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大生产对劳动者的影响

2017-09-09陈文龙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3期

陈文龙

摘要:文章肯定了机器大生产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了它对劳动者的影响,劳动技能的固化和退化,对资本的实际依赖,对身体机能和精神的摧残,工人的绝对贫困和劳动力市场的萎缩。文章认为在与资本家的剥削的斗争对抗中,工人的觉悟也得到提高,并提出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才是社会永续发展的根基的观点。

关键词:机器大生产;局部劳动;劳动者权利

一、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伴随着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劳动分工得到极大发展,每个工人只完成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道工序或一个环节,劳动对象经过工艺流程的各道工序,最终生产出成品,每个工人的劳动只是这个结合劳动中的一个部分,工人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产品的生产,劳动者的分工合作创作了一种生产力——劳动合力,这种生产力是单个劳动者无法形成的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产品得到大量生产,亚当斯密也论证了分工对生产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机器的运用克服了个人劳动时对人的生理限制,突破了人的自然界限,自然力和化学力成为生产的主要推动力,使生产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避免了生产中断时造成的损失,使生产得以延续,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创造比过去多得多的使用价值,因此,不得不承认,机器的运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得认识到它的另一面,即对劳动者的影响。

二、对劳动者的影响

(一)劳动技能的固化和退化

机器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得劳动者的分工不再是主观意志支配下的安排,而是根据机器本身的自然属性,运转规律进行安排,劳动者的分工服从于机器本身的运转规律。生产过程被分为不同的工序,复杂劳动分解为简单劳动,按一定工序和比例组合到一起而形成的总体劳动才完成产品的生产,工人只负责其中的一道工序或一个环节的劳动,工人的劳动成为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属于总体劳动的局部劳动,长时间地重复这一固定劳动,使工人的劳动技能逐渐地固化在这一特定的岗位上。

手工业时期工人掌握了整套的手工技艺,属于复杂劳动,而到机器大生产时期,复杂劳动被分解为多个简单劳动,工人掌握的岗位技能也就成了简单劳动,因此,相较于手工业时期工人具备产成品生产的全套技能而言,尽管机器在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工人的劳动技能却是退化了,进一步形成了对资本的深度依赖。

(二)对资本的实际依赖

手工业时期,工人凭借自己的手艺能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整个工序,能独立养活自己,甚至在手工工场时期也存在简单分工,即熟练的手艺工人聚在一起只是共同利用了工场主提供的空间和机器设备,但他们仍然是凭手艺养活自己的熟练工人,因此,在进行生产时,面对工场主无理的要求,工人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意愿,甚至具备与工场主对话,谈判的能力,手工业时期,工人还只是在形式上依赖资本家,因为具备生产技能,有很大的择业自由,能养活自己。

进入机器大生产,工人的劳动表现为结合劳动的一部分,只完成生产的一个环节,不能直接完成产品的生产,工人的劳动技能局部化。工人也只有作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参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不利于劳动者岗位的转化,对职业的选择,劳动者可能长期固定不变地从事单一的作业,劳动者的技能被固定化,简单化,单一化。从过去手工业时期形式上的依赖演化为实际的依赖,资本家也就能更加肆无忌惮地对雇佣劳动者发号施令,而工人也难有像熟练劳动者那样的主观不服从,工人只能在资本家的指挥,管理和监督劳动,服从于资本。

(三)对身体机能和精神的摧残

1. 对自由时间的挤占

为防止因中断或搁置而引起的非生产损耗,机器必须昼夜不停地运转。工人为了适应机器的工作节奏,必须打乱自己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身体和生理的极限不断被突破,导致工人的正常机能得不到恢复。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工人的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也被无情占用,更谈不上腾出自由时间接受适当的教育、娱乐,工人的身体、精神,也受到残酷的摧毁。

由于机器的使用,工厂中工作间隙时间的缩短是以工人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的延长为代价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节约是以工人生产条件的恶化为条件的。社会生产资料的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这种生产条件不利于工人的健康,所以出现很多职业病,工人的健康受到极大摧残。

(四)工人的绝对贫困

1. 國内产业工人的贫困

相对过剩人口的绝对贫困。随着在生产中的投入使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单个劳动者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也比以前大得多,因此就出现大批工人游离工厂,成为剩余,这种剩余不是绝对的剩余,而是相对于资本的增殖需要成为剩余的,这部分失业工人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只能靠救济维持生存,导致绝对的贫困。

