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
2017-09-08刘志华
【摘 要】陕南指的是陕西南部地区,自西向东囊括了汉中、安康、商洛。其中汉中、安康从自然条件来看,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而商洛则独具南北过渡气候条件、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使得陕南出现南北文化荟萃的特点。本文就以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为主线展开论述,以飨读者。
【关键词】陕南;民间文艺;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271-01
总的来说,陕南文化是一种由移民构成的文化。众多典籍和史料中都有记载陕南的移民现象[1-2]。例如《水经注》里的“郑人南奔”,来到如今的陕西南部。再如《三国志》中的记载,诸葛亮曾经“拨西西县千余家到汉中”……而民间关于陕南移民还有这样一句话“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南的说法”。“五湖四海”的移民带来了原住地的文化,造就了陕南民间文艺“多元并存”的特点。
一、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
据记载,早在夏朝时期,陕南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其人文史更是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3]。悠久的历史长河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陕南丰富的风土文化气息。陕南民间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由历史背景决定的,同时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风俗的人们,当居住在陕南这同一块地域时,如何在民间文艺上表现出文化的“整合性”呢?
露丝·本尼迪在《文化模式》中就“文化整合”进行了阐述,其中指出,文化的整合与“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存留是统一进程”。书中提出的文化研究视点值得借鉴,可以总结如下:(一)文化整合是无意识的选择结果;(二)文化整合的选择结果是被大家所认同的;(三)最终形成的文化模式,与整体文化模式的形成具有相同的过程。
二、案例辨析
本文将陕南的民间文艺作为一种古文化的承载体,通过案例进行详细的辨析,从中总结陕南文化的特征。遵从《文化模式》的研究视点,在选择案例时,我们避开了人为意识特意加工的历史典籍,而是从人们即兴创作的民间文艺中去寻找案例。
(一)民歌。在城固我们发现了这首花鼓子民歌——《刘老六》。歌词内容惟妙惟肖地记载了外地人到城固后“文化整合”的过程。《刘老六》的歌词大意是,外地人到城固,牛踩垮了汉中人盖的“六十六条走马转角楼的楼高头”,而外地人的货物受到了损失,官员采取的措施为“互相谅解、互不赔偿”。歌颂了“宽容”、“自然从容”的生活态度。
歌词与曲调中表达的是无意识的感受,其曲调分为“E调”和“B调”两个部分,主音分别为“5 1 2”与“6 1 3”。使得《刘老六》具有陕南民歌鲜明的旋律特色。而《刘老六》的曲调第一部分在“5 1 2”的框架中加入了“6”音,第二部分旋律主音“6 1 3”中加入了“5”音,构成了真正陕南特色的民歌,却又有别于南方的曲调框架[4]。细细品味,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那种“自然从容”、“享乐愉快”的情感旋律。
(二)端公戏。说完了民歌,我们接着从其他的陕南民间文艺来探索陕南文化的整合。最具陕南特色的民间文化是“端公戏”[5]。而宁强民间的羊角鼓舞蹈,则最是将“端公戏”的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端公戏的舞蹈中加入了许多表现“劳作”、“喜爱动物”的动作,其主题在于表达陕南人“自然超脱”、“不固执己见”,甚至带有一些“享乐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规律总结
通过案例的辨析,我们可以体会到,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特点包括:
(一)移民带给陕南“地域文化”的冲击,为应对这种冲击,陕南并不是“固执”地坚守原来的文化价值观,而是顺应心理,与时俱进,如洋县的孝歌可以接受“以歌舞悦鬼神”。
(二)虽然陕南的民间文化在移民的文化整合中,较容易地认同和接受了新的文化内容,但是并不意味着陕南民间文化完全告别原来的文化形式。例如,在宁强的端公戏中,无论表演程式、音乐旋律、舞蹈动作,都保留着原始的“文”、“武”舞的模式。
(三)虽然文化形式的转换比较缓慢,但是陕南民间文化“与时俱进”的态度使得其文化是不断进步的,避免了“僵死”的状态。同时也告诉我们,文化的进步,要依靠“包容”与“正确的抉择”。
四、结束语
陕南气候宜人、草木丛生,良好的地理环境使得陕南人“谋生比较容易”,仿佛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恣意享乐”的乐土,在这样的环境中,陕南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围:“从容”、“愉快”、“乐观”。从前文有关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分析中可以看出,外地移民的到来,对陕南文化来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生活态度,而是起到了丰富陕南文化和民间文艺的作用。
參考文献:
[1]王立,刘芳芳.《沈阳景致子弟书》的城市文化整合意识[J].珠江论丛,2013(2).
[2]马敏,邢来顺.中世纪西方文化的成就[J].石油政工研究,2014(5).
[3]刘悦笛.中国人文科学的“自创性”:以文化间性以柔克刚[J].文艺理论研究,2015(1).
[4]代云红.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来自中国视角与经验的理论探索及反省[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洪治纲.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2010(5).
作者简介:
刘志华(1978-),男,湖南省常德市人,硕士,讲师,声乐。
基金项目:陕南民间文化艺术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JK12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