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17-09-08邓勇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课题人文生命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基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却过于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而缺乏人文素养的浸润,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片面的人,造成学生“有知识而没文化”。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积极探索人文课堂的建设,通过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2.基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慢慢淡化,人本理念渐渐凸显。作为承担着启蒙教育的小学教育,需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及时代要求出发,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3.基于数学课堂现状。数学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科学课程之一,同时课堂又是学校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传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素养的“业”,而没有挖掘富有人文素养的“道”,更多地是教给学生如何求“真”,忽视教会学生如何去求“善”与“美”。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设人文课堂。

4.基于学校中西人文教育特色。我校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基于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确立了“国学立品双语达人”的办学理念,建设了中西人文教育特色。我们通过富有特色的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我校在“中西人文教育”的整体特色文化框架下,将目光聚焦在了课堂,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文课堂”,追求课堂的卓越。市级重点课题“小学人文课堂建构的研究與实践”于2016年1月结题,通过研究厘清了人文课堂的内涵和特征,探索了构建人文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基本教学模式。因此,“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也正是践行我校办学理念、深化课题研究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意义。1.有利于建设课堂文化,推动课堂教学改革。2.有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提升师生生命质量。3.有利于深化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人文主义理论。人文主义(humanism)的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数学人文课堂的建设就是以生为本,提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尊重欣赏。

(二)生命化教育理论。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南师大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对象上要瞄准“人”;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当成“人”。第一,哺育完整的生命;第二,凸显生命的灵动;第三,激发生命的动力;第四,张扬生命的个性。生命化的教育,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润泽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直面生命是前提,循于生命是保证,完善生命是目的。

(三)课堂文化理论。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指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培养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对自然、人际的态度,和对自身、对生命的态度。这就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

(二)人文课堂。人文课堂,简言之,指科学实施人文教育的课堂。人文课堂以丰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在人文课堂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外优秀人文资源,设计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将知识技能教育同生命、文化、素质融为一体。学生在和谐、智慧、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数学人文课堂。数学人文课堂是指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课堂,或者说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培养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虽然数学是一门逻辑系统构造起来的学科,但是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是传递数学学科知识。(1)生命性。(2)发展性。(3)融合性。(4)延展性。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人文”一词由来已久,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西方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两大思潮一直此消彼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开始以科学人文思想为导向,不再为迎合经济发展而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

国外关于如何构建“人文课堂”这一教学观,大多都是以论文、论著或研讨活动的形式展开探究。例如:美国教育理论家纳卡穆拉撰写了著作《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旨在帮助教师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另外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波帕姆教授撰写《促进教学的人文课堂评价》,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课堂人文评价的方法。

除了理论著作之外,一些英国的学校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教材,将理科教材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适当搭配,丰富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从以上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人文课堂”这个主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深层面、多维化的局面。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文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均已人文学科为主,五四运动后模仿西方重视科学教育,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只有将两者合理整合才能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endprint

在“以人文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国教育工作者们围绕“人文课堂”展开了一定的研究。首先,对“人文”这一概念研究得比较透彻。人文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和价值。其次,对相关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也比较明确,总结出了和谐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等。有资料表明,少数学校在语文学科涉足了“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例如,武汉市蔡甸区第二小学的研究课题——《构建小学语文“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

纵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关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主题的研究多为思辨性的讨论,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实践案例极少,将中西方教育特色结合起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校人文课堂的建设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普遍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但又是孤立地进行“人文课堂”的研究。

五、研究假设及创新、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假设。1.基于学校文化的数学人文课堂的建设,有助于深化我校中西人文教育办学特色,并推进学校内涵发展。2.数学人文课堂的建设有利于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3.数学人文课堂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创新点。1.本课题是基于我校整体特色文化框架下提出的,以学校文化为底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人文课堂彰显学校文化,本课题的研究不是孤立地研究文化,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强调数学课堂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文化的生长点。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具有我校中西人文教育特色的人文课堂特征,即以提升课堂教学文化品味为宗旨,以完善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师生情感交流为基础,实现价值引导和自我修养的和谐统一。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1.研究小学数学人文课堂的内涵、特征、教学方式和课程资源,让学生受到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的全面熏陶,促进我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2.通过小学数学人文课堂的建设,彰显我校中西人文教育的学校文化,并为学校其他学科课堂建设为卓越课堂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1.研究小学数学人文课堂的内涵及其特征。结合现有研究文献,梳理有关小学数学人文课堂的内涵,在实践研究中结合我校的特色文化对数学人文课堂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进行准确、全面地定位。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初步认为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应该具有人文性、自主性、互动性。2.研究小学人文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我们认为小学数学人文课堂是“四学四动”的课堂,“四学”即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学、互学、导学、展学,“四动”即课堂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是:主动、互动、灵动、动情。3.研究小学数学人文课堂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对小学数学的教材进行资源的整合,通过课堂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挖掘小学数学课程的人文性资源,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4.以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探讨人文课堂建设策略。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研究对象及范围:北碚区中山路小学1—6年级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研究采用“分析问题、提出课题—→研究问题、确立方案—→解决问题、研究与实践—→反馈效果、总结成果、推广”这样的科学研究思路,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对研究内容进行细致分解,明确界定研究变量,从而使研究目标集中、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程序清晰。同时,根据研究内容,制定切实的研究计划,研究实施方案明确。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人文教育、课程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教材或课外读本里关于中西方优秀人文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分析和归类。2.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听课等形式,对本校数学课堂的状况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3.行动研究法:采取“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异构”等形式,让老师们在“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转变教学思想和行为,积极探索建设数学人文课堂的策略。4.经验总结法:根据课例,分析概括课堂教学中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人文課堂建设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

九、研究计划步骤

(一)研究计划步骤。1.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讨论制定课题方案,完成查新报告;(2)邀请区、市有关专家为课题研究进行开题工作指导。2.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1月)(1)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进行理论思考,完成调查报告;(2)开展备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分析总结建设人文课堂的有效策略;(3)召开中期汇报会,上示范课,进行经验交流;(4)分年度进行方案再论证和再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3.结题阶段(2019年2——2019年6月)(1)做好各类资料的分析工作,课题组教师完成相应总结经验及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接受市区专家的结题评审。

十、预期成果

1.编写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建设的相关案例集

2.撰写“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建设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教师撰写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建设的相关论文或经验文章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一)成员构成。本课题负责人为中山路小学数学教导主任邓勇,中小学一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张晓名师工作室学员,北碚区优秀教师和北碚区十佳教育教学管理者。其余成员均为我校数学教师。市级后备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教师6人,青年教师教师占课题组教师的比例80%,人员结构合理、配置科学。

(二)成员分工。组长:邓勇。课题总负责人,主抓整体部署、协调与研究指导工作。副组长:胡蓉、刘建。协助课题总负责人,对课题进行管理与协调。课题其他组成员:刘建、胡蓉:撰写开题报告、工作方案、结题报告;设计培训项目及课程;课题前、后期教师专业发展调研,及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颜朔勇、徐招锋:小学数学课堂现状的调查问卷。杨肖梅、郑冰: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内含及其特征研究。李红艳、郑开孟: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建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唐叶飞、陈兴红:“小学数学人文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收集与上传资料、撰写中期报告。艾卫青、江成渝:小学人文课堂建设的经验总结。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本课题预计投入3万元左右,用于学校保证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正常的经费开支,如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聘请专家到校指导课题的开展,给教师购买相关理论性书籍,以及课题资料的整理、汇编。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题人文生命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人文绍兴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人文社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