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鹿洞书院“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017-09-08沈梦玲
【摘 要】肇始于唐代的白鹿洞书院作为“天下书院之首”,凝结了中国古代书院的许多优点和长处,为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以“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引人注目。本文在分析“以人为本”教育含义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宗旨、課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重点和师生关系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在白鹿洞书院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最后联系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阐述白鹿洞书院“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以人文本;办学理念
白鹿洞书院肇始于唐代,李勃李涉兄弟曾在这里隐居、读书。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该书院迎来了兴盛时期。此后历朝历代,多有学术大师、社会名流主持书院或来书院讲学。白鹿洞书院在历史上曾几度被毁,几度振兴。学界各类学者也纷纷对该院加以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单纯对书院的历史发展做相关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书院教学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在对教育思想研究方面,学者主要从较为全面的角度看待其教育思想,而缺少对教育思想某一明确主线加以概括。笔者认为,该院的教育思想之精华莫过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通过对白鹿洞书院教育思想的研究,论述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旨在为当代教育的“以人为本”提供借鉴与启迪。
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含义
“以人为本”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欧洲文艺复兴以“人权”对抗“神权”,高度歌颂了人的意识和价值。由此,人的重要性不断被世人提及和重视。马克思继承发展了西方“人”的思想,形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这里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与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活动,也引入了“以人为本”思想。不论是泛智教育、绅士教育,还是自然教育、要素教育,以及马克思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和其关于人的学说,我们定义“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基本含义是:把人作为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是学校办学的目的和手段,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白鹿洞书院作为“天下书院之首”,在实践“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值得后世的深入研究。
二、白鹿洞书院“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
(一)教学宗旨:修身养性,有用于世
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宗旨是促使学生掌握孔孟之道、达到修身养性高度、维持有用于世的标准。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是要在儒家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掌握儒家义理的学生,最终达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朱熹的白鹿洞规中有很多对修身养性的要求:“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眀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②朱熹在其著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有也提及到“五教三要”之说,其中“三要”就包括修身、处事等准则。
此外,书院要求学生精研孔孟学说,修身立本,争取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使学生能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同时,该书院继承儒学的“入世”之优点。书院教授儒家经典,要求学生立己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及人”,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正贴合了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总之,该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重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修身的目的不仅是“正己”,更是“正人”;个人荣辱得失事小,心中必须有社会、国家。
(二)课程设置:儒学为主,旁及其他
白鹿洞书院立学一千余年,历代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其主干课程都是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也会同时涉及其他课程。朱熹在讲学中也经常和学生讨论佛教、道教及自然科学,如宇宙的形成、鬼神解释和历法。书院学生使用的教材主要来自书院藏书、地方官员的训示、主洞与学者的讲义和时文。书院藏书囊括儒家经典、宋明理学、史学专著和阳明之学。地方官的训示、主洞和学者的讲义基本上是阐释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思想的。
课程的设置,关乎学生的身心成长、世界观的形成。该书院课程设置虽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不拘泥于此,课程设置总体还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具有实践性质的“习礼”课,更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其实践能力。课程设置的完备性,使学生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三)教学方式:丰富多样、调动积极性
白鹿洞书院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绝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死记硬背模式。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第一,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该书院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自行理会”。古代书院教学不是主讲者机械性灌输,学生枯燥无味地听,它注重学生个人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精读书本。第二,在教学管理上,书院有一种机制,当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可以逐层请教,直至洞主。该书院由洞主主持,下设诸如副讲、堂长、经学长、学长、掌祠、掌书、典谒等职务,以协助洞主管理书院。而这些下设职位很多都是由品行端正学业优秀的学生来担任的。提学高璜《经久规模议》规定:“学徒有疑义,先求开示于经学长;不能决,再叩堂长;不能决,再问副讲;不能决,再问主洞”。③此机制鼓励了学生间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督促学生自学,书院建有“日课”制度。日课制度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第三,实行讲会与会讲制度。在我国古代,书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当时,书院普遍盛行讲会与会讲制度。讲会与会讲都属于一种学术性的聚会活动,区别在于会讲是临时性的,而讲会是定期性的。它们的参与者包括书院师生、社会贤达以及慕名而来的学子,甚至是民众。④通常在举行讲会和会讲之前,主持者确定主题,会上各派学者、师生之间阐述各自观点。这种制度有利于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第四,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书院教学注重学生自学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由讨论、质疑问难,这些特点使老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书院教育中,主要根据资质、个性、优缺点三方面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力打破了古代官学教育把统一死板的课程和教材灌输给学生的传统。⑤这种教育方法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五,采用游历教学的方式。书院把教育课堂延伸到校外,通过游玩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性,增长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endprint