从业工人的绝对贫困。相对过剩人口充当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产业后备军。市场需求旺盛时,工厂扩大生产规模,为满足资本增值需要,有更多的工人被安排到工厂做工,市场萧条时,又被推出工厂。所以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成为资本对雇佣工人需求的蓄水池,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成对从业工人的压力和竞争,资本家凭借这种外在的压力降低工资,工人由于担心沦为失业工人也不得不接受现有的低水平工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得到极大丰富,同时,单个商品的价值缩小,因而,作为补充劳动力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也相应缩小,从而导致劳动力价值的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工资也就降低,与资本家无限制的生产,扩大社会财富对立的是工人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的降低,这就导致工人的相对贫困。endprint

工人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只能处于萎缩的状态。资本家的富有是以工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为条件的。

2. 殖民地的贫困化

通过军事、政治手段,资本家在全球开拓殖民地,为本国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材料,为国内过剩的商品寻找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范围,广大殖民地深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和剥削之苦,世界各国被强行并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由此,国内产业工人的贫困化现象扩展到全球。

(五)劳动力市场的萎缩

“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由于机器的使用,过去需要成年人才能完成的重体力活现在用童工,儿童就能完成,过去由熟练工种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由非熟练工也能完成。因此,在工厂中就大量使用童工、妇女劳动,这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童工对成年男工的挤压。机器使儿童和妇女以压倒性的大多数加入劳动大军中,之前需要熟练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非熟练工人,妇女、儿童就能完成了,因此,出现了非熟练工人排挤熟练工人,妇女、童工排挤成年男工的普遍现象,削弱了男工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压制了成年男工对资本专制的反抗力。造成从业工人的工资被压低到生活线以下,另有大批成年工人被排挤出工厂,没有了生活收入来源。

二是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儿童从几岁开始就被送到工厂做工,长期从事无日无夜的过度劳动,身体过早地遭到摧残和掠夺,导致身体发育不良,也人为地造成了智力的荒废,这种智力的荒废甚至使英国议会最后不得不宣布,在一切受工厂法约束的工业中,受初等教育是“在生产上”使用14岁以下儿童的法定条件。而且由于妇女也加入到工厂劳动的大军中,使得妇女无暇承担起本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幼童因不能得到妥善照顾而导致的死亡率大幅上升,使得劳动大军只能在萎缩状态下延续。

这种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断萎缩的劳动力供给不利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威胁到资本主义体系的维持。

三、工人觉悟的提高

机器的使用使得工人的作息完全遵从机器本身的运转规律,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最有利于满足资本增值需要的程度,突破了自然界限和工人的生理极限,超出了工人的承受极限。工人开始罢工,以阻止和反对资本家无限制地过度消费劳动力,工人开始要求实行工厂法,实行正常的工作时间。由于工人在工厂中聚集在一起,更容易形成通过罢工等集体组织形式来对抗资本家的无理要求,工人的觉悟也在反抗资本家剥削的斗争中不断得到提高,工厂法的实施就是一个好开端的例证。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同时孕育着摆脱它的革命力量。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手中的机器所造成的工作日的无限度的延长,使社会的生命根源受到威胁,催生工人阶级为正常工作日的努力,从而产生了受法律限制的正常工作日。

四、劳动者权利实现的意义

工人的健康,精神状态受到极大摧残,并且由于童工遭到过度过早损耗,劳动力的再生产处于萎缩的状态,从长远来说,这也不利于资本本身的增值。尽管可以借助奴隶贸易从国外获得劳动力,但这只能暂时填补这种萎缩的空缺,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这种劳动力市场萎缩的状况必然会蔓延全球,这使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缺乏可靠的根基,不利于世界资本主義体系的维系,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的永恒形式。

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作为劳动者的工人能获得正常的生活资料,能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能正常的繁衍生息,再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劳动力。不仅资本主义社会,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劳动者阶级必须具备维持基本生存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发展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的再生产维持和发展。否则,社会再生产将不得继续,这就是作为劳动者权利实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是社会永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2]亚当.斯密.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2015.

[3]张宇.高级政治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