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业之心为何冷却?

2017-09-09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7年8期
关键词:实业格力资本

有这样一个危险信号。越来越多的实业家开始圈钱运动,他们认为,从实业转做投资,无疑是一个更“科学”的选择。

实业之心已死?

一类老板既在做实业,也在投资本。金融危机之后,浙江一带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在收縮规模。剩下来的资金,楼市是第一大去处。在房价大涨的带动下,制造业企业投资房地产收益颇丰,甚至超过主业。

格力本是一心一意做实业的绝好案例,董明珠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工业精神”,但2009年11月格力地产完成借壳上市,第二年营业收入就超过5亿元,进军地产业不足一年,格力地产就成为格力集团三大产业结构中当之无愧的一个重要板块。

传统家电企业毛利润5%已经非常惊人,但跟房地产行业35%左右的毛利润率一比,顿时相形见绌。有人感叹:七匹狼做地产、美的做地产,雅戈尔做地产,苏宁做地产,国美做地产,连五粮液、郎酒、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

其二,“不在楼市,就在股市”。比如2009年股市好的时候,不少浙江老板是用麻袋一袋一袋扛着钱去营业部开户的,甚至因为开户的人太多,要开户还得找人“走后门”。

除此之外,这类老板甚至把企业作为融资平台,变成自己另一条生财之道。比如一位上海老板,因为公司现金流好,很容易通过担保拿到银行3000万元以下的贷款。他就把这部分贷出来的钱再增加几分利息,转借给急需资金的企业。“规模不大,但是一次也能赚个一两百万,比一分一厘辛苦做企业强多了”。

另一类老板则是完全转战投资。把苏泊尔做到国内行业第一、全球产量第四的苏增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7年底,他将苏泊尔卖给外资,套现二十多亿元,随后在浙江投资了一个岛,准备开发房地产和码头,“盈利前景大大好过生产压力锅,而且很轻松”。

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史渐渐被融资史覆盖的年代。一手成就了UT斯达康神话的“小灵通英雄”吴鹰,转型做了投资人;在金山整整做了16年,最终他却于金山香港上市70天后毅然辞职,随后开始在中关村扮演“天使投资人”这一新角色。

他们更愿意中途转身为投资家,将自己的资源、经验以及教训,跟后生们分享,让其少走一些弯路,成就另一个“自己”。

另外,现在玩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成了新时尚。一位温州炒房团的资深成员坦言,“股权投资这事,看着高深,事实上无非也就是股权交易获取差价,这里所要承受的风险也并不是特别大。”像他这样把资金转投至PE/VC的人不在少数,看似扶持实业企业,然而最终目的还是逐利。

资本之心正在汹涌躁动

这的确是一场实业之心与资本逐利之心的激烈博弈。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实业之心正在逐渐冷却,而资本之心正在汹涌躁动。

无恒产者无恒心。一旦中国企业家对市场公平没有了信心,实业之心必然会死去。短期依靠投资获得资本收益,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A股上市公司有对外投资行为的有近千家,比如雅戈尔与复星医药,就是A股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两大金刚”。

实业之心已死,还有一个原因来自政策的失衡。从仰融出走华晨,到“铁本”下马;从龚家龙身陷囹圄,到民营航空公司的纷纷“凋谢”;赢利的民营钢铁公司“日钢”被亏损的国营“山东”强行兼并。民营经济到底有多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不是发一两个文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国有企业是在走T台,民营企业是在走钢丝。国有航空公司亏损几百亿可以得到巨额注资,领导层安然无恙,民营航空公司亏损几千万公司破产、老板入狱。

中国已经远离短缺经济,步入过剩经济。在“整合资源”、“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压缩过剩产能”等旗号下的“国进民退”已是不争的事实。山西的民营煤矿几乎全军覆没,河北的民营钢铁厂大面积停产,留给私营企业去干的“活儿”就是解决就业、干脏活累活、应对沃尔玛那样挑剔的客户,再由垄断国企搜刮、聚敛财富。民企500强的利润总和还抵不上中石油和中移动两家。这就是部分人士热衷,并打算上升为理论的“中国模式”。

政策尴尬层面下,实业家们需要自我救赎。独立于实业之外的资本,固然是空中楼阁;而脱离资本辅助的实业,却也无法快速发展。唯有以实业促进资本,以资本反哺实业,资与产螺旋演进,才是不论资本还是实业的兴盛之道。

我们的企业出现种种问题,仅仅是因为企业家们处于实业的困境与资本的诱惑之间,失去了坚持实业的信心。但事实上,资本与实业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反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前形势下,怎样给这些资本找到出口,从而形成对实业的助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业格力资本
唤醒芬芳
格力澄清没有不做手机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董明珠、宗庆后等50位企业家为中国实业代言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董明珠玩任性,格力将蚕食手机市场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