晋升机会少,且乡镇学生人数在减少,农村学校学生素质也不如县里学校学生素质,农村老师的教学压力大,以致很多教师没有扎根乡镇的意愿。这些老师往往更想在农村干几年过后,然后到更好的学校去发展。endprint

(三)城乡教师编制分配不合理

凤阳大部分优秀教师资源都集中在县里比较好的学校,而农村比较偏远的地方明显存在教师资源短缺的现象,镇级学校教师出现冗置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对于教师任聘的制度存在缺陷,以致出现一些素质不达标的非师范毕业生顶替上岗的现象。

三、促进凤阳城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

(一)建立城乡教师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

1. 凤阳县教育局应该建立一个城乡教师资源市场,为闲置的教师资源提供一个流动和合理分配的平台。目前,县级学校教师资源紧缺,而镇级学校教师资源闲置,教育部门可以将闲置的教师合理分配到县级学校,但是需要经过一定的资格审查。如资格认定、学历要求、经验教龄等。例如把镇级门台中学的闲置教师调到凤阳三中,来弥补凤阳三中的教师资源的不足。调动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教师资格评定。如果调到县级实验小学,就会涉及到中学教师转型为小学教师的问题,由于中学教师在教学模式、方法以及心理模式等方面不适应小学教育,所以需要教育部门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让中学教师参加转型培训课,在教学模式、方法以及对待孩子的心理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一段时间后进行考核。然后再进行课堂检验,制定一个考核期。选出“小学教师转型评审小组”和“家长评议小组”。教师评审小组成员由有经验、教龄较长、善于和孩子交流、精英骨干等教师组成。每堂课通过“小学教师转型评审小组”和“家长评议组”打分后,再由学生打分,然后收集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意见。经过这一流程的考核,最终实现由镇级中学教师向县级小学教师的转变。教育部门也可以建立一种制度,实现镇级教师到县城教师的跳跃,规定该教师必须具备2年的基层教学经历。因为村级教师工资较低,达不到镇级教师的待遇水平。所以,为了激发教师在基层工作的热情,使薪资水平提升,教育部门应该对农村教育加以财政倾斜,尤其是在资金支持力度方面。村级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奖励制度,如绩效考核、出勤奖励、备课教案完成情况及好坏程度等。这些可以按月评审,选出最好的给予奖励。还有,每次哪个班里的学生考到年级多少名,老师也有相应的奖励。通过种种机制,激发老师的热情,使之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2. 建立一个教师资源流动兼职系统。把县域内所有学校以及每所学校的教师信息录入系统,再把所有教师资源紧缺的学校和教师资源闲置的学校进行信息录入。如果相距较近的两个同级学校,一个缺乏教师,一个教师资源闲置,且这两所学校一个有需求,一个愿输出,并在系统上发出邀请,只要临近学校有符合条件的教师应聘并输入自己的相关信息,到达所代课的学校只需要和该年级主任通报一下就可以直接上课。这样教师资源就可以较合理的流动。如果能长期建立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那么这种工作在长期内就会固定,将变成一种资源的节约和重生。如果建立这种系统,镇级门台中学闲置的教师资源就可以向紧缺教师的凤阳三中输入,且两所学校距离较近,基本具备所有条件。

(二)改革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政策

要大力改革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增加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学能力,增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自身造血功能,缩小城乡教师队伍的差距。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投入,把更多的农村学生留在农村学校。首先,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宏观规划,并统筹管理和督导各地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财政投入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纳入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贫困地区经费不足部分,由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最后,建立对本县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制度,将教师培训纳入教育督导检查范围,加强对当地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制度层面上,统筹凤阳县城和县域内乡镇的发展,逐步解决现存的户籍制度问题,重视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瓶颈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决策層面上,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注意决策的倾向,避免太过向城市倾斜。在城乡发展方面,要打破工农分隔,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利用城市建设优势,带动农村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参考文献:

[1]杨学武.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

[2]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02).

[3]王安全.教育均衡发展认识上的三个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8(11).

[4]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7.

[5]教育部.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杨春萍,杨公安.我国农村教师学历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7]褚继平.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8]朱剑伟.区域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政策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0.

[9]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01).

[10]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 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