(四)教学重点:道德教育,实践教育
其一,注重道德教育。不懈地对学生思进行想道德教育是书院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唐末至五代,“兴干戈,学校废,而礼义衰”,官学教育因科举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书院兴起于宋初,自然地承担起了道德教育、化成天下的作用。书院教育的最终归宿是道德与人格的完善。这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书院教育内容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知识理论的学习引发道德自为,见贤思齐。另一个方面,为师者要通过言传身教,让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树立现实中的道德榜样。正如张宇所说:“学问如果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书院教育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把伦理道德应用到个人修身之中,把经世之略应用到齐家治国之中,为社会和国家承认。”⑥
第二,注重实践教育,即“躬行精神”。书院教育家认为读书穷理必须要和躬行践履相结合。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彰显它的作用。这正应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条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要知行合一,躬行践履,要把所学到的知识道理应用到个人“修身”、“处事”、“接物”中去,要笃行之。书院教学中培养学生躬行践履精神的方式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祭祀活动。每一个书院都有祭祀对象,大都是先哲贤达、学术大师。通过对先贤的祭祀,使学生无形地接受先贤的教诲,强烈地感受先贤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产生“入其堂如见其人”的心理作用。
(五)师生关系: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深刻,尤以社会环境为重。师生关系作为社会环境的一种,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总体上白鹿洞书院脱离了当时的政治和宗教影响与控制,这使得书院没有了政府官学的那种“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的冷漠疏远的师生关系,也不存在宗教式的繁文缛节。书院的师生关系继承了尊师爱生的私学传统,建立起融洽、深厚的师生情谊。师生之间的质疑问难、切磋研讨也加深了师生感情。学生因仰慕老师的道德学问而拜师学艺;老师也对学生爱护有加,辛勤地培养学生。师生在一起生活学习,其乐融融。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性、人生观的形成,意义非凡。
三、白鹿洞書院“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现代意义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末,绵延千余年,它的产生、发展、辉煌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代意义。书院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但仍然对当代教育具有启迪作用,能给正在改革的中国教育以借鉴。因而,通过对白鹿洞书院“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研究分析,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书院对于当今教育的启示,以供讨论。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教育改革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型的人才。培养现代型人才,就必须重视教育的改革,以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需在发展学生智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要求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措施便是从思想上端正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教育改革。只有这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才不会偏离方向。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的顺利推行
首先,要使每一名教师都从内心接受“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思想指导行为。教师一旦接受了某种教育理念,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遵守它,并用之于实践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最终是通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如果不被教师接受,就等于空谈。所以要推行“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就要让每一个老师都接受它。其次,加强“以人为本”教学技能的培训。知与行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知道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能在实际中很好地去践行。学校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技能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三)改革现行课程设置,切实推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改革现行课程设置,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上的体现,就是课程设置要以发展人、完善人为准则,科学合理地整合各个学科知识来教学。在不影响学生正常接受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开设其他旨在扩充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的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白鹿洞书院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结构,在自然科学和技术教学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它在人文社科内所开设的课程是比较全面。虽然是以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为主,但是不排斥其他学派的观点,提倡思辨争论和思想自由,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博览其他知识,例如史学、算术、天文,法制等,可谓博约结合。
作者简介:沈梦玲(1994-),女,籍贯:安徽省·宣城市,当前职务:硕士研究生,当前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转型与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94.
[2]吴国富,黎华.白鹿洞书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3.45.
[3]周銮书、孙家骅、闵正国、李科友.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缪银丹.宋代书院教育特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
[5]唐亚阳.中国书院德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文.2006.
[6]张宇.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及其现代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