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教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知识的整合
2017-09-08尹春国
尹春国
语文、数学既是工具性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的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教学中二者都凸显其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所以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用语文教学方法,渗透语文的相关知识,能更好的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针对在教学中如何将语文和数学相互融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挖掘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数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册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在新授“重叠”知识时,根据学生回答抓住了“既——又——”的关联词语,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加上关联词语“既——又——”。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较深刻的重叠概念,轻松的解决课堂难点。又如我校教师在教学三年数学《吨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自我介绍的话进行导入:我的身体非常棒,身高有178米,体重60千克,每天早晨我6时就起床了,然后出去晨练,先慢跑2000厘米,回家后还要喝500千克的牛奶。要求学生认真读一读,看看这段话中存在哪些语病。学生一听是“找病句”,以前只有在语文课堂中才会出现的,现在却出现在了数学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便被吸引了过来。在找病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不急于解决,而是把话锋一转,学了今天的知识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样让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到“原来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了教学成效。
二、巧用语文练说法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语文课程实际上是围绕着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的培养展开的,数学课程恰好可以借用这其中的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呈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首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说图形的特征,让学生感受这些艺术品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兴趣。
同时,数学教材中还有许多由文字与数学符号及图形组成,且数学问题中,很多问题主要是以文字形式给出,那样怎样理解题意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反过来,在教学中进行有条理的叙述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位置》这一知识点,物体的相对性很强,对语言的条理逻辑性要求也很强,此时老师便可写出例句:“谁在谁的哪一面;谁的上面有什么,它在什么的下面。”这种语言式的“说话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語文学科资源解决难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质就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使语文知识很好的融合与渗透,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样即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四、利用语文解释词语知识突破难点
数学、语文这两种“工具性”的真正相似处是:它们在社会各领域中无处不在的“语言性”。再往细微处也可以说,语文与数学互为对方提供了“语言”,互被对方“利用”,双方互玩着“文字游戏”。基于此,我认为在语文、数学各自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彼此借鉴,形成融合,达到双赢。
总而言之,要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率,是离不开语文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借用语文之法外,亦可借用其它学科的妙处,这种思路实现的就不止是“双赢”而是多边互利的。而所有课程教学之法有效的大融合最终获利都是学生。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去发现这种因素,合理利用这种因素,促进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和谐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